馬靜
【摘要】中年級學生在閱讀時,往往囫圇吞棗,閱讀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師可采用“批注式閱讀”這種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邊閱讀邊給文章進行批注,并做到教師示范、培養(yǎng)習慣、準確概括。
【關鍵詞】批注式閱讀? ?讀寫結合? ?樂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0版)》指出:第二學段的學生在閱讀方面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并能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
中年級學生處于閱讀的起步階段,他們雖然樂于看課外書,但能力有限。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嘗試了“批注式閱讀”這一教學模式,即借助符號和簡單文字來幫助學生感知文章。它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重點字、詞、句,而且能幫助學生思考文章主旨。
一、教師示范
傳統(tǒng)的閱讀指導著重于讓學生掌握系統(tǒng)、科學的讀書方法,但是忽視了學生讀書的真實感受,久而久之,讓學生望“文”生畏?!芭⑹介喿x”在遵循傳統(tǒng)閱讀教法的基礎上,關注學生閱讀時的感受,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效果。為了引起學生的興趣,我一開始選擇的是學生普遍喜愛的文章,而且篇幅較為短小。在師生共讀的過程中,我先著重強調自己的感受。例如:當閱讀到《格列佛游記》中的主人公格列佛在大人國探險,遇到“巨人”時,我便及時在句子旁邊寫下“緊張、害怕、擔心”等字樣;在看到文章中省略號自成一段時,我知道這是學生還沒有接觸到的新知識點,就圈出來,在一旁寫下:“為什么?”通過投影,學生可以看到教師是怎樣閱讀一篇文章的,讀完了回過頭來再翻閱一遍,自己真實的閱讀感受歷歷在目,和文章主人公也有了共鳴。這樣,一篇“很多字”的文章在學生眼里就變得清晰明了了。
因為教師示范的批注就是寫下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這不僅沒有給學生帶來負擔,也滿足了他們表達真實想法的愿望。學生把閱讀時產生的疑問寫在文章旁邊,教師看到后會及時解答或組織全班討論。同時,學生也會發(fā)現(xiàn),很多自己親手寫下的詞語,完全能夠準確回答文章后面的問題,這樣理解人物心情和人物形象就更容易了。
二、培養(yǎng)習慣
小學階段是學生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已經熟悉了“批注式閱讀”這一方法,接下來,讓他們養(yǎng)成批注的習慣就特別重要了。
所以在之后的閱讀教學中,我注重幫助學生養(yǎng)成“順手”批注的習慣。例如,我會把《班級循環(huán)日記》放在班級傳閱,讓每位學生輪流閱讀、批注。他們會先翻閱之前的日記,看看別的同學是如何批注的,學習之后再寫下自己的想法和對內容的理解。一段時間之后,我會及時總結并表揚那些一直堅持認真做批注的學生,贊揚他們的閱讀習慣,鼓勵其他學生也養(yǎng)成這樣的好習慣。
不僅如此,在每天的自由閱讀時間,我也注意引導學生養(yǎng)成批注的習慣。鼓勵他們直接在文章中圈點勾畫,標明自己思維的軌跡,打上認識的烙印。漸漸地,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到“批注式閱讀”的大部隊中來,他們只要一翻開書,就會自覺地拿起筆,邊讀邊寫下心中的感受。后來,有家長欣喜地告訴我,孩子在和爸爸媽媽一起看報紙的時候,會突然說起自己對某篇新聞的想法,雖然很稚嫩,但的確是自己思考后的真實感受。
現(xiàn)在,學生做批注已經越來越順手,閱讀文章后不再像以前那樣轉眼就忘。這樣的好習慣不僅能提升閱讀能力,而且讓學生習慣于思考,獲得了自我的發(fā)展。
三、準確概括
由于新課標還要求中年級學生在閱讀后“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所以在學生已經養(yǎng)成做批注的習慣之后,我提出了新的目標:閱讀時不僅要讀懂字、詞、句中的信息,有自己及時的感受,還要能讀懂文章主旨。在這一點上,我深感不能操之過急,所以按從句到段再到篇的順序,帶著學生一起提煉關鍵詞。
例如在閱讀《鄱陽湖》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找到“鄱陽湖是個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這句話中的關鍵信息。學生全部圈畫了“風景優(yōu)美”一詞。文章緊接著描寫了鄱陽湖清晨、中午、傍晚的景色。帶領學生繼續(xù)圈畫出關鍵詞后,我提出問題:“從這段文字可以得到什么信息?”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景色優(yōu)美”就是本段的主要內容,他們欣喜地在這段旁邊寫下了“總分結構”的字樣。我指導學生再次閱讀文章,把每一段的主要內容批注在旁邊,最后縱觀全文,學生發(fā)現(xiàn)“景色優(yōu)美、物產豐富”即是文章重點。讀完文章后再看習題,有一題是要求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學生紛紛露出輕松的表情,提筆答題。他們都發(fā)現(xiàn)了做批注時“聚焦”文章重點信息的必要性。從文章中找出主要內容、做好批注,這樣連句成段、連段成篇,不僅文章主要內容一目了然,而且結構清晰明了。
通過“批注式閱讀”教學,學生逐漸掌握了基礎性批注、感受式批注、點評式批注等方法。他們的閱讀不再被動,閱讀更加富有深度,他們閱讀時也更加快樂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南化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