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導(dǎo)語】
一篇好的議論文,不僅論點要鮮明、深刻,而且材料需典型、豐富。因此,學生在議論過程中慣用列舉事例的方法,但在高考閱卷現(xiàn)場,評卷老師往往會感嘆“高考作文年年文體不限,結(jié)果歲歲有文體不明”。原因是不少學生在列舉事例時,著墨過多,敘述過細,甚至使用描寫的表達方式,造成文體不明、失分嚴重。為此,一定要掌握議論中記敘的基本原則,努力做到“‘記得扼要,‘敘得有用”。
【技法指導(dǎo)】
議論文主要是以說理、論述來闡明觀點或表達思想,但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除了明確的論點、嚴謹?shù)倪壿嬐?,適當?shù)氖吕龜⑹鲆脖夭豢缮佟H欢?,倘使在議論中對事例敘述這一環(huán)節(jié)缺乏慎重安排,就將直接影響說理和論述的力度,進而影響整篇文章的質(zhì)量。
要知道,議論中的記敘不是單純地寫人記事,記敘文字是為議論服務(wù)的,其目的是為作者所闡明的道理提供事實依據(jù)。所以,記敘要求簡潔、概括,舍棄其中的細節(jié),交代清楚和議論文字相關(guān)的事件或人物概況即可,一般不在各種描寫手段上下功夫,只要把能證明觀點的那個部分、側(cè)面交代明白就行。具體來說,議論中的記敘要體現(xiàn)三大原則:
第一,概括性原則——簡明扼要莫遺忘。遵循這一原則應(yīng)注意兩點:一是與論點無關(guān)者要堅決舍棄(尤其是那些大家熟知的事例,不妨一筆帶過);二是能證明觀點處要清楚交代。比如下面的文字:
陰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財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長,不僅要學會轉(zhuǎn)身和撤退,更應(yīng)當學會直接面對和攻堅向前。唯如此,才能在個人的奮斗中,推動時代和社會的前行。
“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成長就是與自我的搏斗。毛澤東17歲離家時,改寫了一首詩留給父親,“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一心向?qū)W和志在四方的決心,盡在其中。青年馬克思在臨近畢業(yè)、考慮自己前途時,寫下著名的《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一文。他一生忠實于少年時代的誓言,“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即使在沒有錢買面包的時候,也從未放棄。的確,沒有經(jīng)歷過,哪有資格抱怨;沒有積累夠,更無理由裝睡。
作者記敘毛澤東、馬克思二例,用語相當精簡,可謂高度概括,但“學不成名誓不還”“人生無處不青山”的詩句,以及“即使在沒有錢買面包的時候,也從未放棄”的事實,又極具說服力,它們不僅能論證“成長就是與自我的搏斗”,而且指向著“在個人的奮斗中,推動時代和社會的前行”。
第二,定向性原則——緊扣論點有傾向。遵循這一原則也應(yīng)留意兩點:一是單點著眼,緊扣觀點(同一個事例從不同的方向轉(zhuǎn)述,能論證不同的觀點,所以要根據(jù)論點的需要來選準記敘的角度);二是中心詞語,反復(fù)強化。比如:
英國著名選秀節(jié)目《英國達人》捧紅了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平民天后蘇珊大媽。參賽前的蘇珊只是一個普通的英格蘭老婦人,而她的一曲《我曾有夢》使她名傳天下。當她站在臺上引吭高歌時,心中定然有一個信念,那便是向所有人證明:我仍有夢!她站在一個很低很低的起點,在一個很晚很晚的時刻出發(fā)。但她成功了,她完成了人生的一場華麗蛻變。她晚嗎?太晚啦!晚到了一個可以做奶奶的年齡。她早嗎?還很早!她還有無窮的精力去飛翔,去追夢!
“蘇珊大媽的成功”包含的內(nèi)容很豐富(可以從“夢想的執(zhí)著”“人不可貌相”“綻放自己的光彩”“信念”等多個角度來敘述),而作者依據(jù)論題“早”,從她的年齡角度加以記敘,從而使事例完全符合論點“晚了遲了也不見得不能轉(zhuǎn)變成早”,真正做到了論據(jù)與觀點相契合。“很晚很晚”“太晚啦”“還很早”等詞語反復(fù)出現(xiàn),令人印象深刻。
第三,分析性原則——夾敘夾議顯力量。所謂“分析性原則”,指的是將對論據(jù)的記敘與剖析緊密地融合在一起,或者夾敘夾議,或者敘后即議,借以深透揭示事實材料的內(nèi)在意蘊。請閱讀下列語段:
反轉(zhuǎn)的流行與習慣的背后,是真相的尷尬缺席和難以觸及。坦率地說,轟動全國的羅爾事件當中,最大的問題并不是羅爾及其團隊隱瞞并歪曲了多少信息,而是在巨大的公共信息饑渴和焦慮面前,連續(xù)好幾天人們?nèi)圆坏貌灰运麄兣兜男畔橹匦?,那些具備?quán)威性、可信度的信息,雖不是毫無增量,但很顯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嚴重的供給短缺。當此之時,所有的信息生產(chǎn)者和持有者都該反思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尷尬局面。在信息占有和信息傳播如此發(fā)達的刷屏時代,幾個人的長袖善舞,何以把一場悲情大戲輕松導(dǎo)演?當深圳市兒童醫(yī)院第一時間公示了收費信息,所謂的天價治療費也就不攻自破了。仔細思考一下,這真的是什么反轉(zhuǎn)嗎?在我看來,這是在逐步逼近真相,“反轉(zhuǎn)”的提法過于輕浮了。
文章先敘說反面事例“羅爾事件”,給出的評議是“所有的信息生產(chǎn)者和持有者都該反思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尷尬局面”“幾個人的長袖善舞,何以把一場悲情大戲輕松導(dǎo)演”;進而對比以“深圳市兒童醫(yī)院第一時間公示收費信息”,并在設(shè)問中亮出了“這是在逐步逼近真相”的評定。這里的敘與議融合無間,而不是油水分離的。給生活一點距離
唐韻琳
生活情調(diào)是什么?是單車走西藏的果決,是工作之余在公園漫步的悠閑,也是挖掘生活里時常為人們忽略的一個個亮點……
人們都有追求生活情調(diào)的愿望,想要尋找快樂,獲得享受。但由于生活中的種種限制,并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自己那一份情調(diào)。
說起追求生活情調(diào)的方式,實則又很簡單:我們需要給生活一點距離,讓自己緊繃的神經(jīng)得以松弛,而不是整日里行色匆匆。
法國作家于斯曼在小說《逆流》中描繪了一個隱居鄉(xiāng)下的沒落貴族德塞森特所經(jīng)歷的感官享受和精神遐想,而這類精神漫游在熱鬧繁華的巴黎是無從尋覓的。德塞森特以自我的放逐,在豐特奈玫瑰鎮(zhèn)找到了生活的情調(diào)。用作者的話說,就是“每個章節(jié)都變成了一種特殊風味的醬汁,一種不同藝術(shù)的升華;它濃縮成寶石、香精、花卉、宗教與世俗文學、非宗教音樂和素歌的一種‘精華”?;蛟S,如今的我們無法做到像德塞森特一般超然,無法完全脫離城市生活,但哪怕是在緊鑼密鼓的生活中抽出一點時間到鄉(xiāng)間走走(甚或住上一段時間),體驗自然的趣味,也勢必能使我們感受到久違的輕松與情趣。
遠離塵世——哪怕只是一時的,不是為了摒棄這個世界,而是為了更好地進入并感受這個世界。
然而,也有古人說,“大隱隱于市”。是的,給生活一點距離,并不一定意味著只能隱居鄉(xiāng)野。實際上,我們更需要的是一顆堅守自我、寧靜淡泊的心。比方說錢鐘書先生能在內(nèi)心堅守一片自我的世界,自行其是,自得其樂,便也是享有了幾分生活的情調(diào)了。而將眼光投向當今社會,都市的快節(jié)奏不知攪亂了多少人自我的節(jié)奏,人們緊貼著生活前行,以為與生活的步伐亦步亦趨便能塑造完美的人生,結(jié)果,不過是疲于工作和應(yīng)酬,成為毫無特色的庸常大眾中的那一個。但真正的有心人懂得找到自己的音律與鼓點:或許是培養(yǎng)一些個人的興趣愛好,或許是花心思裝飾一下房間,或許是……這似乎與我們?nèi)粘7泵Υ蜣D(zhuǎn)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但正是這一點點距離,能給自己的生活帶來質(zhì)的飛躍。
我們不需要多么驚天動地的人生;我們需要的,只是一點情調(diào),一點有滋有味的日常生活。
給生活一點距離,給自己留有享受情調(diào)的空間。
【簡評】
這是一篇就話題“生活情調(diào)”寫下的優(yōu)質(zhì)議論文。作者眼觀現(xiàn)實,明確提出了“我們需要給生活一點距離,讓自己緊繃的神經(jīng)得以松弛”“給生活一點距離,給自己留有享受情調(diào)的空間”的觀點。主體部分分寫兩層,先說“回歸鄉(xiāng)野”,再議“更需要的是一顆堅守自我、寧靜淡泊的心”,漸次遞進,脈絡(luò)清晰。
文章敘例精要而有效,《逆流》的故事、錢鐘書的“堅守”等,都用語寥寥而緊貼觀點??v觀全文,立意準確,析例得當,語言表達簡潔明了。
【練筆空間1】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何看待世界上的人與事?有人認為有三種視角,即仰視、平視、俯視??创伺c事,有人贊成仰視,有人贊成平視,也有人贊成俯視。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和聯(lián)想?
要求:選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思路點撥】
寫作本題,關(guān)鍵在于對三個概念的內(nèi)涵要有準確的理解。“仰視”,在形態(tài)上是向上看,實質(zhì)含有敬畏之意。需要“仰視”的不只是具體的人物,還有相對抽象的法律道德、人格尊嚴等?!捌揭暋北硎疽环N客觀、冷靜的視角,比如許多追星族,他們是在“仰視”明星,其實明星也是人,我們不必被他們的光環(huán)所迷惑,應(yīng)當用“平視”的眼光打量他們?!案┮暋笔怯镁痈吲R下的眼光去看待人與事,許多人尤其是有錢有勢者喜歡俯視蕓蕓眾生,其實,并沒有誰比誰高貴,普通小人物身上也有許多可貴的東西,他們是民族的脊梁,對他們需要“仰視”,至少應(yīng)當“平視”。只要聯(lián)系社會實際合理敘例并作闡述,一定會寫出合乎要求的佳作來。
【練筆空間2】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草。
一位小有名氣的年輕畫家畫完一幅畫后,拿到展廳去展出。為了能進一步提高,他特意在作品旁放了一支筆,要求每位觀賞者將畫中不妥之處用筆在上面圈出來。當天晚上,年輕畫家興沖沖地去取畫,卻發(fā)現(xiàn)整幅畫都被涂滿了記號。他十分懊喪,對自己的作品深感失望。
他把這件事告訴了一位朋友,朋友告訴他不妨換種方式試一試。于是,他重新畫了同樣的一幅畫拿去展出。但是這一次,他要求每位觀賞者將其最為欣賞之處標上記號。等到他取回畫時,發(fā)現(xiàn)畫面也被涂遍了記號。
要求:①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②不得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③文體自選,但不得寫成詩歌;④不得抄襲、套作。
【思路點撥】
寫好本題,首先要吃透材料內(nèi)涵,抓住關(guān)鍵,深入思考。材料說的是“一切曾被指責的地方,后來卻都換上了贊美的標記”,可選擇的寫作角度比較多,比如:1.做事要講究方式方法,換一種方式,結(jié)果會大為不同。2.不必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因為在一些人看來是瑕疵的東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或許就是美好的。不同的人在面對同一件事物時,往往會發(fā)出不同的感慨,有不同的反應(yīng)。有時同一個人對于同一件事物的觀點,也會隨時間的推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3.如果想用追隨別人喜好的方法來討好別人或提高自己的話,注定徒勞無功。因為一個人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人生來就有差異,喜好、興趣、性格等也各不相同,唯有以“不變應(yīng)萬變”才是最佳的生存方法。所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萬不可讓眾人的意見埋沒了自己的思想、才能和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