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我們先看看這部電視劇都反映了宋朝人的哪些生活細節(jié)。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以下簡稱《知否》)第一集,盛府公子盛長楓投壺失利,女主角盛明蘭上前救場,用高明的技法保住了姐姐盛華蘭的聘雁。在這段情節(jié)里,“投壺”就是宋朝上流社會常玩的游戲。
宋朝大儒司馬光專門寫過一本教大家投壺的小冊子《投壺新格》,詳細介紹了這種游戲的道具和玩法:投壺用的“壺”是特制的,很高很大,中間一個壺嘴兒,壺嘴旁邊鑲著兩只空心的壺耳;投壺用的箭也是特制的,比打仗用的箭輕得多,也細得多,還可以用削去刺皮的荊條代替。
《知否》第八集,盛明蘭姐妹三人跟宮里出來的孔嬤嬤學習茶道,茶案上擺著小石碾和小石磨,眾人烹茶完畢,捧著黑黝黝的茶碗品茶,這段情節(jié)真實再現(xiàn)了宋朝上流社會的飲茶之道。宋朝其實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類似于現(xiàn)代茶道的泡茶,但上流社會的茶道卻跟今天有很大區(qū)別,喝起茶來非常講究:茶不是一片一片的葉子,而是一枚一枚的小茶磚。喝茶之時,需要將茶磚烤香、碾碎、磨成茶粉、篩去茶梗,放到建窯出產(chǎn)的黑釉茶碗里,用熱水調(diào)成糊糊,再續(xù)入更多的熱水,用竹梢做成的仿佛小掃把一樣的茶筅攪拌敲擊,打成一碗泛著厚厚泡沫的茶湯。
《知否》中還多次出現(xiàn)男女主角去樊樓用餐或者從樊樓點外賣的情節(jié)。在宋朝歷史上,樊樓是名氣最大也最豪華的一座酒樓,北宋中葉時轉(zhuǎn)為官營,每年銷售酒水多達五萬斤,宋仁宗在位時擁有釀酒權(quán),曾經(jīng)同時給三千家小酒館供應(yīng)酒水。北宋滅亡以后,樊樓南遷杭州,更名為“豐樂樓”,但因為樊樓名氣實在太大,南宋食客仍稱豐樂樓為樊樓。到元朝初年,樊樓還成了所有大酒樓的代稱。
不過作為一部古裝電視劇,《知否》也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一點點歷史錯誤。
女主角盛明蘭向“宮里出來的孔嬤嬤”學規(guī)矩,男主角顧廷燁把“揚州的奶媽常嬤嬤”接到京城。在這部劇里,“嬤嬤”分明是人們對“奶媽”“乳母”的俗稱??蓪嶋H上呢?“嬤嬤”是滿語,要到清朝才流行開來。宋朝當然也有奶媽,但直接稱為“乳母”。如果喊敬稱,一般喊“阿母”“阿媽”,絕對不會喊“嬤嬤”。宋朝當然也有“嬤”這個字,但泛指所有老太太,并不特指乳母?!吨瘛费莸氖撬纬适拢瑓s把嬤嬤搬了進去,可能是受了清宮戲的影響。
劇中還有好幾場打馬球的戲,男主角和女主角都上場打過,而且球技不凡,以至于打馬球甚至成了這部劇推進情節(jié)的關(guān)鍵。但在歷史上,由于比賽過程中常常有球員被馬踩死,唐朝后期就禁絕了這項運動,馬球被迫演變成了步打球。
進入宋朝,馬球比賽只有在皇帝閱兵時才可能出現(xiàn),貴族和平民基本上已經(jīng)忘記了這項運動。被我們認定為是足球鼻祖的“蹴鞠”,在正式和非正式比賽中都不可能讓球員騎馬上場。宋太宗作為鐵桿球迷,曾經(jīng)親自制定皇家蹴鞠的比賽規(guī)則。
事實上,與那些同樣以女性為主角的宮斗劇或者宅門戲相比,《知否》犯下的歷史錯誤相當之少,它整體上呈現(xiàn)了一個相對真實的宋朝女性生存環(huán)境。
這部劇第四集,幼年的盛明蘭和兄弟姐妹們在家塾里上學,老師是盛府聘請的莊學究。像這樣的場景,在宋朝士大夫家庭中完全有可能出現(xiàn)。司馬光《家范》云:“人皆不可以不學,豈男女之有異哉?”人人都應(yīng)該讀書學習,無論男女。另一部宋人著作《世范》云:“惟婦人自識書算……不然,鮮不破家?!迸哉乒芗耶?shù)脑挘詈靡H自學習書寫和計算,不然會被別人坑慘的?!妒婪丁酚终f:“婦人有以其夫蠢懦,而能自理家務(wù),計算錢谷出入,人不能欺者?!庇行┘彝リ幨㈥査?,丈夫蠢笨懦弱,妻子精明干練,由妻子來掌管家務(wù),管理賬本,家業(yè)依然興旺發(fā)達,不會遭外人算計。所以在宋代江南地區(qū),少數(shù)大家族會開設(shè)“女學”,讓族里的女孩子從小學習儒家經(jīng)典和較為實用的書算之學。在《知否》后半部分,盛明蘭嫁入顧家之后,除了管理后院奴仆,還要巡行各處田莊,查賬本兒算出入,將顧家財產(chǎn)打理得井井有條,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她幼年在家塾中受到的教育。
宋朝有官辦的縣學、府學、太學,也有私立的書院,根據(jù)《宋史》所載和現(xiàn)有的宋人筆記、信札、墓志銘,尚未見到女生在官學和書院就讀的案例。但是宋朝士大夫可以自辦家塾,請人教授自家女孩,或者由學問廣博的父母親自教導(dǎo),并且這種現(xiàn)象極可能也出現(xiàn)在宋朝普通百姓家庭。查《宋會要輯稿》,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一個名叫林幼玉的九歲女孩求見皇帝,請皇帝親自面試,當面背誦了四十三篇經(jīng)書,被宋孝宗封為“孺人”——那本來是官員妻子才有資格享有的封號。宋寧宗嘉定五年(1212年),又有一個名叫吳志端的十幾歲女孩參加朝廷舉行的“童子科”考試,成績優(yōu)異,但因為在年齡上造假(本來超過十歲,自報十歲以下),沒有被錄取,宋寧宗不忍心,“量賜束帛”,賜給她一捆絲綢作為獎賞。
但能讀書的女子在古代確實是極少數(shù),畢竟“女子讀書無用論”在古代中國的影響深遠。
《知否》第四十一集,盛明蘭和顧廷燁的感情之花終于結(jié)出果實,他們倆的結(jié)合,既是男才女貌的典范,也是門當戶對的典型。盛明蘭是官家小姐,顧廷燁是侯門公子,雙方門第略有高低,但都屬于官二代。
盛明蘭之前愛慕另一位公子齊衡,但是受到了老祖母盛太夫人的阻攔,因為齊衡是郡主的兒子,是皇親國戚,齊府的門第比盛府高得太多,盛明蘭嫁過去,在婆家保不齊會受到歧視。
盛太夫人世事洞明,她的阻攔看似蠻橫封建,實則很有道理。宋朝士大夫結(jié)親,對“門當戶對”四個字看得無比重要,既不會讓女兒嫁給平民子弟(除非是已經(jīng)考中進士或者即將考中進士的平民子弟),也不會為了攀龍附鳳,把女兒送到比自家地位高得多的侯門。
隨便舉幾個例子:黃庭堅跟江安縣令石諒是好朋友,他的兒子黃相娶了石諒的女兒;蘇轍跟濮州太守王正路是好朋友,把二女兒嫁給了王正路的兒子王適;蘇轍的叔父蘇煥與同年進士蒲師道交好,他的兒子蘇不欺娶了蒲師道的女兒;蘇東坡跟歐陽修結(jié)為忘年交,他的兒子蘇迨娶了歐陽修的孫女;在范仲淹之前駐守陜西邊境的大臣范雍與朝中大佬韓億是死黨,把女兒嫁給了韓億第四個兒子韓絳……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開封富商李綬與皇族趙承俊結(jié)成兒女親家。這要擱到今天,一方有錢,一方有勢,完全算得上門當戶對。但是在宋朝,商人的地位還是有點兒低的,所以包公認為這宗婚事“有損國體”,請仁宗皇帝“罷其婚媾,別選德閥”,將婚事強行取消,另外再給皇族兒女挑選門當戶對的對象。
同樣,這種門不當戶不對,還有可能造成婚姻的悲劇。例如蘇東坡的父親蘇洵在四川眉山是地主,但一生未中進士,他為了攀高,把女兒蘇八娘(蘇東坡的姐姐)嫁給了同鄉(xiāng)進士程家,結(jié)果讓女兒備受虐待,不到十八歲就死了。蘇東坡和弟弟蘇轍做官以后很多年,都與程家交惡,因為他們對姐姐的死耿耿于懷。
(于娟薦自《北京青年報》)
《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中女子學習插花的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