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超
“留白”是中國古典繪畫手法,是一種構圖技巧,它講求著墨疏淡,在整體構圖中留出空白,從而起到計白當黑、突出主體的神韻和特征的作用。這一繪畫手法的存在使得中國畫具備了虛實相生、神形兼?zhèn)涞乃囆g效果。隨著留白藝術的不斷發(fā)展,它的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詩歌就是留白藝術拓展的第一場所。這種故意而為之的留白不但沒有影響詩歌的表達效果,反而豐富了詩歌的文化內(nèi)涵,達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表達效果,搭建起了詩人和讀者之間的溝通橋梁,讓讀者能夠從自己的情感經(jīng)歷出發(fā)解讀作品,從而獲得最大的審美體驗和心靈悸動。
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留白”藝術,也是以傳統(tǒng)繪畫中的“留白”手法為借鑒對象的。以“留白”手法構建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課堂,落實了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變了灌輸式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將更多的思考空間留給學生,促進了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的充分發(fā)揮。與此同時,留白藝術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也深挖了古詩詞中的“留白”藝術,豐富了古詩詞教學內(nèi)容,深化了學生對古詩詞意蘊美的理解,提高了高中古詩詞教學質量。
那么在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我們到底該如何將留白藝術應用到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呢?下面我將結合我的教學實際從以下五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具體的闡述。
一、循循善誘,相信學生實力
學習的本質是對學生潛在智能的挖掘和釋放。高中階段是學生潛能釋放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足夠的學習技巧,擁有了較為成熟的問題思考方式,具有了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以獨立自主的方式探究語文知識。因此,在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由衷地相信學生實力,發(fā)揮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古詩詞知識,探究古詩詞中的留白藝術,用自己的智慧填補古詩詞課堂留白,感受古詩詞的強大魅力。
例如:在《詩經(jīng)·采薇》一詩的朗誦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循循善誘的方式,幫助學生探究古詩的語言美,提高學生的古詩朗誦能力的。
在課堂的開始,我先請一位學生朗讀了《詩經(jīng)·采薇》一詩,然后問學生:“同學們,你們覺得他讀得如何呀?”“很好!”“很有味道!”學生紛紛說道?!澳悄銈冇X得他是不是可以讀得更好呢?”我問。“可以。”學生答。“那么怎樣才能讀得更好呢?”我繼續(xù)問道。“感情再充沛一點?!薄白x最后一段的時候聲音低沉一點,讀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以及物是人非的悲傷。”“重音和停頓稍稍調整一下?!薄瓕W生略微思考了一下便七嘴八舌地答道。“那你可以給大家再讀一遍嗎?”我問那位學生。“可以。”學生答道,隨即再次朗讀了《詩經(jīng)·采薇》一詩?!斑@次如何?”我繼續(xù)問道。“更好了!”學生答。“那么你們覺得他是不是可以讀得更好呢?”接著,我又讓學生針對該生的這次朗讀提出建議,并再次邀請該生朗讀本詩,經(jīng)過多次訓練之后,該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于是,我對學生說:“他可以越讀越好,那你們呢?”隨后引導學生開始自主朗讀訓練。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以循循善誘、樹立典型的方式,調動了學生在古詩朗誦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評價他人或被他人評價中掌握了古詩朗誦技巧,填補了課堂教學留白,提升了學生們的古詩朗誦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們古詩朗誦水平的提升。
二、計白當黑,減少課堂干預
在中國古典繪畫過程中,畫家往往不會對畫卷中的背景和細節(jié)進行細致地勾畫,而是以簡單的點線去勾勒和渲染繪畫對象的整體神韻,進而達到“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突出主體的繪畫效果。因此,要想將留白藝術應用到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也以“計白當黑”的方式展開古詩詞教學,減少教師的課堂干預,突出學生們的學習自主性,提升高中語文古詩詞課堂的探究性。
例如:李白的《蜀道難》一詩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減少課堂干預的方式,將“留白”藝術應用到高中語文古詩詞知識探究中的。為減少課堂干預,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自主性,我采用了導學案教學法。首先我利用備課時間制作導學案如下:
教學目標:品味詩歌語言,學習夸張、想象等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和重點:古詩語言鑒賞。
教學過程:
(1)響讀課文:大聲朗讀課文,明確字詞讀音,初步感知課文。
(2)品讀課文: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感悟詩歌內(nèi)容,找到詩中能夠表現(xiàn)作者情感走向的句子,并對其進行解讀;整體感知課文說明作者是如何論述蜀道之難的?這樣寫有什么效果?
(3)吟誦課文:為本文選擇一個合適的背景音樂,然后根據(jù)自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有感情的吟誦課文,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課堂總結: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先將導學案發(fā)給學生們,然后讓學生們按照導學案中的步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習本課課文,除了給學生們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料、幫助學生們解決共同困惑之外不再對學生們進行過多干預。
這一教學過程是一個建立在“留白”藝術的應用基礎上的古詩詞教學課堂,它以較少的課堂的干預,起到了計白當黑、提綱挈領的效果,發(fā)揮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體驗式古詩詞教學課堂的構建。
三、小組合作,強化課堂參與
要想將“留白”藝術應用到高中古詩詞課堂教學過程中,就要在高中古詩詞課堂教學過程始終堅持生本主義的課堂教學理念,讓學生們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到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去,讓學生們在自主化的知識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深化對古詩詞藝術魅力的認識,提升古詩詞鑒賞能力。而小組合作教學法恰好就是一種能夠強化學生們的古詩詞課堂參與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雨巷》一詩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促進留白手法在高中古詩詞課堂中的應用的。
首先,我將學生們分成了人數(shù)適宜的知識學習小組。然后,我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對如下問題進行探究:
(1)在《雨巷》一詩中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怎樣的“姑娘”形象?
(2)你認為《雨巷》中的“姑娘”是誰?她是作者的心上人?是作者情感的化身?還是作者理想的寄托?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樣一個姑娘形象呢?
(3)在中國古詩文中有許多美麗的姑娘,除了《雨巷》中的這位,你還能舉出哪些?
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對上述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終在觀點的提出和完善中,完成了古詩鑒賞任務。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小組合作教學的方式展開知識教學活動,給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化、探究化的知識學習空間,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填補了課堂留白,提高了學生們的古詩鑒賞能力。
四、引詩入畫,突出直觀感受
在中國古典美學之中一直是講求“詩畫合一”,古詩和繪畫在某種程度上來看是高度切合的。繪畫中往往具有古詩的韻味,古詩中也常常具有獨特的畫面美。因此,要想將繪畫中的“留白”藝術引入到古詩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引詩入畫的方式,強化學生們的直觀感受,讓學生們在對直觀圖畫的鑒賞過程中,完成古詩鑒賞任務,降低古詩鑒賞難度,深化學生們對古詩畫面美的感悟。
例如:在柳永的《望海潮》一詞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引詩入畫的方式,創(chuàng)造課堂“留白”,深化學生們對詩歌畫面美的感悟的。
首先,我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播放了《望海潮》一詞的彩色插圖。然后,我問學生們:“同學們,你們覺得這幾幅畫中的場景如何?”“漂亮!”“美!”“繁華!”學生們紛紛說道?!翱刹豢梢跃唧w一點呢?”我繼續(xù)問。接著學生們又嘗試著用具體形象的語言對圖畫中的場景進行描繪。隨后,我又問道:“你們覺得自己描繪的畫面如何?”“不夠全面?!睂W生答?!澳窍旅嫖覀兙蛠砜匆幌鹿湃丝吹竭@些圖景之時是如何描繪的吧!”我一邊說一邊引導學生打開課本,閱讀《望海潮》一詞。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引詩入畫的方式,吸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然后以描述畫面的方式幫助學生簡單地領略了該詞中描繪的畫面之美,最后將古詩詞引入圖畫,實現(xiàn)了詩情與畫意的融合,深化了學生對詩歌畫面美以及詩歌語言表現(xiàn)力的認知。
五、意象探析,感受獨特意蘊
詩歌中的意象與現(xiàn)實中的景物不同,詩歌中的意象蘊含著作者的獨特情感。要想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就要讓學生了解簡單詩歌意象,通過分析詩歌意象,拓展詩歌內(nèi)容,填補詩歌中的意象留白,深化學生對詩歌意蘊美的感悟。
例如:在《雨霖鈴》一詞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意象探析的方式,填補詩詞中的內(nèi)容留白,深化了學生們對古詩詞意蘊美的感悟。
在講解本詞最后一句之時,我問學生們:“同學們,在本句詞中出現(xiàn)了哪些意象呢?”“楊柳、曉風、殘月”學生回答道?!八麄兎謩e代表著什么呢?”我繼續(xù)問道。隨后學生們以自由發(fā)言的方式對“楊柳”“曉風”“殘月?!敝须[含的情感與含義進行探究,并結合自己對本詞上下文內(nèi)容的理解,以合理想象的方式還原了詩詞意境,品悟了古詩詞的意蘊之美。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意象探析的方式,填補了詩歌中的意蘊留白,讓學生們從有限的文本中獲得了更多的信息,提高了學生們的詩詞鑒賞能力。
總之,將留白藝術應用到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是高中古詩詞教學質量提升的要求,也是切合古詩詞的藝術特點、深化學生對古詩詞意蘊美的體悟的必然選擇。作為一名高中語文老師,我們應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積極性,深化對留白藝術的理解,努力尋找留白藝術與高中古詩詞教學的結合點,構建高效化、自主化、探究化的高中古詩詞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夏小雪.談談高中語文教學的留白藝術[N].發(fā)展導報,2018-05-18(019).
[2]王曉宇.高中語文課堂建構中的留白藝術[D].華中師范大學,2018.
[3]徐同芹.“留白”藝術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7.
[4]張蓉芳.解析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7.1(19):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