鄯愛紅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釋義】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居所里(比喻“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比喻“禮”),行走在天下最廣闊的大道上(比喻“義”)。能實現(xiàn)志向就與民眾一起去實踐,不能實現(xiàn)志向就獨自固守自己的原則,不受富貴誘惑,不為貧賤動搖,不為武力屈服,這就是大丈夫。
【作者簡介】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寫作背景】《孟子》記錄了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并整理而成?!睹献印吩谌寮业浼姓加泻苤匾牡匚?,為“四書”之一。
【現(xiàn)實意義】孟子認為真正的大丈夫應該具有高尚的品德,行得正、站得直,為著一個理想的目標去奮斗。孟子所謂“大丈夫”的標準就是堅守理想和原則,居仁由義、依禮而行,無論富貴與貧賤都不改志向,面對威脅利誘毫不動搖。貧富權貴都是身外之物,精神的獨立才能助人獲得內(nèi)心的堅定與外在的從容。孟子關于“大丈夫”的名言,閃耀著人格力量的光輝,成為歷代志士仁人不畏強暴、堅守正義的座右銘。
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價值觀領域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盛行,人格教育、忠誠教育被忽視,很多人沒有了堅守的品格,喪失了做人的根基,表現(xiàn)在政治生活中就是失去了信仰和忠誠。孟子關于“大丈夫”的名言對于黨員干部培養(yǎng)矢志不渝、堅定不移的忠誠品格具有重要意義。在革命年代,一位共產(chǎn)黨員被敵人嚴刑拷打,但他仍然視死如歸不叛黨,這就是對黨忠誠。在和平建設年代,對黨、國家和人民忠誠,就體現(xiàn)為堅定不移、矢志不渝地獻身于黨和國家事業(yè),在任何情境下絕不動搖。其一,面對金錢、權力和美色等誘惑,要不為外在的誘惑所動搖,堅守自己的信念;其二,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堅定地堅持自己的選擇,克服一切困難,不畏艱難地守住自己的初心;其三,在特定的情況下,即使成績不被認可,或者由于種種原因遭受委屈和誤解時,也要一如既往地相信黨、相信組織,相信善必然戰(zhàn)勝惡,堅信光明總是會到來。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朱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