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夢緣
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里,人們步伐匆匆,變得急躁、忙碌。大環(huán)境如此,輪到我們當老師的也不能免俗。表現(xiàn)在課堂上,我們?yōu)榱俗非笠还?jié)課的完整,或是為了達成我們備課時預設的完美,我們總是照著自己的設計往前跑,期間聽不得不同的想法,看不到跟不上的孩子。如果我們能放慢腳步,不追求每一節(jié)課的完美甚至是完整。我們會欣賞到更多的風景、會得到更多的驚喜。老師,請放慢你的腳步。
一、放慢腳步,開課會事半功倍
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師們總是想著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只想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就帶著孩子們匆匆趕往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導致錯失許多的機會。
一次聽一位老師的公開課,內(nèi)容是連除和乘除的混合運算。老師當時出示了這樣幾條數(shù)學信息:學校運來840本新書,打算放在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讓孩子們根據(jù)信息提出數(shù)學問題。過了一會,一個孩子提出了一個問題:每層書架上放幾本書?老師一看,標準答案出來了,和書上提的一模一樣,于是就讓孩子們來解決這個問題,沒給不同想法的孩子機會。既然是一個開放的問題,孩子們應該還可以提出如每個書架放幾本書、一共有幾層書架等問題的。但老師一刀切的去解決標準問題了,解決的也挺順利的。孩子們有的列出了連除的式子,有的列出了乘除混合的式子。整節(jié)課順暢得近乎完美,但還是留下了遺憾,孩子們沒有理解除法的性質(zhì),孩子們只知道連除的算式從左到右依次計算,卻不知道還可以先將兩個除數(shù)相乘,然后用被除數(shù)去除以兩除數(shù)的積。
其實這是可以避免的。如果老師在開課的時候引導孩子們多提幾個象每個書架放多少本書、兩個書架一共有幾層這樣的問題,解決問題就很輕松了。有了這樣的鋪墊,當孩子們列出不同的算式后,有的是先乘后除,有的是連除,但是結果是一樣的。孩子們通過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除法的這一性質(zhì)。有了依托理解起來也容易,老師只要一句: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就會輕松解決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慢腳步,生成會異彩紛呈
著名的教育家布盧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chǎn)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的確,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更加強調(diào)了課堂教學中課程資源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許多課程資源往往在師生互動、對話、討論的過程中涌現(xiàn)和生成。課堂教學是人的教學,人是活潑的、開放的、差異的,師生的一個閃念、一個舉動、一個誤會、一個忘形,都可能會增加教學中的非預期因素,這些“即興創(chuàng)造”的隨機事件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教學進程和教學過程。假如處理得當,則會彌補或推進教學,“麻煩”不再“麻煩”,反而成為教學過程中的閃光點,生成有價值的教學資源。
記得一次上課:學習加減法時,讓學生發(fā)散思維,用老師給的數(shù) 12、9、3 編一道減法題,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其中有一個同學編了一道應用題“今天王叔叔進了12個玩具,賣出了9個,請問還剩幾個?”老師的預期只是要一個正確的算式,所有同學都在編一個減法算式,而這位學生竟然編了一道減法應用題。這個孩子給了我驚喜,用編應用題的方式不是能更好的理解算理嗎?我當時就給了這個孩子大大的表揚:你給了老師驚喜。就這一句生動的評價語言,使學生興奮不已,情緒高漲,同時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了。數(shù)學課的生成,有其基本要求,生成必須是思考的結果。沒有思考而生成的猜想,教師絕不能冠以“有個性”的美名加以贊賞,一概用“真棒”、“很好”作糊涂裁判,應態(tài)度鮮明地進行引導,以免教學偏離軌道,失去了“數(shù)學味”。當然種種引導,不是一棍子打死,既要指出學生的閃光點,又要給出學生思維的方向。如果學生出現(xiàn)了錯誤,我們應該組織學生在爭論中化解錯誤。課堂教學中,學生出現(xiàn)錯誤往往是典型的,而很多教師采用的方式仍然是就“節(jié)省時間”地“立馬糾正”,而這種方式卻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數(shù)學的意義,這正是教學中忽視了錯誤資源所存在的價值。此時,教師所要做的并不是急著解釋、下定論,而是把錯誤資源拋給學生,給他們爭論的時空,在爭論中明理,在爭論中內(nèi)化知識。
例如我在教學北師版四年級上冊《栽蒜苗》一課時,我就充分暴露了孩子們的錯誤想法,突破了難點。這一課是有關統(tǒng)計的內(nèi)容,難點就是學會條形統(tǒng)計圖中一格代表多個單位,孩子們的基礎是只知道條形統(tǒng)計圖中一格只代表一個單位。孩子們要將自己小組蒜苗的高度制成條形統(tǒng)計圖,蒜苗最高二十幾厘米,矮的也有八九厘米,而老師提供的格子紙只有八個格子。孩子們碰到老師提供的格子不夠的時候各種方法都有,有的是往上添畫格子,有的是在旁邊加直條,有的是用一格代表兩個或三個單位。我將孩子們制作的條形統(tǒng)計圖依次在投影上展示出來,先讓作者自己說理由,然后讓孩子們判斷這種方法好不好。孩子們把反對的理由解釋得很精彩,有的說向上添畫格子,如果數(shù)據(jù)夠大,格子會畫到紙的外面去;如果用幾個直條表示一個數(shù)據(jù)也會出現(xiàn)紙不夠的情況,而且用幾個直條表示一個數(shù)據(jù)也影響美觀,因為我們的條形統(tǒng)計圖的直條之間都有間隔,如果沒有間隔就看不清了。最后展示用一格代表多個單位的統(tǒng)計圖,孩子們都水到渠成的接受了這種方法,輕松突破了難點??梢哉f我的這一節(jié)課是以錯誤為契機學習新知。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孩子們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對于這樣的錯誤關鍵是教師要善于化解、巧妙利用,把錯誤資源轉化為新的教學資源,并善于借題發(fā)揮,適度由此引出一些相似或容易混淆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對比,使其為教學服務。這樣教學,既給予學生鼓勵,激發(fā)學生認錯,又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的發(fā)展,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三、放慢腳步,后進生會得到關注
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孩子們天馬行空,敢說敢做,意外的出現(xiàn)是必然的,意外的出現(xiàn)不一定是壞事,可能是好事。意外是課程的生長點,是好課的亮點,意外能讓人眼睛一亮,讓人砰然心動的情節(jié)。讓我們學會善待這些意外,發(fā)現(xiàn)意外背后隱藏的教育價值,使課堂生成“意外”資源,讓學生個性飛揚。但教師為了教學設計不被打亂和沖擊,特別是對后進生出現(xiàn)的意外要么熟視無睹,缺少敏銳反應與應對策略;要么一概封殺,教師依舊獨霸課堂,對學生缺少人文關懷。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記得吳正憲老師講過這樣的一個案例,在學習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時候,老師領著孩子們讀兒歌,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然后讓孩子們用一句話概括這首兒歌,大多數(shù)的孩子都可以寫出 a只青蛙 a張嘴 ?2a只眼睛 ?4a條腿,但這時候有一個男孩舉起了手,他站起來說的卻是 : a只青蛙 ?a張嘴 ?a只眼睛 ?a條腿。老師說這不是怪物嗎?然后就讓他坐下了,不再理他了。到了下課的時候,吳正憲老師就去找這個孩子,但沒有人承認自己是那個孩子,因為老師已經(jīng)否定了這種想法,孩子就不想承認是自己的想法了。吳老師就慢慢地走到黑板前,嘴里念叨著 a只青蛙 a 張嘴,a 只眼睛 ?a條腿并且說吳老師自己也是這么想的。這時候有個男孩慢慢地走到了吳老師的旁邊說,是呀,是對的呀,字母不是可以表示任何數(shù)嗎?后來吳老師又耐心地引導,孩子終于明白了自己的錯誤的地方。孩子最后對吳老師說,您怎么就知道我的知道呢?言下之意就是我的老師怎么就不明白我的想法呢?
四、放慢腳步,小結會落到實處
課堂教學中,每一節(jié)課都有自己的重點和難點??稍谥v課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還要講授大量的與此相關的內(nèi)容。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頭腦里涌進了大量的零碎信息,這些知識往往是不穩(wěn)定的,不牢固的,特別是新舊知識之間容易混淆,產(chǎn)生理不順的現(xiàn)象。因此,教師有必要采取措施幫助學生對此進行簡單的梳理,理清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網(wǎng)絡。課堂小結就是其中一種高效率的方法,通過課堂小結,指導學生把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知識內(nèi)化,引領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找到知識的精華所在,這有利于我們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引導學生整理、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深化理解的作用,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
盡管課堂小結對整個課堂教學起著這么重要的作用,但很多教師往往將其看做一個承上啟下的程式、一段故事(情境)情節(jié)延伸,甚至是一句空洞的套話等。老師們往往是孩子們還沒從新知的學習中喘過氣來,問題立馬拋出來,精彩的課堂有時就此冷場。如果老師能夠不那么的著急,放慢腳步給孩子們一點整理和思考的時間,讓孩子們閉上眼睛回憶一下本節(jié)課學了哪些知識,不愁孩子們沒話說,同時也將小結真正落到實處,并充分發(fā)揮小結的作用,提升了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位哲人說過,從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蟲、一只蛋和嬰兒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蝴蝶、一只雄鷹和一位哲人。也許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卻需要練就天才的眼睛。學生不是一個容器,而是一支需要點燃的火把。我們只有捕捉住課堂生成資源,把握好課堂生成資源,及時調(diào)控課堂,才能激活學生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地學會學習,才能真正使學生煥發(fā)出勃勃的生命力。
老師,請放慢你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