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莉
非虛構文學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伴隨美國的新新聞主義浪潮而誕生。受“20世紀下半葉以來日益高漲的世界性的文學寫實主義創(chuàng)作精神和紀實熱的感染”。美國的著名記者杜魯門卡波特等,都非常推崇非虛構文學,他們認為“強調敘述者親歷,以長篇散文化的自傳體為形式,鮮明的敘述主導觀念配以富有歷史意味的現實事件,構筑個體界域分明的敘述空間”。
以作品內容與其描寫對象來看,大致可分為虛構文體與非虛構文體。非虛構寫作又是目前為止較為全面的系統文體,例如新聞、紀實文學、傳記和日記文學體等等。不論是80年代興起的報告文學熱,還是90年代新寫實主義小說的流行,都昭示著傳統文學的精神回歸。21世紀時,非虛構寫作更涌起一股熱潮,產生了大量優(yōu)秀的非虛構文學作品,這也對20世紀的虛構文學造成了強有力的回應。
相對于中國傳統的文體,非虛構寫作似乎并不合乎情理,即“文學合法性”。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非虛構的文學其實是保有文學作品的真實性,是作者真實的看到或者感受到的情景,即真聽真看真感受。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在寫作時總是不能夠尊重真實的感受和情景,寫出的作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假”“大”“空”。因此利用非虛構文學的真實性來指導學生寫作是非常必要的。
一、非虛構文學的寫作指導可行性分析
(一)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對于寫作最直接的表述。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作家的寫作成長史都是從模仿他人的寫作開始的。非虛構文學的語言更是貼近現實情節(jié),能夠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性格,在詞句的表達方式上也非常值得學生借鑒。通過對非虛構文學作品的閱讀,學生在非虛構文學作品中能切身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也可以學習作家的用詞和表達方式,逐步提高自身語言的運用技巧。同時,通過深入的閱讀和學習,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與表達能力,增強對非虛構文學真情實感的體驗,進而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寫作的真實性。
(二)增強生活真實感受
在日常的文學作品閱讀中,虛構的文學作品往往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些文學作品雖能理解,但距離實際生活較遠,學生無法真實感受其內在情景。在構思的過程中,寫作的素材看似豐富,但是能夠真正運用于文章之中的并不多。
非虛構文學的寫作素材源于真實的生活,學生在寫作時根據自己的構思框架,結合非虛構文學的寫作特點,調動切身的實際經歷,借以抒發(fā)真摯的情感。這有利于讀者感知其中的深意,理解文中所描寫的一些情節(jié)。而且在一些日常新聞的報道中,編者也會采用特寫的描寫手法,使事件和人物更加飽滿和形象。非虛構文學正是由于它的真實性,讓學生在閱讀時比較容易引起共鳴,有所收獲。
(三)拓展學生寫作的思路
當前,學生課業(yè)壓力較大,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在寫作時視野不夠開闊,情節(jié)單一,在構思上受到極大的限制。但非虛構文學就能夠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大多數非虛構文學的篇幅沒有那么長,大大縮短了文學閱讀的時間,學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抓住文章的要點。另一方面,非虛構文學的形式較多,例如新聞,紀實報告等等,可以滿足不同的需求與閱讀興趣。這些作品各具風格,在寫作形式上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特點,無疑給學生寫作提供了更多的學習空間和角度。這也使得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可以借鑒非虛構文學的寫作特點和案例,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二、非虛構文學的體驗式寫作教學方式
(一)在課堂中加入非虛構文學的閱讀體驗
在課堂的寫作教學中,可以引入一定的非虛構文學作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非虛構文學的閱讀的形式也有多種文本可供選擇。例如,對新聞特寫的閱讀,可以結合新聞報道描寫的表達方式,講解每一種非虛構文學問題的寫作特點。再比如,紀實文學,就是以真人真事為基礎,以新聞報道或者檔案等等的方式進行描寫,也可以對訪問和調查搜集的材料進行提煉概括,激發(fā)內心的感觸。
寫作,都是成千上百的作品的積累。只有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量的積累,才會完成質的飛躍。教師在教給學生描寫事件和人物的方式時,也應強調以事實為基礎,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進行構思。
(二)在課堂中加入非虛構文學的寫作體驗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給出一個特定的題目,讓學生進行真實描述的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揮與想象,抓住要點,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寫作。在寫作完成之后,應該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及時反饋,比如隨堂讓學生互相批改,進行對比與反思,找到自己真實性寫作中的不足。
文章的構思與邏輯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進行,但寫作最終一定是要落實在筆頭上。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截取文學作品中的小段落,進行仿寫。而在學習他人寫作手法的同時,不應落入窠臼,僅僅是替換詞句式的硬性搬套,而是要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在學習方法的同時也能逐漸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
(三)在課堂中加入非虛構文學閱讀后的技巧體驗
教師在學生寫作時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通過總結文學作品的形式特點,讓一些寫作有困難的學生通過實用的技巧進行寫作,以便在擁有寫作靈感時能夠真正進行創(chuàng)作,而不是單純的空想,從而鍛煉與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比如,在小說的情節(jié)設置上,可以通過“平淡——遇到問題——糾結——解決問題——新的平淡”這五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進行嘗試寫作,看似簡單的模式在運用的時候能夠結合不同的“問題讓文章的內容顯現出多樣化,使文中呈現的人物糾結與解決方式有了新的選擇。這不僅豐富了人物的性格,讓文章能夠展現出不一樣的魅力,也使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而產生實際的教學效果。
(四)在課堂中加入非虛構文學閱讀后的交流體驗
在課堂中加入非虛構文學的閱讀,會起到一種督促的作用,教師可以有針對性的選擇較為典型的非虛構文學的片段。一方面,引導學生對非虛構文學寫作結構進行總結,讓學生學習每種非虛構文學問題的寫作結構和方式,探索出寫作技巧,以便用于自己日后的寫作當中。另一方面,可以對引導學生對非虛構文學寫作的詞匯和語言的總結和記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享與討論。文章不僅要能夠讀,更應該會用,所以語言的積累也會使文章更加豐滿和有內涵,讓學生在課堂中對非虛構文學作品進行閱讀,不僅能夠讓學生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感悟能力,也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三、非虛構文學對體驗式寫作的教學啟示與發(fā)展空間
(一)非虛構文學對體驗式寫作的教學啟示
非虛構文學,是真實與虛構的結合。在描述具體人物、事件和時間、地點等等要素的時候,要保證描述的真實性。而在描述心理活動和思想活動的時候會用到一定的藝術虛構,使文中所體現的情感不至于太過直白。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結合非虛構文學作品的描寫方式,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和教學,這也有助于學生進行其他文體的寫作。而教師就更要對非虛構文學本身進行深入的研究,將作品特點與學生寫作進行關聯,找到一個平衡點,探索出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與吸收。
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不僅能夠將自己的實際生活體驗帶入課堂,能夠對書上的知識進行消化。針對一篇課文,不僅要明確“教什么”,更要知道具體“怎么做”以及學生真正“學到了什么”,這也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前提之一。
(二)非虛構文學在體驗式寫作中的發(fā)展空間
在之前報告文學也非常流行,但現在已經基本不會再提到,因為有些作品的編造痕跡很嚴重,為什么最近幾年又重新開始再提非虛構寫作呢?這是因為,在很久之前,小說也具有反映現實的功能,但到后來發(fā)展過程中小說離現實越來越遠,通過文學作品來關注現實的題材也越來越少。小說更多是走向個人空間,或者是走向類似玄幻等領域,虛構的成分也越來越多。
這種情況下,需要非虛構寫作這種文體更好地反映現實。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都呈現出急速發(fā)展、變化劇烈的情況,尤其是我們的國家,改革開放的短短30多年,卻相當于把其他國家上百年的歷史走完,這些都是非虛構寫作的素材,作者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去進行寫作,然后以文學作品展現出來。非虛構文學不僅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潮流,在寫作教學中也將會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參考文獻:
[1]蔡雄輝.“著眼寫作主體成長,有效提高作文能力”高中作文教學策略初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7.
[2]傅修海,劉紅娟.“非虛構寫作”漫議[J].文藝評論,2012(03).
[3]霍俊明.“非虛構寫作”:從文學“松綁”到“當代”困窘[J].文藝爭鳴,2012(01).
[4]錢理群.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邱海芳.寫作教學中生活資源的開發(fā)與配置[D].蘇州大學,2008.
[6]王暉.非虛構文學:影響、異議、正名與建構[J].中國作家,2006(08).
[7]楊曉軍.中學體驗式作文教學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10.
[8]張檸,許姍姍.當代“非虛構”敘事作品的文學意義[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