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學
摘要:本文介紹奶牛脊柱疾病包括脊椎壓迫性骨折、脊椎?。ü撬柩住⒓棺的撃[和關節(jié)強硬)、薦髂關節(jié)半脫位和全脫位、薦尾部骨折和尾麻痹。脊柱性疾病無論是傳染因素還是機械損傷造成的,治療都很困難,因此重在采取良好的日常管理和預防措施。墊草不足的舍飼牛??梢姷锦脐P節(jié)疾病,奶牛的跗部疾病可采用保守療法,但蜂窩織炎需采用抗生素療法。
關鍵詞:奶牛;脊柱疾病;跗部疾病;臨床特點;鑒別診斷;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9737(2019)01-0111-02
1 脊柱疾病
1.1 脊椎壓迫性骨折
該病的發(fā)生常因奶牛飼喂玉米為基礎而無礦物質添加劑的高精料有關,這種飼糧也能造成特發(fā)性肢骨折。
1.1.1 臨床特點
椎骨的骨折可壓迫脊索。有案例表明,一頭8月齡荷斯坦小母牛曾突發(fā)后軀輕癱,可能與持續(xù)數月的臨床型佝僂病有關。一處壓迫性骨折迫使椎體緩慢背移,造成脊柱后凸(弓背),椎管逐漸變得狹窄,而佝僂病病骨的另一處骨折對脊髓產生壓迫。椎骨壓迫性骨折和椎骨生長板的感染性病灶通常發(fā)生于輕年牛。另一案例表明,一頭突發(fā)脊柱后凸的荷斯坦閹牛的后部胸椎有獨立局限性隆起,病情的迅速惡化致使病牛被屠宰。尸體剖檢發(fā)現該牛第一腰椎和第二腰椎之間的椎間盤已塌陷并發(fā)生感染,椎管偏斜和脊髓受壓明顯可見。脊柱后凸也可能是先天性的,并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嚴重,許多患病犢牛最終臥地不起。
1.1.2 鑒別診斷
該病需與其他類型的脊椎損傷進行鑒別,如浸潤性淋巴肉瘤、骨盆或薦骨骨折、骨髓炎。
1.1.3 治療
早期診斷和糾正原發(fā)病是必要的,絕大多數病牛需要屠宰。改善飼糧可防止新病例的出現。
1.2 脊椎病
牛的脊椎病包括骨髓炎、脊椎膿腫和關節(jié)強硬(椎關節(jié)強硬)在內的任何椎骨疾病。
1.2.1 臨床特點
椎骨骨髓炎是一種疼痛性、進行性疾病,可由血源性散播而發(fā)生在青年牛和成年牛身上。患牛因椎骨膿腫而表現疼痛,步態(tài)僵硬,不久便不愿站立。患牛的腰椎的生長板完全受到骨髓炎的侵害,椎間盤遭到破壞,椎管狹窄,狹窄部脊髓表面的腦膜下面明顯出血。患牛胸腰椎弓起,后蹄比正常靠后,右后蹄提起,試圖減輕脊椎的疼痛。這種母牛后肢經常出現劃水動作,起立困難,椎體的骨增生可最終導致關節(jié)強硬。該病發(fā)展緩慢,無感染過程。
1.2.2 鑒別診斷
脊椎病需與椎骨骨髓炎、脊椎壓迫性骨折相鑒別。
1.2.3 處理方法
出于對動物福利的考慮,大多數病情發(fā)展緩慢或迅速惡化的病例需要淘汰,尤其是很快發(fā)生躺臥的病牛。
1.3 薦髂關節(jié)半脫位和全脫位
在圍產期,薦坐韌帶變得松弛,以利胎兒通過產道,強力牽引過大的胎兒可引起薦骨轉位,有時使薦髂關節(jié)的纖維性聯合部分遭到破壞(半脫位),有時使兩個關節(jié)面完全脫離接觸(全脫位)。
1.3.1 臨床特點
半脫位可引起動物暫時性躺臥,即趴臥母牛綜合征,患牛的髂骨翼高于腰椎棘突,直腸檢查發(fā)現薦骨岬被推向后方并下沉,引起骨盆腔入口處縱徑變小;完全脫位的奶牛(薦骨和髂骨翼失去接觸)不可能恢復正常姿勢和步態(tài)。
1.3.2 鑒別診斷
該病需與骨盆骨折、腰椎骨折、脊椎病、趴臥母牛綜合征等相鑒別。
1.3.3 處理方法
半脫位的病例常于數月后得到改善,從而完成該胎次產奶;完全脫位的病例應盡早淘汰。半脫位的母牛不能用于繁殖,因為骨盆入口縮小了易誘發(fā)難產。
1.4 薦尾部骨折和尾麻痹
1.4.1 臨床癥狀
患牛排糞時不能舉尾,尾根處明顯的腫脹是陳舊性的薦椎、尾椎骨折。如果骨折是由于該公牛欲與母牛交配時摔倒而造成,骨折會使尾神經受到壓迫。然而薦椎、尾椎骨折并非一定引起神經機能障礙,有時僅引起局部輕微的變形。生長期的奶牛特別容易發(fā)生脊柱的壓迫性骨折和轉移性感染病灶局限于椎體的生長板內。
1.4.2 處理方法
尾麻痹可使奶牛后部乳房及乳頭受到嚴重的糞便污染,這樣的奶牛應予以淘汰。雖然斷尾術在理論上可行,但從動物福利方面考慮不應這樣做。
2 跗部疾病
墊草不足的舍飼牛常可見到跗關節(jié)外傷,尤其是在開放式圈欄的面積和設計不合理時。無墊草和光滑地面是牛起臥時負重肢擦傷的主要原因,分隔用的硬橫木桿和立柱也常能引起損傷。跗部損傷也可繼發(fā)引起蹄跛行,一些跛行病牛長期躺臥和起立困難,然而多數跗關節(jié)的腫脹和損傷僅引起輕微跛行或無跛行。以下主要介紹跗部疾病中的跗部黏液囊炎和蜂窩織炎。
2.1 臨床特點
在水泥地面上舍飼的牛常發(fā)生跗關節(jié)外側皮下囊的腫脹,腕水瘤可引起前肢相似的問題?;疾□撇康臋M切顯示出了孤立、顏色改變的囊腔,囊的周圍為肉芽組織包圍,囊內有無菌滑液樣的液體。外向蹄常與跗部黏液囊炎的發(fā)生有關。皮膚屏障被破壞即發(fā)生蜂窩織炎,創(chuàng)口受到感染,有膿汁流出,與非感染性黏液囊炎相比,腫脹更為廣泛。關節(jié)囊也可受到感染,引起明顯的疼痛和跛行?;寂R粋弱脐P節(jié)及其附近高度腫脹,伴有廣泛的蜂窩織炎,可能是由于刺創(chuàng)將感染引至皮下組織造成的。
2.2 鑒別
該病需與感染性(膿毒性)跗骨炎和跗骨骨折相鑒別。
2.3 治療
除非病灶非常大且未感染,否則最好采取保守療法,將動物從原來的環(huán)境中移出,使之自然康復。當冬季結束后,母牛到草地放牧時常能自愈。如果冬季舍飼,應給母牛鋪設數周墊草。雖然穿刺創(chuàng)口可導致繼發(fā)感染,但大的病灶仍可無菌穿刺抽取關節(jié)囊內過多的液體。如果將無菌性黏液囊切開,一般都會引起繼發(fā)感染。雖然發(fā)生蜂窩織炎的奶牛跛行嚴重,但經抗生素治療后易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