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思喬
〔摘要〕學生的成長是家庭與學校的共同責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心理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效果,將對學生的心靈成長產生重要影響。本文從“為學生代言”的角度,淺談如何通過“反饋需求—表達接納—引導聯(lián)結”提升心理教師的家校溝通效果。
〔關鍵詞〕心理教師;溝通;家長;家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19-0060-03
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溝通表面是家長與心理教師的直接溝通,實質卻是家長與孩子的間接溝通。因為心理教師的反饋,能讓家長了解到孩子在家庭以外的另一面,這一面可能是孩子平時不懂表達或不敢表達的。所以,家校溝通中,心理教師是學生的“代言人”,通過尊重、關注、傾聽學生,從而向家長傳遞學生的心聲,幫助家長走進學生心靈,呵護學生健康成長!
那么,心理教師怎樣和家長溝通,才能有效地傳遞學生心聲,進而獲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呢?
一、反饋需求而非問題
作為學生的“代言人”,心理教師首先要明確的是:沒有問題學生,只有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學生!當從這樣的角度看待學生時,我們會更有耐心去關心學生,了解學生,而不是一味關注他的不當行為。例如,一個經常和同學鬧矛盾的孩子,經過了解發(fā)現(xiàn),原來是因為在家里經常被父母批評打罵,以致他在同伴交往中無意中復制了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一個寧愿被校園欺負也不愿意求助父母的孩子,則是平日里父母過多的責罵讓他失去了自尊感,認為自己就是活該被欺負的人;一個同學眼中脾氣暴躁、冷血毒舌的男生,是因為從小由奶奶撫養(yǎng)長大,缺乏父母的關愛與陪伴,而形成了孤僻、敏感的性格……心理輔導中,當一個個“問題學生”卸下面具后,我們常??吹降氖且蝗河捎谛睦硇枨鬀]得到滿足,而試圖通過不當行為來引起關注的無辜孩子。
那么,我們該怎樣向家長溝通這類孩子的情況呢?例如,那個經常和同學鬧矛盾的學生,按照慣性思維與家長溝通,我們一般會先反饋這個學生在學校的行為表現(xiàn)。例如,某某家長,您的孩子最近經常和同學鬧矛盾,今天因為交作業(yè)問題和組長爭吵,昨天因為排隊問題被同學排斥,上周還差點和宿舍同學打起來……設想一下,當聽到別人這樣說我們自己的孩子時,我們會有什么感受?相信大多數(shù)人心里都不好受,可能會焦慮,可能會憤怒,也可能會沮喪。消極的感受帶來消極的行為反應,家長接下來很可能會批評、責罵、懲罰孩子。這樣的家校溝通方式,不僅不能幫助解決孩子的問題,還可能會惡化親子關系,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所以,當與家長溝通學生的情況時,我們不宜直接和家長說學生有什么問題,而應當透過問題看到學生的需求,以“關注問題解決方案”的方式幫助學生向家長傳遞他們當下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例如前面提到的那位經常和同學鬧矛盾的學生,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和家長反饋:經過觀察了解,我發(fā)現(xiàn),在您的孩子與同學進行人際互動時,如果我們能給予他一些關于“怎樣處理人際沖突”的指導,相信他的人緣會越來越好的。聽到老師這樣反饋后,家長的關注點很自然就集中在:我要怎樣指導孩子處理人際沖突。這樣既能避免給孩子貼標簽,又能爭取到家長的愉快合作?!胺答佇枨蠖菃栴}”的溝通方式,讓心理教師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為學生“代言”,向家長傳遞學生心理需求,把焦點轉向滿足需求的問題解決方案,從而合力幫助學生發(fā)展積極品質。
二、表達接納而非質疑
一位青春期男生,因為“做事拖拉、依賴他人”被家長帶來心理輔導室。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情況,我和學生的媽媽進行了單獨面談。媽媽提到讓她很苦惱的“起床事件”。媽媽表示孩子早上上學,無論鬧鐘響多少遍,他都起不來,每次都是媽媽拿棍子打他,他才磨磨蹭蹭地起床洗漱吃早餐,而且無論多早叫他起床,他都會磨蹭到最后一刻才出門,所以經常遲到。通過深入了解,媽媽為了培養(yǎng)兒子的良好習慣,從小就為孩子制訂了時間表,規(guī)定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并通過一些懲罰措施來監(jiān)督孩子嚴格執(zhí)行。孩子小的時候能遵守時間表做事,但慢慢長大后,開始變得拖拉磨蹭。為此,媽媽增加了獎勵措施,當孩子能遵守時間約定時給予物質獎勵。這樣的方法一開始奏效,但一段時間過后,孩子又變回原樣。媽媽很生氣,也失去了耐心,當孩子拖拉時,她直接上棍子,以粗暴手段督促孩子做事,但時間久了孩子也無動于衷了。家長很苦惱,覺得自己什么方法都用了,為什么孩子卻越來越拖拉?
和家長聊到這里,孩子拖拉的原因已經很明顯了:家長的嚴格限制,導致孩子就像傀儡,依賴性很強,但到了青春期,自主意識增強,開始變得叛逆,于是通過做事拖拉來反抗媽媽的管教,雙方陷入了權力之爭。而且,在和媽媽的接觸過程,我發(fā)現(xiàn)媽媽是一個典型的控制型家長,要求孩子無論什么事情都要按照她的想法和方式來做,例如看什么書,穿什么衣服,和誰交朋友等。她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什么是對自己好的,她是以過來人的角度指給孩子最好的路。
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清楚地知道:如果家長繼續(xù)這樣管教孩子,孩子的不當行為只會越來越嚴重。只有家長把自主權和決定權還給孩子,孩子才能學會自我管理。知道了問題的原因及解決方法,我迫不及待地開始和家長分析她的行為模式,讓她知道控制型家長對孩子有哪些危害,還告訴她該怎么放手、怎樣讓孩子嘗試獨立的很多方法……我滔滔不絕分析完后,擔心家長認識不夠深刻,回家又忘了該怎么做,于是我還向她推薦了一本關于“民主教育”的心理育兒書籍,建議她通過閱讀來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送走家長,我成就感滿滿,我相信我的專業(yè)分析足以幫助她解決孩子的拖拉問題。可是,第二天,我卻收到家長發(fā)來的信息:老師,您和我提的觀念和方法不適合中國孩子,在中國競爭太大,對孩子不加以嚴格管教,他們以后是很難立足社會的,我覺得我的教育沒有問題,我的孩子以后會感激我的……這條信息使我陷入了極度的自我懷疑:我分析得這么到位,推薦了這么好的教育書籍,家長應該收獲很大才對呀,可為什么她最后否定了我、拒絕了我呢?
后來,經過反思與學習,我才意識到,原來當時的自己對家長的接納度幾乎為零!因為相信“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在和家長面談時,我很心急,很希望家長能為孩子做出一些改變,所以我忍不住直接指出家長教育方法的諸多不當之處,并灌輸給她我認為好的方法。這樣的家校溝通,等于否定了家長十幾年來的教育觀念和方法,也否定了家長的自我價值感,使家長產生了防備和抵觸心理,從而逃避和拒絕為孩子做出改變。
所以,在家校溝通過程中,為學生“代言”,我們首先要肯定家長的付出,尊重和接納家長的價值觀。因為每個家長都是為孩子好,只是方式方法不一樣,不能因為孩子出現(xiàn)問題,就質疑或否定家長,這樣我們將失去家長的信任和支持,為學生的“代言”也將以失敗告終。
三、引導聯(lián)結而非隔離
有一位學生因為“手機使用、作業(yè)安排”等日常問題與家長相處不和諧,家長的啰嗦讓孩子厭煩,孩子的不聽話讓家長生氣無奈,因此經常發(fā)生沖突。在心理輔導過程中,家長意識到自己干涉過多,但又不能讓孩子放任自流,于是她想到了一個辦法:把對孩子的日常嘮叨改為微信提醒。一周后的跟進輔導中,家長表示微信這種間接、隔離的溝通方式,確實可以起到很好的緩沖作用,通過微信提醒孩子,她和孩子避免了正面沖突,關系也緩和了不少。學生則反饋:父母發(fā)微信提醒,是沒有以前那么煩人了,自己也自由了很多。但同時心里也很失落,一個屋檐下,房間一墻之隔,父母卻要通過微信與自己說話,感覺關系比以前更疏遠了。此外,他還有內疚的感覺,因為擔心自己的厭煩,現(xiàn)在父母都不敢和自己當面說話了,感覺自己這樣很過分、很不孝……在征得雙方同意的前提下,我?guī)椭议L與學生相互傳達了彼此對微信提醒的感受與想法。家長得知孩子的感受后很意外,原以為孩子通過微信逃避了父母的啰嗦會很開心,可沒想到孩子內心是這么渴望與自己親密交流的。后來,家長表示遵從孩子的感受,不再使用微信提醒,而是當面溝通,也愿意努力改變自己啰嗦的語言習慣。他們的親子關系在相互感受與磨合中有了很大的改善。
隔離的溝通方式,在一定程度能緩和親子矛盾,但長遠來說,容易造成親子情感的疏離。但由于傳統(tǒng)教育方式的影響,大部分家長與學生都較難當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特別是親子關系不和諧的家庭。這時候,心理教師的“溝通紐帶”作用尤為重要。在充分傾聽、了解的基礎上,心理教師幫助家長與孩子傳達彼此的心聲,不僅可以有效緩沖親子直面交流中的沖突,還可以促進他們的情感流動。因此,家校溝通中,心理教師除了為學生“代言”,更要積極調動家長、學生的雙向溝通,注重引導情感聯(lián)結,幫助他們更好理解彼此。
總而言之,無論是反饋需求、表達接納、引導聯(lián)結,家校溝通都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只有尊重學生、尊重家長、尊重親子關系,我們才能真誠、高效地為學生“代言”,使家校溝通落到實處,進而通過家校共育助力學生幸福成長!
(作者單位:北大附中為明廣州實驗學校,廣州,510250)
編輯/劉永勝 終校/劉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