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鶯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由此想到,如果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生活中的不同效應同樣可以運用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來,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我做了一些嘗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泡菜效應是指: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根據(jù)這個原理可知,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里,由于長期耳濡目染,其素質(zhì)和思維的方式等方面都會有明顯的差別,這正如人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此我想到,教室——是學生每天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除了黑板報以外,教室的墻面一般都是空白的。既然環(huán)境對人的成長這么重要,如果我適當?shù)夭贾煤媒淌?,應該會對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于是,在教學《廬山的云霧》時,我和學生一起搜集有關廬山的各種介紹,廬山的風景圖片,歷代文人描寫廬山的詩詞、美文等,再加上學生學習課文后所寫的感想、所畫的圖畫,貼在教室墻壁的適當位置。學生雖未能親自去廬山游玩,亦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學效果自然出色。
如果一系列刺激項目中的某一項有特別之處被“隔開”,它就比不被隔開的情況容易記住。例如,在九個字母組成的單元中夾一個數(shù)字,則數(shù)字最容易被記憶。這種現(xiàn)象由心理學家馮·雷斯托夫在實驗中得出的,因此稱之為“雷斯托夫效應”。
據(jù)此,很容易讓我想起我們課堂上最常用到的教學方法——板書。板書的功能很多——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便于記憶。就拿最常見的生字教學來說,在學一個生字時,如果能用紅色等色彩較為鮮艷的粉筆,將重要筆畫或?qū)W生容易寫錯的筆畫標出,學生的大腦皮層受到的刺激性強,識記起來會深刻得多。比如“食”字,學生經(jīng)常容易將它的最后一筆寫成“捺”,如果教師在板書時用紅筆重重地把最后一筆“點”標出來,我想學生就不會再寫錯了。
再如,在學習課文《狼和鹿》時,因為考慮到課文中“狼和鹿”的關系非常復雜,光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真正弄明白兩者之間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我設計了“狼和鹿”關系的板書。讓學生通過板書,能夠?qū)φn文重點“狼和鹿”兩者的關系一目了然,從而深刻地了解破壞生態(tài)平衡將會給環(huán)境帶來災難。
在古希臘有一個神話,講的是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盒子里裝著人類的全部罪惡。由于好奇,她打開了盒子,所有人類的罪惡就跑到了人間。這雖然是一個神話,卻有力地證明了“禁果”效應的強烈。這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們在教育學生時,不宜硬性禁止,應該善于做疏導教育。只有這樣,禁果效應才會降低強度。
同時我也想到,如果我能巧妙地利用這個效應,那取得的效果應該也是不錯的。在教學《少年王勃》時,課文中有王勃所寫的《滕王閣序》中的一句?!峨蹰w序》詞采華麗,音韻和諧。走近《滕王閣序》才能初品中國古典文學的滋味與魅力。因此,我想讓學生去背誦這篇千古美文,接受美的熏陶,也能更好地去認識王勃,去理解這篇課文。只是《滕王閣序》真的很長,對三年級學生來說,理解起來也有很大的難度,要是直接把這個任務布置下去,能完成的學生一定是鳳毛麟角。于是我利用“禁果效應”,先在課上將《滕王閣序》大大地贊美了一番,然后話鋒一轉,告訴學生,它雖然寫得非常好,但里面的內(nèi)容不適合你們這個年齡,不要去嘗試背誦它。
為了收到我想要的效果,我甚至批評了一個在預習時已經(jīng)背了《滕王閣序》開頭幾句的學生(當然我在事后和這個學生打了招呼,說明了原由,并讓她保密),造成一個禁止的效果。學生很奇怪我的表現(xiàn),就很想知道《滕王閣序》到底寫了什么,為什么老師會一反常態(tài)地禁止他們背誦,于是他們悄悄地私下背誦起來,相互之間還偷偷比賽呢!時間一長,班上有好幾個學生幾乎能將它全文背誦,真的很了不起!大多數(shù)學生也都能背上一兩小節(jié)。我見了,當然是在一旁偷著樂!
當然,說到“效應”在教學中的運用,一些常見的心理學方面的效應,早已經(jīng)深入人心,在教學中被廣大教師運用著,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等。我想,只要我們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一定能找到更多的“它山之石”為我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