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祥帥 綜合整理
前段時間,口碑佳作《知否》掀起收視熱潮。細心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這部以宋代為背景的影視劇中,就連茶具的選用都是比較走心的。
近幾年,茶人們對宋式點茶的研究和普及,也對影視劇作品產(chǎn)生了正面影響,尤其劇中用到了茶筅、建盞、湯瓶、盞托等宋代器具,點出的茶湯有了細膩的泡沫(不再是清澈的茶湯了),有那么幾分“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的意趣,也頗有幾分時代特色。
那么,你可知建盞為何會在劇中頻頻出現(xiàn),它在宋代有多火?
在探討建盞為何興于宋代時,從兩個層面來說明:
一是從手工業(yè)角度來看,建盞和其他種類瓷器一樣為何在宋代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二是建盞作為黑釉瓷,如何從眾多瓷器中脫穎而出,盛極一時。
宋瓷是中國陶瓷藝術(shù)的豐碑,尤以單色釉瓷器為美。其中宋代建窯黑釉盞,引領(lǐng)了宋代舉國上下的黑釉茶盞潮流,也成為黑釉瓷的代表。
建窯茶盞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茶碗,備受歷來中外茶人的寶愛而享有大名,只要一出現(xiàn)市場,莫不成為眾人頭號珍藏目標。
不過,好品相的建盞其實數(shù)量不多,由于宋墓極少出土建窯瓷器,因此我們目前在市場上所見的建窯,多是傳世品、出水品或是撿自窯址的窯址貨。經(jīng)歷唐末混戰(zhàn),宋太祖又是黃袍加身,這樣造成的必然結(jié)果就是加強對手握兵權(quán)武將的防范。所以有宋一朝文官的權(quán)利得到了極大地強化,與此同時文人的社會地位也空前的提高。
是誰風花雪月、是誰吹拉彈唱、是誰有閑情逸致品茶斗茶,當然是文人,武將愛的是封狼居胥,愛的是打打殺殺。所以宋代文人生活偏于小資,這也帶動了整個社會的風氣。
魏晉南北朝至唐,文人心態(tài)主張個性張揚,所以才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豪邁詩句。
而到了唐末,文人善于填詞,其實就是寫歌詞由藝人來唱,這種審美心態(tài)一直延續(xù)到宋代。
從瓷器的發(fā)展來看,唐代的三彩瓷和秘色瓷釉色絢麗,而到宋代,單一釉色的瓷器更受歡迎,如龍泉窯的青釉、鈞窯的藍釉。建盞作為黑釉瓷的一種,也必然得到發(fā)展。
除了以上因素,建盞的興盛還有以下三點特殊的原因:
一是燒制技術(shù)的革新。我國陶瓷史上很早就生產(chǎn)黑釉瓷,但產(chǎn)量一直很小,原因是釉色單調(diào)死板缺少變化。
建窯的窯工們?yōu)榱送黄七@個局限,利用釉中所含氧化金屬能呈色以及窯溫火焰的機理,燒出富有變化的結(jié)晶釉和花釉。
宋朝建盞
宋朝的茶葉末色建盞
這一變革一發(fā)不可收拾,僅兔毫一種釉色就有金、銀、灰、黃等不同品類。
二是斗茶之風的興起。建盞的盛名得益于宋朝風靡的斗茶之風。當時,為了創(chuàng)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僅需要好的茶品,還需要優(yōu)質(zhì)的茶盞,所謂“好馬配好鞍”。
《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盞的“重、大、黑”特點恰符斗茶的要求。
建盞的“重”,指的厚重沉穩(wěn),易于茶筅攪拌;“大”在于其口大底深,方便攪拌后觀賞;而“黑”主要是釉色深,襯托白色的湯花,顯得黑白分明。
斗茶這種飲茶方式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上至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
斗茶是將茶餅碾成粉末連水帶茶一齊飲下,而在斗茶過程比的就是湯色,建盞的黑更容易襯托湯色的白。
建盞在口沿處會有一道“分水線”,斗茶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點湯,即用茶筅旋轉(zhuǎn)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湯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也就是湯花能咬住“分水線”,這說明建盞在當時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于斗茶。
三是宋徽宗的個人作用?;兆谒悴簧鲜且粋€合格皇帝,但絕對是一個極有造詣的藝術(shù)家,有宋一代書法第一,又兼具文藝青年的所有愛好。
人家寫了一本《大觀茶論》對建盞是這樣評價:“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這句話至今仍是被引用次數(shù)最多的一句。
宋徽宗不僅自己喜歡用建盞,還兼職推銷員。
據(jù)《宣和遺事》載:“以惠山泉、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賜蔡京飲之”。
可見建盞在宋代想不火都難。對于建盞的燒制,建盞匠們說:“一爐生,一爐死,一爐生不如死”,即使是經(jīng)驗豐富的建盞大師,也有可能很久燒不出一只精品建盞。
建盞是“土與火”的藝術(shù),一件優(yōu)秀的建盞是在大量的廢品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
步履匆匆的人發(fā)現(xiàn)不了建盞的美麗——只有當你心平氣和仔細端詳,才能領(lǐng)略這樣樸實無華背后的星光閃耀,仿佛另一個深邃的天空,線條寬廣,溫暖圓潤。
讀懂建盞,便讀懂了宋人的清淡、風雅與雋永。建盞之美在于安靜而不事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