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巖圖
在1936年出版的《濟南》一書中,倪錫英曾寫道: “在濟南城區(qū)一帶,民間最普遍的娛樂,便是聽大鼓書,因此在熱鬧的大街上隨處都有大鼓書場。市民在工作之暇,便去聽書。那些唱書的全是年輕女子,聽書的一邊喝著香茗,聽那鼓詞高亢的音調在耳邊轉,是很夠味兒的一件樂事?!睔v史上的濟南,曲藝繁盛揚名海內, “曲山藝?!本褪菍@段歷史的溢美之詞。從元雜劇到傳統(tǒng)曲藝再到當下流行的民謠歌曲,濟南總在人們的哼唱之中展現(xiàn)出這座城市的獨有韻味。
傳世劇作,演繹濟南勝景
元代的濟南,作為大都以南第一大都會,當時百業(yè)興旺、士民輻輳、文化發(fā)達,一度是中國北方雜劇演藝的中心。在元雜劇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元曲大家關漢卿在游歷濟南時曾寫下了傳世劇作《杜蕊娘智賞金線池》,戲劇開篇就點明了這是一個發(fā)生在元朝的濟南故事。
在《杜蕊娘智賞金線池》中,關漢卿借劇中人物多處描繪濟南風光和金線池畔秀麗景色。如“出門來信步閑行走,遙瞻遠岫,近俯清流”,便刻畫出濟南遠山列屏障,清泉石上流的獨特風貌;濟南府尹石好問對韓輔臣推介: “此處有個所在,叫做金線池,是個勝景去處”,來到金線池畔,蕊娘唱道“我則見一派碧澄澄”,眾人也稱“今日這樣好天氣,又對著這樣好景致,務要開懷暢飲,做一個歡慶會”,點明了眾人對金線池美景的贊譽。其實,金線泉畔自古以來便一直是濟南著名的演藝場地,熟知濟南的關漢卿以金線泉為背景編創(chuàng)這一曲曠世愛情,也就不足為怪了。
同時,關漢卿在劇中使用了大量生動的濟南方言,如八兄弟(“把兄弟”,系“拜把兄弟”簡稱)、作業(yè)(惹禍、做壞事)、指著(指望著)、合氣(斗氣)、小妮子(泛稱小姑娘)、眼札毛(睫毛)、閃(留下、剩下),至今仍活躍在濟南人嘴邊,也側面說明了關漢卿可能在濟南府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
曲山藝海,彰顯濟南風情
老年間,濟南與北京、天津同為曲藝界的三大碼頭,相聲行當里流行著這么一句老話:“北京學藝,天津練活,濟南踢門檻”。作為曲藝重鎮(zhèn)的濟南,山東快書、西河大鼓、相聲、琴書等多個曲種都在此“生根”“開花”,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曲山藝海”。
正如劉鶚在《老殘游記》中捕寫老殘在明湖居聽白妞王小玉演唱時所寫的那樣,她“聲音初不甚大,只覺人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想熨斗熨過,無一處不服帖。漸漸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jié)節(jié)高起,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shù)遍。從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北憩F(xiàn)出舊日明湖居畔濟南曲藝的繁華景象。
相較于膠東話較硬的特點,相對軟糯的濟南話更加撩動人心,因而,晨光茶社第二代相聲傳人孫小林便對濟南話做了深入的研究,創(chuàng)作了由濟南方言組成的相聲《濟南話》,將濟南話的精髓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帶著這個節(jié)目,孫小林和兒子孫承林參加山東省曲藝大賽獲得了金獎,并且成為接待外地游客保留節(jié)目,也算為濟南的城市窗口建設,做出了一點貢獻。
無獨有偶,濟南本土方言話劇《泉城人家》成功地運用、融人、貫穿了方言、泉水、大雜院、老街巷、魯菜等一系列濟南地域文化元素,濃墨重彩地描繪了這樣一種地域性的文化品格:泉妞撫養(yǎng)大麗,以終生所在的責任感呵護著她對大麗“父母”的承諾——“柜子”里鎖藏著大麗“父母”的所托,烘托出“濟南人”作為山東人“誠信、憨厚、重諾、重義”的優(yōu)良品行。
現(xiàn)代民謠,唱響泉城歌聲
2018年,一曲《濟南濟南》在抖音上火速躥紅,“我抬眼是千佛山的輪廓,我閉眼是大明湖和護城河,趵突泉在我耳畔噴涌著……穿旗袍的姑娘你在哪兒呢,說快板兒的大爺你在哪兒呢,膈應人的小么都長大了,半青的鄉(xiāng)音有誰還會記得……濟南吶濟南吶,你在哪兒呢;濟南吶濟南吶,我離家太遠了;濟南吶濟南吶,我回不去了;濟南吶濟南吶,我想你了?!编珳\唱間勾勒出濟南山泉湖河城的風貌,訴說著對家鄉(xiāng)的眷戀與感情。
“青煙古道的芙蓉雨,墻柳余暉的解放閣……再見濟南,再見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你有著一塵不染的顏色,曾像這個冬天一樣溫暖著我?!痹诖笫逑壬母杪曋校m有淡淡的憂傷彌漫其中,但或許仍因種種經(jīng)歷讓他對這座城市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感情,即使離開,也放不下老舍筆下那令人溫暖的冬日。同樣是大叔先生的歌,在《hello,濟南寬厚里》中卻用“青石板路上鋪滿童年回憶,小酒館里的歌聲已經(jīng)響起,孩子們還在大戲臺上嬉戲,Hello,hello,我的寬厚里,老城墻下南來北往川流不息,魯菜館里飄出來的誘人香氣,令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揮之不去?!辈独L出濟南的繁榮熱鬧,為濟南平添一抹煙火氣。
而在《濟水之南》中,歌者用“我也是四處漂泊的游子啊,翻出過河,隨波逐流到濟水之南,終于停泊?!北磉_了作為異鄉(xiāng)人對濟南的深沉眷戀,即使每座城市都有相似的喧囂,卻仍因這座城市的一捧泉水,成全這段人生的難得心安。
一首首動人歌曲的高度傳唱,讓濟南化身網(wǎng)紅城市,吸引著無數(shù)游人領略這座城市的無限風情,感受著來自身邊的人情昧兒。
無論曠世劇作與傳統(tǒng)曲藝,還是清新動人的民謠,都表現(xiàn)著這座城市對曲藝的熱愛與尊崇?;蛟S時光的波紋會沖淡傳統(tǒng)藝術發(fā)展的腳步,但這座城市卻有著對曲藝無法割舍的情懷與記憶。不論何種形式,總能撥動濟南人心底那溫暖的弦。
In the book "Jinan" published in 1936. Ni Xiving wrote that the most popular entertainment for the people in the urban area of Jinan was listening to drum ballad. There were performing spacesin the main streets in which the citizens gathered to have a cup of tea and enjoy the singing of theyoung women who had a high-pitched tone. It was definitely a pleasant way for relaxation after work.The plrrase Qu Shan Yi Hai exemplifies the golden period for folk art forms which have been thrivingdur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Jinan. From Zaju (mixed drama or play) of the Yuan Dynasty andtraditional folk art forms to ballads in modern times. the ever-changing structures of melodv. harmonyand thythm have amplified the unique charm of Jinan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