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在“文革”期間作為一名“反動知識分子”,遭受的折磨完全不亞于任何一位不幸者所承受的苦難,可為什么楊絳先生在《老王》一文的結(jié)尾,卻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呢?
楊絳先生的《老王》一文向我們展示了一位有著不幸命運卻依舊堅守著誠實、樸質(zhì)的人性之善的底線的底層勞動者形象。三輪車夫老王因為“腦袋慢”“沒繞過來”,落單成了單干戶,靠著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因為有一只“田螺眼”而沒有太多的顧客……但是,即便如此,老王亦沒有“湮沒”于人性的濁流中,依舊善良、誠實。他給楊絳先生一家“送的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等”;臨終之前,還將自己辛辛苦苦積攢的雞蛋和香油都送給楊絳一家;在錢鍾書先生“不知什么原因”生病時,免費送其去醫(yī)院……老王沒有見風(fēng)使舵地將楊絳先生、錢鍾書先生視為“反動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而是一如既往地坦誠、善良相待……
“文革”時期,楊絳先生身處逆境,被剃成“陰陽頭”,被拉到街上游街示眾,被“送到”干校進行“思想教化”……但她沒有一蹶不振,依舊堅強挺拔如松。她平等地對待車夫老王,幫助他,關(guān)心他。讓女兒送魚肝油給老王治療眼疾,主動搭老王的車照顧老王的生意……比起老王曾受到的忽略、冷落,楊絳先生對老王的善待已然不錯了,那么,楊絳先生為何仍在提起老王時心有不安呢?
在楊絳先生看來,人生而平等。個人境遇不同,甚至相差甚遠(yuǎn),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作為底層人民的老王,他有著不幸的命運:“單干戶,人老,眼瞎,光棍……”一切的一切,都造就了老王的不幸。楊絳先生拿自己在“文革”中所受的摧殘與老王的不幸相比,楊絳先生認(rèn)為自己算得上是一個幸運的人。其實,哪有什么幸與不幸,不過是遭受苦難的多少罷了……楊絳先生用老王這類人的形象,在滄桑和卑微中奏響了那個時代悲愴的“心弦”。
作為一個幸運的人,楊絳先生認(rèn)為自己只有關(guān)愛不幸者的責(zé)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拔ㄓ猩硖幈拔⒌娜?,最有機緣看到世態(tài)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對觀眾的表演?!睏罱{先生如是說道。
為什么?
因為她覺得老王在用心和自己一家在交往,對他們一家人像親人一樣,而自己卻回饋其以金錢和淡薄的關(guān)心,只是在有意無意間將老王當(dāng)成熟人、朋友。而不是親人。因此她心感“愧怍”,體現(xiàn)了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的擔(dān)當(dāng)和自??!楊絳先生何嘗不是在啟示我們不論幸與不幸,都要有平等的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呢?若你幸,你就關(guān)心、尊重那些不幸者;若你不幸,你也不要怨天尤人,你可與那不幸者惺惺相惜……
究竟何為幸,何為不幸呢?究竟誰該“愧怍”呢?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輔導(dǎo)教師點評:
閱讀,不僅是以我觀書;閱讀,更需要以書觀我。閱讀,不止是讀這一篇,而是要透過語言文字的表層去體悟、思考,進而盡可能地做作者的知音,方可真正讀懂這一篇,進而讀懂這一類。同時,更要學(xué)會質(zhì)疑、思考,書寫下感悟,以此方式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馬夢云同學(xué)的這篇讀后感無疑是“以書觀我”的最好抉擇!馬夢云同學(xué)的追問值得深思!
童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