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蓉 劉軍 劉妍 于波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yī)針灸對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療效。方法:用“隨機數(shù)字分組法”將我院98例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每組各49例,其中對照組予以口服嘌呤醇片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配合中醫(yī)針灸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治療前后的臨床觀察指標。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95.92%)明顯高于對照組(79.59%)(p值<0.05),治療前兩組患者的WBC、uA、CRP和ESR水平相差不大(p值>0.05);治療后兩組患的WBC、uA、CRP和ESR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的幅度,且觀察組患者的uA、CRP和ESR(411.59±50.27mmol/L、33.97±22.36mg/L、32.49±20.23mm/h)較對照組(477.62±55.33mmol/L、59.63±24.59mg/L、48.73±25.68mm/h)低,WBC(5.26±1.28×109/L)要明顯高于對照組(2.13±0.29×109/L)(p值<0.05)。結論:中醫(yī)針灸科有效提高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的臨床有效率,改善患者的臨床觀察指標,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痛風性關節(jié)炎;中醫(yī)針灸;臨床療效;臨床觀察指標
痛風性關節(jié)炎作為臨床常見的一種由于持續(xù)性血尿酸增高、嘌呤代謝出現(xiàn)紊亂致使尿酸鹽沉淀于滑囊、關節(jié)囊、軟骨、骨質等組織而引起關節(jié)炎性反應的關節(jié)疾病,多發(fā)于40歲以上男性。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但對患者造成的影響極大,患者時常會有明顯的關節(jié)疼痛,且隨季節(jié)變化有所加強,嚴重者甚至會影響行走能力。本文通過對中醫(yī)針灸對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及方法
1.1資料
根據“隨機分配”的原則,從我院選取了98例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2016年8月-2018年10月)進行研究,將他們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種,每組各49例。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臨床診斷確診為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②所有患者均己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器質性疾病的患者;②治療配合度不高或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對照組】:男:女=38:11:年齡:45-78(56.32±5.93)歲;病程:0.3-5(2.32±0.35)年;關節(jié)炎功能分級:II級:III級:Iv級=15:28:6。
【觀察組】:男:女=40:9;年齡:44-80(56.29±5.95)歲;病程:0.4-5(2.35±0.36)年;關節(jié)炎功能分級:II級:III級:Iv級=13:29:7。組間資料對比,p值>0.05。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的健康知識教育、飲食指導(嚴禁食用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動物肝臟、海鮮等,多攝入植物蛋白,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嚴禁煙酒及辛辣調味品)。
對照組予以口服嘌呤醇片(國藥準字:H20033683,生產單位:世貿天階制藥(江蘇)有限責任公司)治療,一天服用一次,一次服用200mg。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針灸治療,具體操作手法為:主要穴位包括白環(huán)俞穴、腎俞穴、承扶穴、環(huán)跳穴、殷門穴、委中穴、陽陵泉穴,每次治療只需取5個穴位即可。配穴根據患者的病癥進行選取,如果患者疼痛感較為強烈,則可取阿是穴和夾脊穴;如果患者氣血瘀阻,則可取合谷穴和尺澤如果患者寒濕外侵,且肘部疼痛感明顯,則取手三里、尺澤穴及肘髎穴;如果患者肘部疼痛,且明顯肝腎兩虧,則取腎俞、肝俞、足三里、三陰交和手三里。選用0.35mmX40mm的一次性針灸針,取患者仰臥位,施針深度在1厘米左右,待得氣后留針半小時,每10分鐘行針一次(如患者病癥嚴重,則可適當延長施針時間,但不宜超過50分鐘),每天進行一次針灸,每治療3天休息一次,總共治療2個療程,一個療程為2個星期。
1.3觀察指標
1.3.1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根據《中藥新藥治療弊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993年)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評定,分為無效、有效、顯效、痊愈四個方面,具體包括:無效指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關節(jié)功能均沒有任何改善,UA(血尿酸)水平沒有明顯變化;有效指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主要關節(jié)功能有所改善,UA水平部分下降,且一年內沒有復發(fā);顯效指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關節(jié)功能基本恢復正常,UA水平逐漸恢復,且一年以上沒有復發(fā);痊愈指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關節(jié)功能完全恢復正常,UA水平恢復正常,且一年以上沒有復發(fā)。
1.3.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觀察指標
包括WBC(白細胞計數(shù))、UA、CRP(C反應蛋白)、ESR(紅細胞沉降率)四個方面。
1.4統(tǒng)計學
文中臨床療效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通過卡方(或用X2)檢驗;臨床觀察指標數(shù)據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運用t檢驗。應用SPSS20.0for windows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由表1可知,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92%,明顯比對照組的79.59%高,p<0.05。
2.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觀察指標
由表2可知,治療前兩組患者的WBC、UA、CRP和ESR水平相差不大,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WBC、UA、CRP和ESR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明顯降低的幅度,且觀察組患者的UA、CRP和ESR要較對照組低,WBC要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病程較長,且發(fā)病迅速,患者初期表現(xiàn)為關節(jié)紅腫、疼痛,后期逐漸進展為關節(jié)乏力、劇痛、畸形,嚴重者甚至會出現(xiàn)活動功能喪失、痛風性腎實質病變、腎尿酸結石等疾病。臨床多使用抑制尿酸合成、消炎止痛等藥物進行治療,如糖皮質激素、非甾類抗炎藥、秋水仙堿等,但長期使用易對患者造成較大的毒副作用,不利于患者恢復。隨著中醫(yī)治療在臨床的運用廣泛,針灸其以操作簡單、毒副作用小、療效顯著的特點被運用到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治療中,可有效舒經通絡、健脾利濕,獲得了患者的一致贊賞。
在中醫(yī)看來,痛風性關節(jié)炎屬于“痹證”的范疇,主要是體內痰瘀、濕熱阻滯關節(jié),因此,治療應以舒經通絡、清熱化痰為主。由文中比較可知,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和觀察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主要是因為針灸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暢通,促進內源性鎮(zhèn)痛物質釋放而達到止痛的效果。針灸還可根據患者的不同病癥配以不同的穴位刺之,體現(xiàn)了中醫(yī)辨證論治的原則。
總而言之,對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實施中醫(yī)針灸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減輕疼痛,防止復發(fā),且安全性較高,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