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波
寒暑假期原本是老幼旅游休閑的時間段,現(xiàn)在反而成為超乎尋常的焦慮高峰期。
焦慮最重要的表現(xiàn)或結(jié)果,就是給孩子報班,各種各樣的班,各種層次的班,千姿百態(tài),千奇百怪,天外有天,班外有班。
報班當然是要真金白銀的。曾有篇《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熱文,說一位在企業(yè)當高管的媽媽,月薪3萬元出頭,卻連新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了,原因就是孩子放暑假了。她算了一筆賬,女兒去國外游學,在家要請阿姨照顧,每周要上兩節(jié)鋼琴課,報英語、奧數(shù)、作文3科培訓班……幾項加起來就要3.5萬元。
誠然,大多數(shù)情況下,花費不至于達到如此水平,但假期給孩子的教育投資已成為很多家庭不可忽視的壓力,也是不爭的事實。有些家長每到假期就不禁頭大,發(fā)現(xiàn)孩子已然成為“碎鈔機”。
僅僅是“碎鈔機”也還罷了。跟多數(shù)中小學一樣,暑期的各種班,家長不但要負責繳費,還要負責進行相當程度的輔導。結(jié)果就是,家長不禁要“碎鈔”,還要“碎心”。
有一位朋友,是純工科出身,一向?qū)ψ约旱臄?shù)學能力也還自負。隨著孩子加入奧數(shù)班,終于摒不住開始在朋友圈曬題求助。這才是小學二年級。理工科尚且如此,可想學文科的家長又有多累。
何止是奧數(shù),就算文史知識,在暑期班強化下的小朋友們也經(jīng)常讓大人感到困窘。一位資深媒體朋友,曾經(jīng)做過某知名書評周刊的主編,講了一個故事。在路上聽到一位目測六七歲的孩子,對媽媽說起白居易與武元衡是好友。那位媽媽固然懵圈,我這位有文化的朋友也一臉肅穆,趕緊打開百度搜索,哦,原來白居易和武元衡真是好朋友。
家長不僅要“碎鈔”,還要“碎心”。
被“碎”了的鈔票,自然流入到各種校外培訓機構(gòu)的腰包。家長被掏空的精力與知識儲備,更是無處報銷。家長們被視為容易收割的“韭菜”已非一日。近兩年政策是向著讓學生減負的方向走,但社會上的焦慮感,促成了一種外松內(nèi)緊的大氣候,很多家長生怕做“韭菜”而不可得,必須要帶著孩子主動送上門去被“收割”了。
家長“韭菜”已經(jīng)培育了一門市場巨大的生意,生意經(jīng)也顯而易見。哪個父母敢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特別是社交媒體興旺后,其他“虎媽”“牛娃”的壓力隔著小小的手機屏幕,往往直刺內(nèi)心。
在滾滾報班潮中,“怪現(xiàn)狀”出現(xiàn)了。最常見的一幕是孩子在學繪畫,家長在旁邊刷手機;孩子在學游泳,家長在刷手機;孩子在做機器人模型,在學劍道,在逛自然科技博物館,家長在刷手機……似乎只有孩子才需要學習、提升、體驗,而家長們并不覺得自己有類似的追求與要求。
如果父母都不認為自己有更迫切的需求去接觸那些美好之物——從運動到知識,那么,為什么孩子就天經(jīng)地義要以跑場子的狀態(tài)去“學”呢?這種對美好的追求難道不更多應該基于一種示范么?
但多數(shù)家長似乎并不打算讓這樣的問題為難自己。他們更愿意把孩子的教育當成自己人生決戰(zhàn)的前線,把孩子派出去作為正牌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