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潔卿 羅啟龍
摘要:本案例以"智能小車"為主線開展科技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從動手制作環(huán)保小車,拼裝電子電路小車、制作arduino智能小車、3D小車的設計和打印四個模塊學習有關小車制作的相關知識。通過課程的學習,將掌握焊接技術、電子電路知識、arduino傳感器知識、3D設計與打印等知識,提升學生的STEM素養(yǎng)。
關鍵詞:智能小車;STEM;科技教育案例
中圖分類號:G633.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2-123-3
一、STEM教育內(nèi)涵
SEM教育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和數(shù)學(Mathematics)教育的簡稱,它是八十年代美國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和勞動力創(chuàng)新能力而提出的一項國家教育戰(zhàn)略,重點旨在打破學科領域邊界,培養(yǎng)學生的科技理工素養(yǎng)[1]。STEM課程著重加強學生四個維度上的素養(yǎng):一是科學素養(yǎng),即運用科學知識理解自然界的現(xiàn)象;二是技術素養(yǎng),即理解技術的使用,面對問題能合理選擇技術并對之綜合評價的能力;三是工程素養(yǎng),即工程設計與開發(fā)的能力;四是數(shù)學素養(yǎng),即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綜合性思維能力。
2016年教育部出臺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中明確指出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推薦"眾創(chuàng)空間"建設,探索STEM教育、創(chuàng)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使學生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與創(chuàng)新意識,養(yǎng)成數(shù)字化學習習慣,具備重視信息安全、遵守信息社會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guī)的素養(yǎng)[2]。
二、基于智能小車的STEM科技教育案例介紹
基于智能小車的STEM科技教育案例是一個涉及材料學、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電子電路技術、傳感器技術、3D打印等多領域的科技教育案例,其過程實施能促進學生整合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和數(shù)學(Mathematics)等領域的知識,具有較高的教育意義。
1.綜合性
基于智能小車的STEM科技教育案例綜合了多個基礎學科知識,包括數(shù)學建模、物理結(jié)構(gòu)、程序設計、生物仿真等,以多學科的基礎知識為支撐。
2.實踐性
本案例以制作智能小車為主線,引導學生從動手制作環(huán)保小車、拼裝電子電路小車、制作arduino智能小車、3D小車的設計和打印四個模塊學習有關小車制作的相關知識。通過課程的學習,將掌握焊接技術、電子電路知識、arduino傳感器知識、3D設計與打印等知識。
3.創(chuàng)造性
智能小車案例的學習不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需要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通過合理選取材料和動手制作,提出解決方案的創(chuàng)造性想法,旨在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意,設計各種不同外觀和功能的智能小車。
三、課程理念
課程的開展以案例教學法為主,教師首選提出第一階段的任務"自選材料制作一輛小車"的案例要求,學生在完成該階段的任務后,再接受"拼裝小車"、"傳感器的使用"、"3D小車設計"等任務。由于新任務都以前一階段任務為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所以學生的能力在整個課程活動中逐步提升。
課程的學習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每個學生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學習目標的達成,更要幫助小組同伴達成目標。通過小組成員間互教互學,共同完成知識建構(gòu),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間良好的合作機制,促進學生心理品質(zhì)的發(fā)展。
"智能小車"科技教育案例是一個跨學科的科技案例,它涉及材料學、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電子電路技術、傳感器技術、3D打印等學科知識,涵蓋了物理、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綜合實踐技術等課程領域,能綜合提升學生的STEM素養(yǎng)。
四、課程目標
基于智能小車的STEM科技教育案例的總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動手制作能力和綜合設計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STEM素養(yǎng)。通過本科技活動案例的學習,學生能掌握以下知識結(jié)構(gòu):
(1)掌握基本的焊接知識;(2)熟悉小車硬件組成,能夠用身邊材料制作簡易小車;(3)了解面包板、碰撞開關等電子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4)了解arduino傳感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完成小車避障和尋跡功能;(5)能夠使用3DONE軟件設計小車主體,并完成打印工作;(6)在制作和調(diào)試過程中,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
五、學習者分析
本案例針對高中生開展科技活動,高中生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基礎,理論學習能力強,但普遍缺乏動手能力。他們在物理課上學習了電路知識,但側(cè)重于理論學習,實踐能力相對較弱。大部分學生未曾學習過電子學基礎知識、arduino編程和傳感器的知識、3D建模與打印等新技術,他們對于新知識新技術有強烈的學習興趣。
六、教學內(nèi)容
本課程內(nèi)容分為四個模塊開展,每個模塊又分不同的課題進行,詳見表1。
模塊一內(nèi)容為"自選材料制作一輛環(huán)保小車"。該內(nèi)容要求學生選擇身邊的材料,制作一輛能運動起來的小車。教師除了提供雙軸TT馬達(130直流減速電機)、車軸、船型開關、電池盒外,其他一切材料均由學生自己身邊的物品制作。因此,學生需要考慮車體和車輪的材料,并對小車進行一定的外觀美化工作。因為電池盒、馬達需要焊接使用,因此要學習一些簡單的焊接知識,并學會萬用表測電壓等知識。這個模塊教學內(nèi)容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小車主要零部件的構(gòu)成,各零部件間是如何連接工作的。同時,學生在挑選材料制作小車時,需要考慮材料學、結(jié)構(gòu)學等方面的知識,對于提升廢物利用的觀念,有很大的幫助。
模塊二內(nèi)容為"電子電路知識"。為了方便教學的實施,教師可通過淘寶網(wǎng)購置小車底盤、TT馬達、萬向輪、車輪、四節(jié)電池盒、螺母螺絲、碰撞開關等材料。學生學習組裝小車的過程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這些電子元器件需要面包板連接使用,因此學生也需要掌握面包板的相關知識。在這個模塊教學中,難點是面包板的使用和碰撞開關的使用。教學重點是學生在面包板上如何正確連接電子元器件,如何正確連接電路。
模塊三內(nèi)容為"arduino智能小車的制作"。Arduino是一款世界上最流行的開源硬件制作平臺,具有價格低廉、容易學習、兼容性高等優(yōu)點。Arduino簡單的開發(fā)方式比面包板制作小車要靈活,功能的可拓展性高。本模塊的arduino套件使用DFrobot公司的MiniQ小車套件(圖5),套件配套的器材如下:Romeo控制器,USB線,鋰電池,小車直流電機,智能小車底盤,Mini尋線傳感器(兩個)碰撞傳感器(左右各一)。觸碰傳感器(圖6)帶有一條長長的金屬條,像一個踏板一樣。當金屬條觸碰到障礙物時,金屬條被按下,電路導通,從而實現(xiàn)智能小車轉(zhuǎn)向。MINI巡線傳感器(圖7)能幫助智能小車實現(xiàn)尋線功能,它可以檢測白色背景中的黑線,也可以檢測黑色背景中的白線。當檢測為黑線時發(fā)出低電平信號,反之白線時為高電平信號。
模塊教學上使用ArduBlock圖形化編程軟件。ArduBlock是一款基于Arduino的圖形化編程軟件,必須依附于ArduinoIDE軟件才能運行。使用ArduBlock編程時,只需要拖拉圖形化積木即可。其可視化的編程模式大大降低了編程門檻,讓沒有編程基礎的人也可以完成編寫程序的工作。[3]
模塊四的內(nèi)容為"3D小車的設計與打印"。本模塊教學使用3DONE軟件,讓學生學會如何設計小車模型,并應用3D打印機將小車的各部分零件打印出來,組裝成一個實體小車模型。小車的整體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主要由車架、支撐架、車輪等零件組成。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特長和能力,在小車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改裝和完善。
七、教學策略
本科技教育案例從生活案例出發(fā),鼓勵學生使用身邊材料制作一輛小車開始引入課程,學生圍繞案例教學來開展學習活動。案例由淺入深,從簡單的電子電路到編程電路,從簡單的材料組裝到3D打印設計。通過不同模塊的學習,學生逐步掌握學習內(nèi)容,整合多學科知識。在整個案例活動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動手體驗,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問題,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獲得知識、不斷提高。
1.基于生活的教學案例設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案例圍繞車開展教學,學生在接觸模塊一"自選材料制作一輛環(huán)保小車"時,有非常高的熱情,感覺回到兒時的小制作。在第一次小車競速競賽時,每個學生都投入到活動中。通過對比自己小組和其他小組小車的結(jié)構(gòu)以及競速效果后,明白選材和結(jié)構(gòu)的重要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將自己的創(chuàng)意融入到小車外觀的制作上。
在講解模塊二"電子電路知識"時,教師需要和學生一起分析碰撞開關的工作原理。碰撞開關是最常用的接觸式測障傳感器,它完全依靠內(nèi)部的機械結(jié)構(gòu)來完成電路的通和斷。當碰撞開關的外部探測臂受到碰撞,探測臂受力下壓,帶動碰撞開關內(nèi)部的簧片撥動,從而電路的導通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在組裝電路時,用鋼絲做兩根觸須,一左一右各連接到碰撞開關上,分別控制兩個車輪的運動方向。小車的轉(zhuǎn)向由改變車輪的運動方向來實現(xiàn)。當沒有障礙物時,觸須沒有被擠壓,不觸發(fā)碰撞開關,碰撞開關默認通路,給電機提供一個"正方向"的電流,電機按"順時針方向"運動。當有障礙物時,觸須被擠壓,觸發(fā)碰撞開關,碰撞開關斷開默認通路,連接另外的一組通路,給電機提供"反方向"的電流,于是電機按"逆時針方向"運動。最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解決小車碰撞轉(zhuǎn)彎的問題。
2.小組合作,協(xié)同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小組合作,協(xié)同學習"的模式進行,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互相認識、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機會,整個過程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參與和小組合作。在每個模塊教學后,教師都安排了小組比賽,旨在通過比賽,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使教學活動更加生動有趣。
八、教學評價
本課例的組合靈活生動,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水平開展教學活動。模塊一和模塊二適合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他們對于自己能完成一個小車有非常高的成就感。模塊三和模塊四,為課程的進一步拓展,適合有興趣的學生拓展學習。每個模塊也可以單獨處理教學,有非常高的教學靈活度。
[參考文獻]
[1]王旭卿.面向STEM教育的創(chuàng)客教育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8:36-41.
[2]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guī)劃》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技〔2016〕2號.
[3]程晨.米思齊實戰(zhàn)手冊Arduino圖形化編程指南[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4]謝作如,張祿.Arduino創(chuàng)意機器人入門[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5]黃文愷,伍馮潔,吳羽.3D建模與3D打印快速入門[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馮潔卿,廣東省廣州市南沙第一中學,高級教師;羅啟龍,廣東省廣州市南沙第一中學,中級教師。
本文為南沙區(qū)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課題"基于互動媒體技術的STEM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實踐研究"(課題號:NSKY2018003)、廣州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學科2018年度"學《綱要》,推課程"專項課題"基于互動藝術設計的STEM創(chuàng)新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實踐研究"(課題號:2018zhsj071)的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