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
復習不是無效訓練的簡單重復,復習的過程其實是引導孩子進行第三次學習的過程。特級教師劉坤指出,孩子學習水平的差異很大來源于“第三次學習”的不同。
學生學習知識可分為三個階段:接受知識——消化知識——深化知識。其中,“第三次學習”是真正形成能力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
“第三次學習”是在第一階段下沉式接受學習,第二階段探究、吸納學習的基礎(chǔ)上,學生學習升華的過程,是對以往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真正通過內(nèi)化知識轉(zhuǎn)化成學生自己的綜合能力的過程。
1.整體切入——喚醒直覺體驗
“第三次學習”首先要讓學生如建房子一樣建構(gòu)圖示群。在本冊復習時,我嘗試讓孩子以整本書為抓手,通過“賞封面——覽目錄——憶生字——溫課文”建立一個清晰的復習框架。
賞封面 蘇教版語文每一冊書的封面或映照文中一首清新秀麗的小詩(如蘇教版語文第二冊封面就是練習1古詩《村居》的再現(xiàn)),或形象再現(xiàn)文中一個動人的故事,凸顯了語文學科的“籍貫”。
覽目錄 目錄是一個重要的知識綱,能清晰反映教科書中的知識塊。閱讀目錄顯得很有必要,如從蘇教版第二冊教材目錄就可以看出本冊教科書中有8篇識字、26篇課文、8個練習。
憶生字 漢字是構(gòu)詞連句成文的基本單位,是語文肌體的細胞,更是低年段孩子學習的重點。因此孩子對所學的漢字要如數(shù)家珍,耳熟能詳,學生對兩會或三會的字的數(shù)量要非常清楚。
溫課文 生字最終要形成文才有意義,在課文中我們才能感受識字的重要、閱讀的快樂,因此有必要再次熟悉課文。本冊教材共26篇課文,可以引導孩子把它們按“詩、文、文包詩(蘇教版的特色之一)”的標準分成三類,給它們站隊。
孩子在這樣一個整體的回首中領(lǐng)會了幾個知識塊之間的聯(lián)系,腦中有了線形成了面,初步形成了一個知識鏈。
2.扶弱濟重——從自發(fā)走向自覺
凸顯重點 漢字是表意文字,無論是造字的源頭,還是現(xiàn)今漢字本身的構(gòu)造都很有意蘊,很有嚼頭。蘇教版第二冊教材也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教材通過轉(zhuǎn)轉(zhuǎn)盤識字的方法解決了趣識形聲字的問題,如識字4、識字8;通過實物簡筆畫及文字畫解決了趣識獨體字會意字的問題,如識字3、練習7;通過制課表(練習1)、將臥室里的實物貼字的辦法從生活中趣識鞏固生字……這些都是可供利用的重要資源。
彌補薄弱 蘇教版語文每個單元的練習中都安排了成語歌、口語交際,由于知識本身有一定的難度,這成為低段孩子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成語歌雖然只是強調(diào)積累,但這種消極的積累如何逐漸轉(zhuǎn)化成積極的積累,怎樣通過“致用”的環(huán)節(jié)來彌補薄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我改變機械聽寫的方式,嘗試在孩子各方面(字、詞、篇)學習都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再來活用成語歌,使當初的懵懂走向明晰,使薄弱走向強壯。
3.融會貫通——知識向能力遷移
文字間的由此及彼和舉一反三 例:看到春,我會想到春天、春風、春雨……(識字1中的)詞語串;想到春暖花開、春色滿園、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練習2中的)成語歌;想到“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練習2中的)等格言警句;想到在春雷中喚醒的《春筍》、在春風姐姐吹醒下的《小池塘》、報春的《梅花山》;想到春天散學早歸放紙鳶的兒童《村居》(均是相關(guān)課文)……如此滾動聯(lián)想怎能不讓人興奮。
培養(yǎng)孩子由文想文的能力可以使知識融會貫通。第一,把所學的課文分成三類(前面按詩、文給課文排隊是比較淺表的梳理,而此處的分類則是一種由表及里的深入發(fā)展):美麗的景、動人的情、敬佩的人。第二,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和自己的感覺給題目加上適當?shù)男揎椩~。第三,根據(jù)個人的喜好選景抒情議人。
圖片與文字間的由此及彼和舉一反三 蘇教版教材圖文并茂,圖的篇幅約占一半,每一幅圖都很精美,非常悅目,因此要充分利用“悅目”的資源圖回憶“賞心”的文?!蛾愐闾侥浮分杏袃煞鍒D(陳毅幫母親按摩、洗衣服),我們可以據(jù)此引發(fā)孩子聯(lián)想陳毅的樣子、陳毅的身份,我的爸爸媽媽與奶奶,想想背背練習4中的成語歌“骨肉之情、痛癢相關(guān)、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孟郊的詩《游子吟》,陳毅的詩《青松》……孩子的語文知識在這樣的聯(lián)想中內(nèi)化、升華,最終形成一種能力。
“第三次學習”實際上是學習上的“智慧學”,學習歸根結(jié)底是學習智慧。從低年段學生語文學習智慧的養(yǎng)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構(gòu)建圖示群策略和圖示群的遷移策略,可以培養(yǎng)孩子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語文學習能力,使孩子獲得學習上的智慧!
作者簡介:江蘇省句容市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