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慢
【摘 要】棱鏡是組成透鏡的基本單元,有關棱鏡的光學技術的學習可以幫助我們在配鏡過程中有效棱鏡的特征來提高視覺效率,同時避免因棱鏡產生的各種視覺問題。棱鏡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透鏡,主要特征是使入射光產生偏斜,該特性常用于解決眼的許多問題,如隱斜視、集合功能矯正等。
【關鍵詞】棱鏡;移心;斜視;棱鏡效果
一、緒論
青少年視力問題越來越突出,有些孩子無法通過自身眼部肌肉力量幫助眼睛回復到正常狀態(tài),這個時候需要外力輔助,例如常見的青少年漸進多焦點幫助看近放松,棱鏡移心幫助環(huán)節(jié)看近看遠的集合問題等,因此今天提出了這個話題來探究一二。
二、球面透鏡的棱鏡效果
2.1球面透鏡
球面透鏡和棱鏡相似,對光線都有偏折作用,通過的光線如果靠近光心,那么光線不發(fā)生偏折;光線偏離光心越遠,光線被屈折的程度越深。
2.2透鏡效應
在光心處因為球面透鏡的兩個面是平行的,所以光心處棱鏡效應為零。因為凸透鏡最厚的部分是在鏡片的中心部,所以各小點的棱鏡的底都朝向光心,所以我們可以把凸透鏡看為是由底相對的大小不同的三棱鏡旋轉所組成。同理,凹透鏡最厚的部分是在鏡片的邊緣部,所以各小點的棱鏡的頂都朝向光心,所以我們可以把凹透鏡看為是由頂相對的大小不同的三棱鏡旋轉所組成。
2.3透鏡移心對成像位置的影響
在矯正屈光不正時,我們通常會通過移心來使鏡片的光學中心與眼睛的瞳孔中心吻合,經過移心的透鏡我們稱作移心透鏡,可以用來產生所需要的棱鏡效果。
因為光線通過光心不產生偏折,所以透過光心看物體物體不發(fā)生偏移。如果通過凸透鏡看物體,當透鏡往下移時,可以看到物體向頂?shù)姆较蚱?,所以它的移動方向與透鏡的移動方向是相反的。如果通過凹透鏡看物體,當透鏡往下移時,可以看到物體向底的方向偏移,所以它的移動方向與透鏡的移動方向是相同的。換言之,凸透鏡向下移產生基底朝下的棱鏡效果;凹透鏡向下移產生基底朝上的棱鏡效果。
2.4棱鏡效果
Prentice規(guī)則:透鏡上任何一點的棱鏡效果就是該點所具備的棱鏡度,偏折程度與透鏡在這一點上相等。所以求解一點上對應的棱鏡效果只需要使用公式P=C*F即可。
透鏡的移心規(guī)則:凸透鏡的移心向與所需棱鏡的底向相同,凹透鏡的移心向與所需棱鏡的底向相反。
眼鏡棱鏡效應公式計算:
P=F×C(cm)P:表示棱鏡F:表示屈光度C:表示光心偏離距離,單位(cm)
案例:患者王某某,男性30歲,銀行職員。右眼-5.75D的近視,左眼-6.25D的近視,矯正視力1.0,測得其雙眼瞳距64mm。驗光后為他做雙眼的視功能檢測,測得其雙眼需要3△BO的三棱鏡進行矯正,同時患者主訴在下午工作時有明顯的視疲勞癥狀產生,在生活中也不能進行長時間的閱讀。
解決方案:
已知患者驗光的處方為:
R:-5.75DS L:-6.25DS PD=64mm
(1)右眼需要1.5△BO,因為患者為近視,需要用凹透鏡矯正。凹透鏡的移心向與所需棱鏡的底向相反,所以需要向內移心。移心量為:C=P/F=1.5/5.75=0.26cm=2.6mm。
(2)左眼需要1.5△BO,因為患者為近視,需要用凹透鏡矯正。凹透鏡的移心向與所需棱鏡的底向相反,所以需要向內移心。移心量為:C=P/F=1.5/6.25=0.24cm=2.4mm。
(3)患者鏡框選擇:54-18-135 PD=64mm因為:鏡架幾何中心距比瞳距要大,需要移心使瞳孔中心與鏡片的光學中心重合,移心量X=(鏡框尺寸+鼻梁尺寸-瞳距)/2=(54+18-64)/2=4mm所以,需要將每只鏡片向內移心4mm。
(4)右眼移心量:X=+4mm+2.6mm=6.6mm左眼移心量:X=+4mm+2.4mm=6.4mm。
三、柱面透鏡的棱鏡效果
3.1柱面透鏡
由于柱面透鏡的軸向上屈光力為0,所以在軸向方向上沒有棱鏡效應;因為垂直于軸向的方向上有屈光力,且屈光力最大,所以柱鏡的棱鏡效應只發(fā)生在垂直于軸的方向上。
3.2棱鏡效應
計算柱鏡上任意一點的屈光力,首先要計算出這一點與柱鏡軸之間的距離,根據(jù)公式P=dF(d:這一點至柱面透鏡軸的距離)計算這一點的棱鏡效應。基地方向根據(jù)這點的位置與柱鏡的正負來確定。
3.3指向
正柱面透鏡指向軸,負柱面透鏡指向軸外。
例:有一患者左眼鏡片+3.00DC×90在光心內側4mm處的棱鏡效果。解:P=CF=0.3×4=1.2△
因為此鏡片為正柱鏡,底向指向軸,且該點為左眼鏡片的內側,所以產生的0.9△BO。
四、球柱面透鏡的棱鏡效果
球柱面透鏡的棱鏡效果可以看成是兩個正交柱面透鏡或者球面透鏡加柱面透鏡的形式疊加而成,所以在求解球柱面透鏡的棱鏡效果時,需要將其分解為兩個方向的棱鏡效果在進行合成。
例:患者黎某某,男性19歲,大一學生。右眼-4.50D的近視,左眼-4.00DS/-2.00DC×90的散光,測得其雙眼瞳距68mm。驗光后為他做雙眼的視功能檢測,遠眼位為-6,近眼位為-8,判斷其為外隱斜伴隨集合功能不足。
解決方案:已知患者驗光的處方為:
R:-4.50DS L:-4.00DS/-2.00DC×90 PD=68mm
(1)右眼需要4△BI,因為患者為近視,需要用凹透鏡矯正。凹透鏡的移心向與所需棱鏡的底向相反,所以需要向外移心。移心量為:C=P/F=4/4.5=0.88cm=8.8mm
(2)左眼需要4△BI,因為患者為散光,需要用球柱面透鏡矯正。因為左眼軸向為90,所以在水平方向上有最大屈光力,F(xiàn)=-6.00D,即用凹柱面鏡矯正,因為凹透鏡的移心向與所需棱鏡的底向相反,所以需要向外移心。移心量為:C=P/F=4/6=0.67cm=6.7mm。
(3)患者鏡框選擇:56-18-135 PD=68mm因為:鏡架幾何中心距比瞳距要大,需要移心使瞳孔中心與鏡片的光學中心重合,移心量X=(鏡框尺寸+鼻梁尺寸-瞳距)/2=(56+18-68)/2=3mm所以,需要將每只鏡片向內移心3mm。
(4)右眼移心量:X=+3mm+(-8.8mm)=-5.8mm,外移5.8mm.左眼移心量:X=+3mm+(-6.7mm)=-3.7mm,外移3.7mm。
五、結論
當患者需要使用棱鏡去矯正由于屈光不正所引起的斜視或集合不足時,首先我們需要分析這種病狀需要使用哪種基底朝向的棱鏡去矯正,接著判斷一下對應的眼的屈光不正的狀態(tài)以及所需要矯正用的鏡片是哪種,參考后進行最后的移心,移心量的計算時特別注意如果患者存在散光,應該首先計算出每只眼水平方向的屈光力。在進行最后的移心時,還需要記得加上最基礎的鏡片的移心量。
【參考文獻】
[1]瞿佳.眼鏡技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