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革命文學和馬克思主義文學是中國左翼文學中的重要流派。由于二者在出現(xiàn)時間上存在先后關系,這容易讓人們在分析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文學當作革命文學向后發(fā)展的產物。實際上,二者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從理論來源上到最終導向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區(qū)別。
關鍵詞:革命文學;馬克思主義文學;成仿吾;馮雪峰;區(qū)別
作者簡介:崔謙,山西太原人,西北大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畢業(yè),現(xiàn)就職于西安歐亞學院。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0-0-02
現(xiàn)代文學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時期和歷史階段。革命文學于20年代末開始形成一種聲勢浩大的文學運動,支持這一觀點的理論家、作家們開始積極地宣揚“無產階級文藝”,認為文學的發(fā)展到了從“文學革命”向“革命文學”轉變的歷史階段。到了三十年代初,左翼文學開始蓬勃發(fā)展。其中最為重要的成績就是“左聯(lián)”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立,從30年代開始加強了對馬克思主義文學的譯介和研究工作,馬克思主義文學以及文藝批評進而成為了最新進且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批評,并在40年代出現(xiàn)了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為代表的重要理論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革命文學與馬克思主義文學兩種文學思潮都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在黨的領導下形成并發(fā)展的,但并不能簡單地把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解為革命文學蓬勃發(fā)展之后的產物,二者之間實際上存在有明顯的差異。通過對這兩種文學思潮的代表成仿吾和馮雪峰的主要理論觀點進行梳理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區(qū)別。
首先,兩種文學思潮的理論來源不同。作為創(chuàng)造社最負盛名的文藝理論家、批評家,成仿吾的文學觀念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可以被看作是創(chuàng)造社文藝觀念發(fā)展演變的一個縮影。在成仿吾的批評文章中,《詩之防御戰(zhàn)》可謂是最負盛名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對早期白話詩的理性色彩展開抨擊,提出“我們要發(fā)揮感情的效果,要嚴防理智的叛逆”[1],文學作品應該自由地表現(xiàn)自我,自由地抒寫真情實感。但是實際上,成仿吾對“表現(xiàn)說”的贊同是很有限的,他并不是神迷心醉地以西方浪漫主義思潮為知音,這與他創(chuàng)造社的同伴們是不同的。[2]他從不顧及郭沫若、郁達夫等人崇拜的西方浪漫主義作家或文論家,而是受到自然科學理性精神和法國現(xiàn)代哲學家基歐、德國藝術史家格羅塞的注重社會功利的文藝觀念的影響,建立了自己“社會——審美”的文學批評觀念,認為社會的價值是藝術之所以能夠維持而且進步的原因。因此,他在文學的整體觀念上非常重視創(chuàng)作中的理性作用,并在《國學運動的我見》《作者與批評家》等文章中表達了這一觀點。首先,他認為作為立人處事的原則,每個文學家都要維持一種科學的信仰;其次,文學創(chuàng)作要求文學家抓住一個時代或把握一種生活的全部給予表現(xiàn),那么就須依靠思理的作用,把內心的生活感受加以綜合、概括,隨后“做一番觀照與批評的工夫”。再次,他勸文學家研究科學,以便更好地觀察生活,表現(xiàn)生活的復雜性。他認為這對小說、戲劇的創(chuàng)作尤為重要,它們很少能靠靈感沖動而成,必須貫穿理智的思考。結合以上論述不難看出,成仿吾與其他“五四”時期的文學家、批評家一樣,他的文學觀念的理論資源基本上來源于歐洲的哲學家、理論家。在此基礎上,他將自己的文學觀念結合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開始了對“革命文學”的倡導。
作為批評家的馮雪峰較早且較為系統(tǒng)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學主張,翻譯了大量馬克思主義文藝論著,這使得他從一開始就比較徹底地接受和理解了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文學主張,接受了其中關于文學內部規(guī)律的理論和美學理論,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下進行文學活動。1928年,馮雪峰發(fā)表了他的第一篇批評文章:《革命與知識階級》。文章在無形中回答了一個與現(xiàn)實有很強關聯(lián)的問題:那就是如何確定現(xiàn)階段文學的政治屬性以及如何看待知識分子的地位與作用。即闡述了在“后五四文學運動”時期,文學應該“由什么人寫”的問題。而在1940年發(fā)表的《論典型的創(chuàng)造——一個根本問題》中,馮雪峰跳出了傳統(tǒng)的共性與個性的思考層面,聯(lián)系創(chuàng)作經驗去解釋“典型藝術的社會生產法則”,闡述了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下,文學應該“寫什么人”的問題。1946年,馮雪峰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以及中國的左翼文學實踐創(chuàng)作放在一起進行了深入思考,寫出了《論民主革命的文藝運動》這篇長文,系統(tǒng)總結了“五四”以來擔負“民主革命任務”的新文學的經驗。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到,就理論來源和文學思想的形成這個方面來看,以馮雪峰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的思想來源,是和成仿吾等人完全不同的。
其次,兩種思潮對于文學的最終導向也并不相同。革命文學是在1927年突變的政治形勢下發(fā)生發(fā)展的,由于當時馬克思主義剛剛傳入中國,倡導者們對于這種較新的理論的學習還不夠透徹,加之受到了政府當局的迫害,情緒上比較激進,因此在沒有對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理論進行一個深入而細致的了解,而是對已經發(fā)生了異變的蘇聯(lián)和日本的“左”傾機械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在蘇聯(lián)“拉普”和“無產階級文化派”的“文藝組織生活論”的影響之下特別看重文學的認識功能和宣傳功能,認為文學可以左右和改變現(xiàn)實社會。因此在他們眼中,文學最終的導向是政治的附庸和工具。
就成仿吾的文學觀念具體地來說,由于他受過西方自然科學的教育,并且熱衷于“社會——審美”的哲學觀念,因此他的文學觀總的來說相對重視理性、注重文學與社會的關系。在此基礎上他認為文學是以生活為基礎創(chuàng)造的,因此最終要為生活服務。但這種“生活”是指透過我們的“情思”所認知的“日常生活”,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為何他在提出“表現(xiàn)說”之后又會提出這種功利的文藝觀念。
馬克思主義文學則是在左聯(lián)成立之后慢慢興起的一個左翼文學流派中的分支,它以馬克思主義經典文藝論著做為創(chuàng)作指導,倡導者們認為文學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tài),既決定于經濟基礎,又決定于上層建筑核心部分的政治;文學反映現(xiàn)實,但對現(xiàn)實作用畢竟是有限的。因此在他們看來,文學雖然要為現(xiàn)實服務,但是最終還是要指向文學自身,要注重文學自身的藝術價值,這種觀點,在馮雪峰1946年所作的《論民主革命的文藝運動》這篇文章中體現(xiàn)得最為突出。文章共分八個部分,其中重點在第二部分:什么是主要的錯誤。該部分用全文將近半數的篇幅重點回顧了“左”傾機械論和主觀教條主義之下存在的錯誤,進而在第四部分極力主張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二者一破一立,互相進行補充。特別是在文章的第四部分,馮雪峰明確提出了“主觀力”的概念,即“文藝的主觀力量”,在創(chuàng)作中要注重作家自身的創(chuàng)造;同時他也提出了“人民力”的概念,即在創(chuàng)作中要表現(xiàn)出人民在推進歷史和變革現(xiàn)實過程中所表現(xiàn)的力量,具體體現(xiàn)為革命的要求、歷史的方向和社會發(fā)展的本質。在此基礎上,他認為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實際上是“人民力”與“主觀力”的統(tǒng)一,二者是主客觀的關系,客觀決定主觀,是主觀的淵源。并且二者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相互反映并相互轉化。馮雪峰試圖通過這一對概念的建立來深化對現(xiàn)實主義的理解,抵制之前對現(xiàn)實主義的錯誤認識和運用。就這個問題而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觀點與胡風的“主觀戰(zhàn)斗精神”的觀點是相互呼應的。
因此,無論是從來源上,還是最終的導向上,革命文學和馬克思主義文學都有著質的區(qū)別,成仿吾和馮雪峰作為他們各自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在他們有關文藝問題的論述中都清晰地體現(xiàn)出了這二者之間的差異。他們各自代表的兩個流派也在復雜的左翼文學思潮中隨著歷史的前進各自發(fā)展,并對四十年代文學乃至于新中國成立三十年來的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注釋:
[1]成仿吾著,《成仿吾文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76頁.
[2]溫儒敏著,《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42頁.
參考文獻:
[1]成仿吾著? 《成仿吾文集》? 山東大學出版社? ?1985年1月第1版.
[2]馮雪峰著? 《馮雪峰論文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年6月第1版.
[3]司馬長風著 《中國新文學史》(上、中)? 昭明出版社? 1980年4月第3版.
[4]溫儒敏著? 《中國現(xiàn)代文學批評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3年10月第1版.
[5]李歐梵著? 《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新星出版社? 2010年4月第2版.
[6]夏志清著? 《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年7月第1版.
[7]錢理群著? 《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7月第1版.
[8]童慶炳著? 《文學理論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4版.
[9]溫儒敏編《〈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學習指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