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紅
[摘 要]在英語教學中,缺少中華文化的滲透,會影響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詮釋和表達。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教材,挖掘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通過多樣的活動,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營造氛圍,引導學生感知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通過口語練習,整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讓英語課堂成為文化傳承的課堂,讓學生真正做到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英語;傳統(tǒng)文化;人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3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4-0075-02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國文明的根基,做好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尤為重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不僅是對學生進行英語語言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的一種重要手段。英語教學缺少中華文化的滲透,會影響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詮釋和表達。所以,教師要在英語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這樣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有助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與傳播。在此,筆者就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行分析,拋磚引玉。
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一般以教材為基礎。英語雖然不是母語,但一樣能融入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課程內(nèi)容有意識地滲透中華傳統(tǒng)文化,加深學生對英語知識的理解,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行宣傳。
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Unit 3《Our animal friends》這一單元時,根據(jù)學生喜歡動物,也見識過眾多動物的特點,筆者將象形文字引入課堂,對應課文中的各種動物名詞。筆者出示一個象形文字,讓學生猜測是何種動物,學生瞬間有一種耳目一新之感,話匣子被打開了,有的說:“I like cats. They are our loyal friends.”也有的說:“The bird spread its wings and flew into the sky.”筆者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在學習小組內(nèi)創(chuàng)編各種有趣的小故事,學生滔滔不絕地說,學習熱情高漲,課堂教學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這種融傳統(tǒng)文化于課程教學的形式,為英語課堂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學生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被中華文化深深感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nèi)容,憑借自己淵博的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為學生挖掘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題材,啟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
教師借助多種活動開展英語教學,旨在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發(fā)揮漢語文化的作用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學習形式,在學生的英語語言實踐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豐富了英語教學內(nèi)容,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輸?shù)闹匾緩健?/p>
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Unit 6《What time is it?》時,教師可從認識時間的角度出發(fā),引導學生探究古人在沒有鐘表的情況下是如何看時間的。學生想象不出古人是怎樣看時間的,好奇心促使他們跟隨教師一起制作古代的“鐘表”:筆者先讓學生在地上畫一個圓圈,權當“鐘表”的外殼,然后在圓圈里標上相應的等分刻度,啟發(fā)學生利用太陽的轉移看“鐘表”的時間。有位學生想到了日晷的原理,找來一根筆直的木棍插在圓圈的中央。木棍的影子隨著太陽的移動不停地變換刻度,這引起了學生極大的探究興趣,學生內(nèi)心很受觸動。這個活動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而,也成功點燃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一致說道:“Our ancestors are very clever.”
教師以古人探究時間為切入點,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領略古人的智慧,有利于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積淀,有利于提升他們的課堂學習興趣。
簡單的英語語言教學已無法適應多變的文化環(huán)境,這要求英語教師能夠站在文化的立場,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異同,使英語教學向更深、更廣的領域發(fā)展。
例如,教學六年級上冊Unit 8《Chinese New Year》是一篇宣揚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新年的課文。對新年的認識,學生還停留在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習俗的層面。為了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異同,筆者從收集材料入手,讓學生課前收集各國過新年的資料,了解中西方新年的文化習俗,并鼓勵學生將資料制作成幻燈片或者小視頻,在課堂上大膽展示出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悟,讓其他同學在分享中有所受益,同時也烘托出節(jié)日氣氛,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新年有更深入的了解。一位學生說道:“In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every one want to eat dumplings.”有的說:“At 12 oclock,we usually celebrate the New Year shooting.”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習俗深深地印入腦海。
教師營造好學習氛圍后,將講臺交給學生,讓學生盡情發(fā)揮潛能。學生在闡述自己所收集的各種資料時,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中西方思維方式和風俗習慣的不同,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折服。英語學習需要英語語言環(huán)境,教師要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融入英語語言環(huán)境中,讓中西文化相輔相成,共同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應用,而對學生來說,應用最多的是口語。讓學生開口說英語是教師的教學重點。在英語口語訓練中,教師可融入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將英語學習和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發(fā)展學生的口語能力。
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Unit 2《Lets make a fruit salad》時,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親手制作沙拉,以啟發(fā)性的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同學們,我們見面打招呼常說什么?”學生想了想,笑著說:“吃了嗎?”我國的食文化源遠流長,滲透到日常人際交往中。教師引導學生用英語打招呼,用英語表述享用美食的過程。學生的頭腦高速運轉,感受真切,有的說:“Food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component in China.”有的說:“Delicious food is my favorite.”
生活是學生應用英語的重要載體,學生開口說英語要以生活為支撐。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不容忽視,教師要借助傳統(tǒng)文化,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讓學生在提升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傳播和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
總之,英語給學生熏陶的是西方文化,但學生在學習中不可能脫離本土文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融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英語教學增光添彩。同時,教師要讓學生通過中西文化的對比,感受各國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和風土人情,在吸取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時,對外傳播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提升英語綜合素養(yǎng)。
[ 參 考 文 獻 ]
[1] 孟珊珊.基于文本解讀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J].英語教師,2018(21):59-61.
[2] 楊瑾.文化——外語學習的載體——談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途徑[J].學周刊,2011(6):42.
[3] 黃瑜香.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8(31):52-58.
(特約編輯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