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玲
摘 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注重閱讀實踐,注重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規(guī)律的感知能力。在散文教學中,教師可從借助語境、體味語言美,領悟心境、體悟情感美,創(chuàng)設意境、體驗創(chuàng)造美三方面著手,有效落實語言文字規(guī)律的靈活運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散文教學;語用教學;《山中訪友》;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8-0055-02
2011年版《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痹谡Z文教學中,落實核心目標則明確提出語文的“語用”觀。閱讀教學中的“語用”,既是閱讀內(nèi)化的語言、寫法的模仿、遷移和創(chuàng)造,也是閱讀中熔煉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認識的抒發(fā)與傾吐,還是利用說寫叩擊文本,進入語境進行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閱讀實踐,注重學生對閱讀文本中語言文字的靈活運用。在語文教材中,散文占據(jù)一定的篇幅,散文閱讀與理解更離不開“語用”教學觀。本文以《山中訪友》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如何開展散文語用教學進行論述。
散文之所以美,與其獨特的表達方式有關。樸素而精美的散文,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鑒賞散文首先必須是一個欣賞的過程,它需要讀者用心品味語言,體會語言的美之所在。散文語言文字的運用,有其奧妙之處。一個詞、一句話為什么這樣說?好在哪?為什么不能換一種說法?不好在哪?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才能明白。一篇篇散文如同一首首精美的詩,散文中彌漫著詩情畫意。教師要讓學生感受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引導學生品析文章中詞語的巧妙運用,并反復揣摩,用心體味語言的豐富內(nèi)涵和獨特魅力。
在《山中訪友》中,開頭的語言運用值得教師帶領學生品味?!白叱鲩T,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此處,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撞”字進行分析,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討論。學生說道:“前面露水、梔子花氣息是撞了個滿懷的大環(huán)境,這里給人一種沐浴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和風中的感覺?!苯又處熞龑W生對“德高望重”進行品味。學生很快回答道:“‘德高望重從詞語的感情色彩來看屬于褒義詞,這里修飾老人,說明了老人的地位之重要!”還有學生補充道:“這句話是擬人句,將老橋比擬為一個老人,比擬為德高望重的老人則形象地說明了老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老橋在山中、河流的地位?!苯處熝a充道:“‘橋與水的關系形象地展示了時間的永恒,橋望著水,水猶如過客,匆匆流淌著??梢哉f橋是歷史的見證者!”由于這句話句式獨特,筆者就引導學生仿寫這句話。學生仿寫道:“啊,松柏,你如一位堅強的戰(zhàn)士,在這山峰上屹立了千年了吧?”“啊,長江,你如一位和藹可親的母親,哺育了人類世世代代了吧?”“啊,春雨,你如一位默默無聞的母親,在這天地間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了吧?”“啊,古樹,你像一個歷經(jīng)滄桑的老者,俯瞰這大地的變化幾百年了吧?”
在賞析語言文字、語句表達技巧的具體“語用”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深入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的功夫,能使學生對作者選詞造句的用意加深理解,讓學生加快吸收這些典型的詞語、句型,在一定的語境中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引導學生探索文本間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散文不管寫什么都是為了抒發(fā)作者的生活情感和想法,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為此,教師需要善于引導學生領悟更為深刻的情感世界。
1.注重“朗讀”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币虼耍耙宰x感悟,整體把握”就成為了散文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從而體會散文之美。教師不妨選用這些方式進行朗讀訓練:教師范讀、師生配樂合作讀、學生齊讀、指名朗讀、小組齊讀、男女生賽讀、創(chuàng)設情境朗讀等。教師可以在學生朗讀前對他們進行情感、節(jié)奏、語氣等的指導,也可以在他們朗讀后對其做出評價,指出優(yōu)缺點,再請學生結(jié)合教師的指導再次朗讀,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受散文的美之所在。對于《山中訪友》,教師可鼓勵學生用“眼睛讀”(感受文章中畫面之美),用“耳朵讀”(想象文章中聲音之美),用“鼻子讀”(體驗文章中味道之美),用“心靈讀”(感受文章中情感之美)等多種形式進行朗讀。如在課文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的朗讀中,教師引導學生讀出語氣的跌宕起伏、語速的快慢疏密,作品的美感也隨之流露出來。學生在美讀中可以深入理解文章,體會文章的結(jié)構(gòu)美、語言美、意境美,于讀中悟情,讀中入情。
2.重視“想象”
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自己的想象,盡力讓學生達到“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的境界,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文本,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散文的美與其獨特文體表達方式有關,教師需要以適當?shù)恼Z言、適當?shù)慕虒W方法引導學生想象散文敘述、描繪的文本語言中的美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合理想象,在頭腦中進行再創(chuàng)作,組成生動的畫面,走近作者,走進文體,感悟散文中的情感美。在《山中訪友》中有一段話:“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樹……在年輪里旋轉(zhuǎn)、流淌。”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想象,然后說說自己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教師可建議學生將自己融入其中,進行角色體驗,先在課堂上與小組成員交流,再說說自己的理解。如果只從文字上獨自理解,沒有深入想象并與小組成員交流,學生很難體會“我”與樹林的默契和深厚情誼,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展開想象的翅膀,架設心靈的橋梁,進而引發(fā)情感共鳴。
散文世界中的意境,具有難以言傳的美感。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濃郁的情感氛圍。有時候,教師不妨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仿照教材文本進行小練筆,這也是語用教學的最直接運用?!渡街性L友》敘述的是作者獨自到山野林間的一天的游歷。文章多種語言修辭手法交替運用,作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眾多朋友”,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真切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教師可以在教學結(jié)束之時,布置學生仿寫一段描寫大海、小溪、島嶼、湖泊等自然風光的文字,也可以取名為“海邊訪友”“溪邊訪友”……學生A:走出門,就與海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海水與海藻的氣息。早晨,好清爽!不坐車,不邀朋友,也不帶什么禮物,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踏一條大道,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學生B:走到溪邊,風兒與我共同舞蹈,鳥兒與我共同歌唱。小溪為我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我望著在水中嬉戲的小魚兒,靜靜的,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一條魚,我的手變成了魚鰭,腳變成了尾巴。
總之,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語言文字的應用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貫徹落實課程核心目標離不開教師課堂引導,離不開師生與課文“對話”。教師在散文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特點,從語言、情感、意境等角度思考、探索、總結(jié)語用教學的方式和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提高學生散文鑒賞的能力,讓語用教學效果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程黎君.“語用”教學為何不易——淺談小學高年段語用教學目標的落實[J].小學教學研究,2013(23).
[2]范國強.高年級閱讀教學中“語用”核心目標的凸顯[J].小學語文教學,2012(22).
[3]游清鈴.巧創(chuàng)一片語用教學新天地[J].小學教學研究,2011(20).
[4]鄧文娟.人教版小學語文散文編選情況與教學探究[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