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煒煒
新的幼兒教育理念強調,幼兒的科學教育應緊密聯系幼兒的實際去開展,激發(fā)幼兒對身邊事物變化的現象與規(guī)律產生探究的熱情與欲望。社區(qū)資源作為幼兒科學教育的寶貴資源,對小班幼兒的科學啟蒙教育能發(fā)揮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社區(qū)資源讓小班幼兒接受到良好的科學啟蒙教育,讓小班幼兒感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呢?
科學活動可產生于幼兒的生活之中,而社區(qū)內的不少資源恰恰能幫助小班幼兒解惑,這就需要教師打破傳統(tǒng)的封閉式的教學模式,將小班幼兒從課堂教學的牢籠中徹底解放出來,將小班幼兒帶出教室,走進社區(qū)。比如,教師可以將小班幼兒帶到社區(qū)某一特定的環(huán)境中,如草坪上,讓小班幼兒在草坪上進行以“草”為主題的科學探究活動,讓小班幼兒去看草,去聞草,去用手摸一摸草,去探究草的顏色、味道、樣子等,去探究草的生長變化規(guī)律,去探究草的生長習性等。讓小班幼兒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去感知草,去發(fā)現草的秘密,從而對學習科學產生興趣。
小班幼兒的日??茖W活動必須生活化。教師可以將小班幼兒帶到社區(qū)內,通過社區(qū)內的資源去觸動小班幼兒內心對科學的向往,讓小班幼兒獲得較為深刻的科學體驗,以豐富小班幼兒的科學活動經驗,提升小班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比如,在以“車”為主題的科學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帶領幼兒走進社區(qū),去調查各種各樣的車。如去調查統(tǒng)計社區(qū)內某一地點在一定時間范圍內通過的汽車數量,可以讓小班幼兒對汽車的統(tǒng)計更細化,比如在這一時段內這一地點通過了多少輛寶馬車、奧迪車、大眾車、電瓶車或自行車等。鼓勵小班幼兒在觀察中展開自由自在的談論,可談論汽車的種類、汽車的標志等,以進一步豐富小班幼兒的認知,拓展小班幼兒的認知經驗,讓小班幼兒感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
大自然是一本活的教材,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大自然,讓小班幼兒與大自然進行零距離的接觸,讓小班幼兒在大自然中去看,去觸摸,去聆聽,去探究科學。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小班幼兒利用社區(qū)內的自然材料與各種廢棄物品,通過想象、加工與創(chuàng)造,制作出各種各樣造型美觀的科學活動器材。制作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模型,帶進幼兒園去裝飾美化幼兒園的環(huán)境,或讓小班幼兒帶回家裝飾自己的臥室,也可以讓小班幼兒將自己親手制作的科學活動的成果,作為禮物贈送給老師、同伴等。利用社區(qū)內的資源,實現廢物利用,增強了小班幼兒變廢為寶的環(huán)保意識,讓小班幼兒享受到成功的幸福。
小班幼兒的科學實踐活動應彰顯實踐性與創(chuàng)造性。比如,小班幼兒在調查各種各樣的汽車時,不僅要讓他們到社區(qū)內親自感受不同的汽車,同時,應鼓勵幼兒利用社區(qū)現有的資源動手制作玩具汽車,進而開展以“車”為主題的車展,讓小班幼兒看車、造車、展車、愛車,體驗到利用社區(qū)資源學習科學的歡樂。
教師應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科學現象對幼兒進行科學的啟蒙教育,即滲透在小班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比如,教師帶領小班幼兒走在社區(qū)內的某一道路時,偶爾一片樹葉的飄落、一只小鳥的飛翔也都會成為小班幼兒關注的熱點。教師可以帶領小班幼兒在社區(qū)內的塑膠路面上去走一走,感受塑膠的彈性,探究“物體為什么會有彈性”這一科學知識,并引導小班幼兒進一步探究如何才能增大或減小物體的彈性等。顯然,將小班幼兒帶向社區(qū),讓小班幼兒利用自己原有的生活經驗,對社區(qū)資源產生科學探究欲望。教師應保護小班幼兒對科學的探究欲望及好奇心,應鼓勵小班幼兒對社區(qū)資源多提問,以培養(yǎng)小班幼兒的主動探究精神。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小班幼兒走進社區(qū)的游泳館,通過游泳探究“水”的科學,探究人為什么會沉入水底,如何才能浮在水面,以此讓小班幼兒進一步探究物體沉浮的秘密等。
總之,社區(qū)作為對小班幼兒科學啟蒙教育的重要資源,教師應積極引領小班幼兒走向社區(qū),在對社區(qū)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中去探究科學,以讓小班幼兒感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