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君 丁勤 徐玲 李娜 陳春香
摘要目的:探討性護理措施聯(lián)合知信行理論(KAP)健康教育在膽源性胰腺炎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ERCP)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RECP患者7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均接受膽源性胰腺炎ERCP治療,術后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聯(lián)合知信行理論模式。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疼痛情況、疾病認知情況、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腹部疼痛評分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疾病認識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性護理干預聯(lián)合知信行理論模式對膽源性胰腺炎行RECP術后患者的應用,可增加其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減輕患者的疼痛,提高護理滿意度,提升生活質量。
關鍵詞 知信行理論模式;針對性護理干預;膽源性胰腺炎;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
膽源性胰腺炎(biliary pancreatitis,BP)是指由膽總管內結石、蛔蟲、腫瘤等原因導致膽汁反流進入胰腺或因膽道感染及炎癥蔓延至胰腺引起的急性胰腺炎[1],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惡心、嘔吐、發(fā)熱等。隨著內鏡操作技術的發(fā)展,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已成為治療膽源性胰腺炎的主要方法[2],與外科手術相比,它具有減輕疼痛、創(chuàng)傷小、縮短住院天數(shù)等優(yōu)點,但術后患者仍需給予有效的護理,促進患者康復,并提高生活質量[3]。針對性護理是以整體護理為基礎,根據(jù)患者的病情、性別、年齡等情況,對其進行個性化的護理,增強護理的針對性,以提高護理的效果。知信行模式(KAP)分為獲取知識(knowledge)、產生信念(attitude)、形成行為(practice)三個過程,它是改變人類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獲取知識,轉變信念,最終形成行為的改變[4]。本文通過研究針對性護理干預聯(lián)合KAP在膽源性胰腺炎患者ERCP術后的應用,為臨床護理提供可靠依據(jù)?,F(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膽源性胰腺炎行RECP患者7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8例。對照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38-70歲,平均48.5歲;文化水平:小學9例,中學5例,高中9例,專科10例,本科5例。觀察組男17例,女21例;年齡35 - 72歲,平均45歲;文化水平小學6例,中學7例,高中10例,專科9例,本科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①納入標準:符合《膽源性胰腺炎診治指南(2014)》中膽源性胰腺炎相關的診斷標準[5];患者均已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存在惡性腫瘤、嚴重感染,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
方法:(l)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性護理措施:入院后充分評估患者病情,既往史,疼痛部位、性質等,向患者講解病因、治療原則、注意事項等,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疼痛評分等,術后給予常規(guī)護理,指導其飲食、運動。(2)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KAP模式聯(lián)合針對性護理措施:①成立治療小組:主管醫(yī)生1名,臨床經驗豐富的護士及護士長3名,負責指導、監(jiān)督,能經常陪伴患者的家屬1名,家屬已經過專業(yè)的培訓學習且合格。小組成員根據(jù)患者的具體需求及治療需要,設計個性化護理方案。②認知干預:詳細了解患者的發(fā)病原因、飲食習慣,有針對性地為患者講解膽源性胰腺炎的發(fā)病機制、常見原因、臨床表現(xiàn)和常規(guī)治療方案,以提高其對該病的認識。向患者講解行ERCP的必要性,與患者分享我們的臨床經驗,增強患者的信心。③強化教育:由護理小組人員向患者及家屬發(fā)放并講解健康手冊,手冊圖文并茂,內容包括RECP術后的飲食指導、活動鍛煉、并發(fā)癥的預防、護理等??梢韵蚱洳シ臨ECP的操作動漫視頻,讓患者了解手術過程,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增強患者信念。④行為形成:通過不斷的持續(xù)性教育,使患者在認知的基礎上堅定態(tài)度,良好的遵醫(yī)行為及生活習慣有利于疾病的康復。根據(jù)患者術后情況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護理方案,包括飲食、用藥、活動、術后并發(fā)癥的觀察等,培養(yǎng)患者養(yǎng)成清淡飲食、合理運動的生活習慣。⑤心理護理:重視患者的情緒變化,經常和患者交流、溝通,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并可能存在的負性情緒,分析其出現(xiàn)的原因,并予以疏導、排解,以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確保環(huán)境的安靜和舒適,限制訪客數(shù)量,確保為患者提供足夠的休息時間。
觀察指標:①采用NRS評分標準評估對比護理前后疼痛情況[6],總分10分,疼痛越劇烈,評分越高。②采用修訂后CIPQ-R評分標準評價護理前后疾病認知情況[7],評分越高,對疾病的認知水平越高。③采用出院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比較護理滿意度。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O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等級資料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結果
兩組護理前后NRS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前NR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NRS評分比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曲組護理前后CIPQ-R評分比較:兩組護理前CIPQ-R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后疾病認知評分較對照組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
膽源性胰腺炎是胰腺炎的一種,每年的發(fā)病率約占胰腺炎發(fā)病率的1/2以上,最高可達3/4[8],是消化內科常見的急癥。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ERCP技術的成熟,使膽源性胰腺炎患者避免了外科手術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根據(jù)患者不同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疼痛,減少術后并發(f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