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畫家席勒作品的表現手法分析,深入了解其作品的美學境界和畫家個人的情感寄托。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對這位對藝術史有杰出貢獻的畫家進行探索,學習其畫面經營之巧妙,主題突出之精到,解析經典,學習經典,傳承經典。
關鍵詞:席勒;畫家;線條;經典
席勒作為克林姆特的弟子,比起師傅,他的作品在畫面視覺沖擊力方面更為突出。大膽的線條運用往往充斥著整個畫面,首先迎面而來的就是各種被線條勾勒出來的人物造型,看似雜亂無章的線條運用卻很少有棱角,都是圓滑的線條。因此,席勒的畫雖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但是卻沒有侵略感,能夠讓人一眼記住畫的內容,不至于被某個凸出的棱角奪取眼球,而是更關注作品整體。其次,席勒用色大膽,和諧的畫面中偶爾會有一兩個較為突出的顏色,這些顏色的使用不會太突兀,反而增加了作品的聚焦點。
席勒的作品以其獨特的視覺張力和線條勾勒表達出最為原始的放縱感與空虛感,能讓人透過畫面體會生命的悲喜交加,這也使得其作品更能夠觸動觀者的心,讓觀者體驗生死與愛,還有性。
席勒的作品《蹲著的女人》中,女子赤身裸體蹲在畫面中間,而女人的形象全靠線條勾勒。畫中的線條由上至下逐漸簡單,最為復雜的是女子的頭發(fā),進而是胳膊,而腿部的線條較之上面較為粗狂,表現出女子蹲著時緊張的腿部線條感。細節(jié)上的描繪也是通過線條完成的,比如膝蓋上面的關節(jié)、腳部的腳趾關節(jié)等。這些細致的線條使用也增強了席勒對生活的感知和對細節(jié)的把控,讓人物僅僅通過線條就能完整并且?guī)в袆討B(tài)感地展現在畫面上。就用色而言,僅僅在突出女性特征的地方用了紅色的顏料,其余部分近乎都是白描手法。紅色是所有顏色中視覺沖擊力最強的顏色,同時在西方世界,紅色象征著流血與革命等較為暴力、血腥的暗示。在女性身體的特殊位置使用紅色,既表現了女性的特征,又體現了作者想要表達的重點。至此,整幅畫的所有內容都表現出來了,畫面沒有復雜的背景及修飾,僅僅一個女人形象,卻展現出作品中想要表達的緊張、無助與絕望。畫中女人抱著自己,眼神卻不直視畫面,顯示出其內心的不安定與逃避,將人物的內心通過眼神表現出來。同時,在紅色極具沖擊力的表現下,不僅使女性特征突顯,還強調了性別在作品中的地位。蹲在地上的女人,其無助的眼神中透露出對生活的絕望,觀者如果直盯她的眼睛,就會感覺自己就是畫中人,一樣能感受到其中的絕望與無助。這就是作者希望作品產生的作用,使觀眾通過觀看畫面體會畫面中的構圖,被構圖中的主體吸引,感知畫面想要傳達的深層感受,體會作者的情感。
除去人物類畫作,席勒還創(chuàng)作過景物類作品。作為席勒生命最后階段的作品,《四棵樹》是一幅景物作品。畫面中依舊是具有沖擊力的線條構圖,但是不同于人物畫要突出人物主體形象而將周圍的背景弱化甚至不添加,這幅畫中有大量的背景及背景色作為填充,使得畫面更為豐富和飽滿。四棵樹的形態(tài)各異,自左向右第一棵樹最為茂盛,也是顏色最為鮮艷的一棵樹,第二棵樹則是以光禿禿的形象出現在畫面中,第三棵樹有一面樹葉并不茂盛,最后一棵樹雖然茂盛但是顏色相對暗沉。這四棵樹中,最為突出的是光禿禿的那棵樹,這和席勒的個人風格相統(tǒng)一。即使是在景物圖中,最吸引人的還是通過線條勾勒的主體,而線條主體之外的物品,則都成了陪襯。這幅畫整體是較為柔和的暖色調,并且背景的黃色運用也能給人以溫暖的感覺,除去這些作為主體的樹,表現出了一種和背景色相和諧的柔和之感。沒有突出的線條和猙獰的勾勒,整幅畫能給人一種較為和諧之感。但是仔細觀察還是會發(fā)現,背景之所以柔和,是因為在描繪落日的余暉,而樹和前面的褐色小路底部漸漸在黑暗中融為一體。畫面中又暗含著一種落寞之感,不僅是樹的茂盛或者枯萎讓人感覺到生命的變化,背景中的落日也會給人一種日夜更替、時光交替的歲月滄桑之感。
這幅畫是席勒生命接近尾聲時的作品,人們能感受到這幅畫中的隱喻之意。參照其他樹木的茂盛與生機,枯木代表的或許是生命的終止或臨近死亡,而落日則是歲月的象征,雖然溫暖,就像暖色調帶給我們的感覺,但卻是不可抗拒的,歲月最簡單的計算方式就是日升月落,往往落日也是一種落寞之感。配合席勒的個人生活,不難發(fā)現,畫中暗含的作者心思也會通過美的表達傳遞出來。
美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傳遞。席勒通過作品中的美學表現出自己對于生命的獨特思考,利用具有張力的線條表現出畫面中的獨特寓意。顏色是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能夠幫助席勒更加凸顯出心中所想。整體來看,席勒的畫雖然具有沖擊力,但并不是嘩眾取寵的畫面構思,而是利用簡單的表現手法彰顯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同時將藝術追求融入自己獨特的思考,不愧為美術史上的經典。
參考文獻:
[1] 丁群.世界藝術巨匠:席勒[M].南京藝術出版社,2011.
[2] 高爾泰.論美[M].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
[3] 李澤厚.美的歷程[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4] 張樹良.外國美術史[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5] 邵大箴.圖式與精神[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陰銘(1995—),女,山西臨汾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