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要:詩歌是我國語言文化傳統(tǒng)藝術中的瑰寶,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位置。詩歌的語言凝練,意境優(yōu)美,寓意深邃。學習詩歌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知識,提高人文修養(yǎng),陶冶情操。但是詩歌語言凝練,高度濃縮,抽象而模糊。而技校的學生絕大多數(shù)來自農村,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很難體會到詩歌中所反映的時代、人物思想和風土人情。在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媒體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學科教學之中,也進入了語文課堂。在詩歌教學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配合教學,提升技校學生對于詩歌的理解和鑒賞能力。
關鍵詞:技校學生 多媒體技術 詩歌教學 運用
當今社會,教育技術手段在迅速地發(fā)展,一些生動的、能夠啟發(fā)學生興趣愛好的多功能教學媒體被引入了課堂。這種教學媒體對學習基礎差、理解能力跟不上的技校學生來說是很有幫助的,大大地提高了他們學習詩歌的能力,培養(yǎng)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將圖像和聲音完美地結合起來,讓書本的枯燥文字變得生動、有趣。不但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課堂上的學習氣氛,還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降低教師的教學壓力。筆者在技校擔任教師的這些年,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利用多媒體教學來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
能力。
一、巧用視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技校的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差,不能很好地理解詩歌的意義,使得在學習詩歌方面失去了興趣,甚至產生了畏懼心理。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認識本身是一個充滿驚奇的過程,這種過程能夠大大地激發(fā)探索和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生動的多媒體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愉快地參與對詩歌的鑒賞活動。
如筆者在講授《沁園春·雪》時,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美妙的北國雪景,茫茫原野,粉妝玉砌,晶瑩圣潔,一下子抓住了這些南方學生的眼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陣陣贊嘆。這時讓學生用一些優(yōu)美的詞句談談觀看后的感受,有的同學說雪的世界晶瑩剔透,有的同學說白雪皚皚、潔白無瑕,還有的同學借用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表達賞雪后的驚喜。整個課堂氣氛非?;钴S,這時筆者因勢利導:“大家說得非常好,的確,從古至今有很多有關雪的名篇佳句,同學們說出了我們以前講過的很多有關雪的詩句。比如盧梅坡曾在《雪梅·其二》中這樣寫過有梅無雪不精神,是說美麗動人的梅花只有在雪花的襯托下才能完美地展現(xiàn)出它自身的花魂。關漢卿這樣寫道“雪紛紛,掩重門,不由人不斷魂,瘦損江梅韻”,通過門外雪景的襯托更凸顯出閨中少婦思念丈夫的絕望心情。唐代盧綸這樣描述雪,“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這里作者沒有直接地描述戰(zhàn)場的場面,而是通過雪景讓讀者領悟出金戈鐵馬的戰(zhàn)爭場面。隨著時間的流逝,季節(jié)的定律一直沒變,但是從古至今人類對雪的情懷卻是一直在變。就連開國領袖毛澤東也對雪有著不一樣的情懷,例如他寫的偉大詩篇《沁園春·雪》,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驚喜呢?現(xiàn)在就讓我們在這首激情澎湃的詩歌中暢游,去一睹偉人的風采吧!在視頻的視覺沖擊和教師誨言導語的感染下,不斷地激發(fā)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讓學生們輕松學習掌握到的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二、利用音樂的效果調動豐富的想象力
學生們學習詩歌,教師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結合詩句,不但要理解詩句中表達的意思,同時還要通過詩句表達的意思繪制一幅情景圖,讓學生們不但能感覺到詩詞的優(yōu)美,同時也能感受到詩中景美。教師們首先做的是給學生們翻譯并弄懂每句話的意思,其次是結合多媒體中生動的畫面音樂,讓學生們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打破了常規(guī)的教學呆板模式,讓學生不斷地融入教學目標中,享受其中的樂趣。
描述雨中場景的詩句也很多,比如詩人戴望舒就在《雨巷》中描繪出一幅動人的畫面,在細雨綿綿中,詩人懷揣著一絲憂郁、孤獨和渺茫的心情,打著一把傘走在悠長寂靜的巷子中。這段情景學生單憑文字的描述是遠遠體會不到的。這時借助多媒體播放音樂《雨巷》,要求大家盡量閉上眼睛,欣賞純音樂《雨巷》,要求欣賞時一定要帶著想象,提前進入雨巷的學習氛圍。聽過一次后,再播放配樂朗誦《雨巷》,這樣用音樂營造出一種與詩歌一致的氣氛,纏綿悱惻、如絲似水的樂曲,準確傳神地表達出了《雨巷》的感情基調,營造出感傷落寞的情境,渲染了悲涼的氣氛,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聽覺系統(tǒng),從而幫助學生體會到當時詩人那種孤獨、惆悵、寂寥的心情,這樣讓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通過多媒體的幫助入情入境,與詩人同憂同愁,同時帶著想象去聽一首曲子,也可以鍛煉他們的想象力。
三、借用FLASH課件,感受意境美
詩歌是詩人通過身臨其境的感悟和認真思考、推敲而得來的,詩歌的語言簡短、精煉,并且飽含著詩人真摯的情感,其中的意境更值得學生好好體會。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一詩中,詩人把對母校的深情,融入了對康橋美景的形象描繪中,利用夸張的手法將詩人對康橋的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詩人通過整首詩展現(xiàn)出了一幅生動、優(yōu)美的畫面,通過對往日生活的回憶和離別時的痛苦,表達出對康橋無比的愛戀。這首詩也用了擬人的手法,將康橋的美獨特地展現(xiàn)出來。詩人將情融入景中,使得離別之情更加生動,對康橋的愛戀更加灑脫。但是,學生僅僅通過文字的形式無法很好地體會到詩人所表達的意境,而多媒體可以配合適合情景的音樂,讓詩更加生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出詩人當時的心情。通過多媒體將《再別康橋》進行視頻誦讀,那輕柔婉約的音樂以及劍橋美麗的風光,康河、垂柳、青荇、水草。配上詩歌的字幕,以及朗誦大師富有磁性的聲音,一切都那么美,學生被帶入情景之中,感受作品中清新秀麗的語言和作者高度的藝術技巧,從而體會到徐志摩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離愁的無可奈何。這種多媒體FLASH課件,讓學生在畫面和音樂中體會到詩歌的意義,加深了學生的記憶,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同時打破了以往課堂的死板,提高了學生的理解和寫作能力。
四、精選圖片,傾聽詩人心聲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給詩歌的教學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詩歌,言簡而意豐,卻給學生的理解帶來了許多困難。如果能夠借助多媒體手段,采用一些flash動畫、電影、電視片斷的剪輯,對于幫助學生理解詩歌,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筆者在講授郭沫若的詩歌《太陽禮贊》一文時,雖然學生能流利地朗誦詩歌,也大概能說出詩歌要表達的情感,但筆者總覺得學生沒能和作者產生共鳴,學得過于膚淺。于是在下半年教學中,筆者特意制作了PPT,學生反復誦讀完詩歌后,筆者向他們展示舊中國貧窮、落后的畫面以及新中國成立后蓬勃發(fā)展的場景,強烈的對比圖片很快讓學生感受到詩中的時代感和歷史感,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努力擺脫束縛和貧窮,堅持走向新生活的渴望和激情,也感受到了滿懷一腔熱血的“五四”青年有著與祖國共存亡的信念。對于“太陽喲!我心海中的云島也已笑得來火一樣地鮮明了!太陽喲!你請永遠傾聽著,傾聽著我心海中的怒濤!”這句發(fā)自肺腑的呼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拉近了與詩歌之間的距離,這時再讓學生誦讀詩歌,便能較好地感悟到整首詩歌所蘊含的情感,從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五、音樂激情,以我手寫我心
在詩歌的教學中,配上相應情景下的音樂,讓學生們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感悟詩歌的意義,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感悟通過文章的形式表達出來。例如:在學習鄭愁予《錯誤》的過程中,配上低沉婉約的古箏樂,能夠使學生感受到一種凄涼,并且感悟到苦苦等待夫君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念之情;在教學《致橡樹》時,配以理查德《愛情的故事》的樂曲,學生在時而輕緩,時而低沉,時而激昂的鋼琴曲中,想象到那一幅美麗的、相依相伴的愛情。在音樂的感染和熏陶下,學生們能夠產生創(chuàng)作靈感,激發(fā)出更豐富的想象力,使得學生們在較短的時間內能夠寫出文章,表達了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從而使得技校學生在寫作方面的困難得到解決。
實踐表明,多媒體技術以自身特有的優(yōu)點,在教學課堂上發(fā)揮了有利的作用,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展示出教師的教學特點,挖掘出學生的學習潛能,讓教師和學生之間產生很好的互動,對詩歌教學而言,更是開辟了新的空間,為語文教學改革增添了新的教學手段,是真正的教學好助手。因此,在詩歌教學過程中適時地引入多媒體,一定會給語文課堂注入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張樹蓮.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利與弊[J].陜西教育(行政版),2008(12).
[2]袁菊.情感驅動:詩歌教學的一個視角[J].中學語文教學,2013(12).
[3]李紅梅.多媒體在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9).
[4]劉芳.淺談培養(yǎng)學生詩詞學習興趣的措施[J].新校園(中旬),2018(08).
(作者單位:湖南建筑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