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戍國 陳雄
[摘 要] 事情的發(fā)展總是由簡到繁、由粗到細(xì),宗周的禮樂制度亦不例外,所以“制禮作樂”絕非一蹴而就,亦非一人之功,當(dāng)是一個過程的集合體,這個“過程”的時間跨度上溯文王下至成康,其間周公所發(fā)揮的作用最具代表性。周人損益“殷禮”的最大“創(chuàng)造”在于:發(fā)展出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完善的宗法制度,并將宗法與分封相結(jié)合,又援“德”入“禮”,將整個社會的政治和文化生活設(shè)置在了禮樂制度的框架之下,社會上下尊卑等級分明卻又洋溢著和諧的秩序。這個禮樂制度的框架包括:吉、兇、賓、軍、嘉“五禮”體系;樂教、詩樂、樂舞、用樂、樂懸“五樂”制度;銅器、玉器、服冕、車馬、旗幟等禮器用制。
[關(guān)鍵詞] 周禮;禮制;樂制;禮器
[中圖分類號] K892.9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8—1763(2019)04—0114—07
Abstract:Ritualmus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was an allencompassing political,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is " system" can be traced back to King Wen of Zhou, the Duke of Zhou in the middle, and then passed on to King Cheng of Zhou. This is a process from being rough to fine and from being simple to complicated. The core of ritualmusical system is the lineal primogeniture and patriarchal clan. The spirit of ritualmusical civilization is "morality", which makes the society hierarchical while achieving harmony and order.
Key words: Ritual; Ritual system; Musical system; Sacrificial vessel
“禮”是華夏文明的標(biāo)志性概念,是在古代社會中發(fā)揮重大作用的制度性規(guī)范,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引導(dǎo)性因素,同時也是中國文化區(qū)別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性特征。古人論“禮”,有“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之說,有“國之干”“國之紀(jì)”“政之輿”之說,還有“整民”“正民”之說,《左傳》“隱公十一年”“襄公三十年”“襄公二十一年”“莊公二十三年”等,《國語》“魯語上”“晉語四”等。此皆就其“用”而言。今就其“體”而言,有廣狹之分:“就廣義說,凡政教刑法、朝章國典,統(tǒng)統(tǒng)稱之為禮;就狹義說,則專指當(dāng)時各級貴族(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經(jīng)常舉行的祀享、喪葬、朝覲、軍旅、冠昏諸方面的典禮?!盵1](P902)廣義的“禮”相當(dāng)于“文化”這一概念,包羅甚廣,因?yàn)樗芭c政治、法律、宗教、思想、哲學(xué)、習(xí)俗、文學(xué)、藝術(shù),乃至于經(jīng)濟(jì)、軍事無不結(jié)為一個整體,為中國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之總名?!盵2](P14)廣義的“禮”的起源自無需贅言,自從人類走出動物界,自從有了人類社會,自從人們學(xué)會了使用工具,文化也就相應(yīng)地誕生了?!蔼M義”的“禮”有本質(zhì)與表象之分,本質(zhì)層面講,“禮”有其所要表達(dá)的旨趣,如吉禮的“事神致?!?、兇禮的“親親”、賓禮的“敬”等等,與此相類,我們把“禮”的活動所要表達(dá)的意思稱為“禮義”。表象層面講,又分兩個方面:物質(zhì)方面,禮必須要有表現(xiàn)“禮義”的載體,比如祭祀要有神主、祭品、祭器等等,是為“禮器”(或稱“禮物”);另一方面,禮要有文飾,單是把冷冰冰的器物放在那里不是禮,不足以將禮的表象與本質(zhì)聯(lián)系起來,這其間必須要有一個能動性的“橋梁”,即,人的“揖讓周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儀容、動作等便是對“禮義”和“禮物”的文飾,我們稱其為“禮儀”另黃侃、楊伯峻、沈文倬、陳戍國等先生有關(guān)于“禮意”“禮具”“禮文”“禮物”“禮儀”之說,見《黃侃論學(xué)雜著》之“禮學(xué)略說”、《春秋左傳注》之“桓公二年”、《菿闇文存》之“略論禮典的實(shí)行和書本的撰作”、《先秦禮制研究》之“緒論”。。正所謂:“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禮記·仲尼燕居》)
一 “周禮”損益“殷禮”的“創(chuàng)造”
殷商文明已高度發(fā)達(dá),文獻(xiàn)和考古材料足以證明。以祭祀為例:商代貴族的社會生活中,祭祀活動占據(jù)了極大部分,包括對天地山川風(fēng)雨雷電等天神系統(tǒng)的祭祀。最典型的莫過于祭祖:他們施行輪番循環(huán)的“周祭制度”,其儀式紛繁復(fù)雜,且頻次甚密,幾乎每隔幾天就會有一次名目不同的祭祀活動,這是空前絕后的。周代則減損了殷商時頻繁的祭祀制度,創(chuàng)造了昭穆制度,如過常寶所說:“周人大規(guī)模的削減殷商的祭祀名目,祭祀頻次也有大規(guī)模的減少,客觀上顯示了理性的發(fā)展。”[3](P46-47)還有官職設(shè)置、嫡長子制度、喪葬制度等,禮制在殷代的發(fā)展已經(jīng)趨于完備的程度,號稱“郁郁乎文哉”的周禮在很大程度上是從殷禮因革而來的。
孔子云:“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保ā墩撜Z·為政》)顧頡剛也曾說“周人克殷之后大量采用了殷的文化”[4](第6輯),劉雨則通過對西周金文的研究,認(rèn)為“周人入主中原后,面對文化上大大高出自己的殷遺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采取大量襲用殷禮的政策,并利用殷遺民中的知識階層為其服務(wù)?!盵5]楊華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認(rèn)為宗周禮樂制度的制作和完善經(jīng)歷了成、康、昭、穆諸王近百年的努力才完成。[6](P64)所以,《尚書大傳》所載“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衛(wèi)侯,五年?duì)I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的說法不太確切,“制禮作樂”絕不是一項(xiàng)短時間的工作,一年時間不可能完成,它應(yīng)是一個過程的集合體。畢竟,事情的發(fā)展總有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西周禮樂制度亦不例外,而且這個“過程”的時間跨度應(yīng)向前擴(kuò)充至文王之時如郭偉川《兩周史論》第18-19頁:“周公制禮作樂,筆者每思必有所本,研究的結(jié)果,果然溯根于文王?!保S后郭先生進(jìn)行了論證,也給出了證據(jù),但“制禮作樂”與其說“溯根于文王”不如說是“溯根于殷商”,因?yàn)橹芄坝兴尽保耐跻唷坝兴尽?,?dāng)時的西岐畢竟是“小邦”,其文化積淀與“大邑商”相比還很落后,要統(tǒng)治文化強(qiáng)于自己的民族,向殷文化學(xué)習(xí)就成為了必要的途徑。),這是開啟了廣泛向殷文化學(xué)習(xí)的先河。武王建國,萬事草創(chuàng),在周初禮樂政治制度損益殷禮的過程中,周公發(fā)揮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完成了宗周禮樂制度的框架設(shè)置,經(jīng)成康盛世的“增益”而趨于完備。周人將“禮”作成一個框架體系,把整個社會的制度和文化結(jié)構(gòu)網(wǎng)羅其中,這是他們的“創(chuàng)建”。
首先是宗法血緣制。這種制度的核心是大宗繼承制,也即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繼承的現(xiàn)象商代已有,也有學(xué)者認(rèn)為宗法制在商代已經(jīng)開端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郭沫若《十批判書》、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裘錫圭《關(guān)于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段的初步研究》、李學(xué)勤《論殷代親族制度》、陳戍國《先秦禮制研究》、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等書(文)。。但是,將其作為一種制度實(shí)實(shí)在在地穩(wěn)固下來是從西周開始的。周公的偉大之處就在于此,周初天下未定、禮樂草創(chuàng),勇于擔(dān)起大任攝政踐王,又在功成之后還政成王,這就將立嫡之制以身作則而切切實(shí)實(shí)地固定了下來?!豆騻鳌る[公元年》曰:“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王國維認(rèn)為這便是傳子之法的“精髓”,他說:“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爭。任天者定,任人者爭;定之以天,爭乃不生?!盵7](P457-458)所以,嫡長子繼承制對于維護(hù)社會穩(wěn)定、防止?fàn)巵y意義重大。
嫡長子一系是大宗,大宗“百世不遷”《禮記·大傳》:“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非嫡長子是小宗,小宗“五世而遷”。小宗出于大宗又向大宗負(fù)責(zé),小宗的利益和價值是以大宗的利益和價值為基礎(chǔ)的。大宗小宗之間尊卑等級分明:周天子對于各地諸侯、諸侯對于大夫、大夫?qū)τ谑慷?,就是大?也就是說,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諸侯是方國大宗、大夫是家族的大宗;而周王室、各諸侯公室、各大夫家族內(nèi)部亦有嚴(yán)格的大宗小宗之分,這就叫做“等衰”,《左傳·桓公二年》載:“國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cè)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這種制度的建立,起初是非常穩(wěn)定的,因?yàn)檠夑P(guān)系親密,社會成員都自覺地維護(hù)自己的大宗,都在“尊尊”的觀念之下自覺行禮。西周盛世所以能形成的基礎(chǔ)便在于此。
其次是在宗法血緣制的基礎(chǔ)之上建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制度所能行得通,其關(guān)鍵就是宗法制。天子的嫡子繼承天子,庶子為諸侯;諸侯的嫡子繼承君位,庶子為大夫,以此類推。《詩經(jīng)·小雅·北山》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敝芴熳影凑铡坝H親”“尊尊”的原則,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分土地給大夫,大夫有時也會分給自己家臣土地……與此同時還有一個縝密的朝聘制度,這樣,形成了一個以姬姓為中心,各諸侯國屏藩周室的政治格局。周初的政治環(huán)境決定了分封制是當(dāng)時穩(wěn)定局面的最佳辦法,而事實(shí)也證明,根據(jù)“親親”“尊尊”的原則制定的分封制度,在西周二百余年間大體行之有效,尤其在西周前期,周天子對天下的控制力是強(qiáng)而有力的。且最值一提的是,正因?yàn)檫@種等級關(guān)系有著親情的附著,政治關(guān)系中透露著人倫關(guān)系,使得整個西周社會既有著等級的森嚴(yán)又有著親情的溫暖,人們尊卑有序、貴賤有等,卻又相互尊敬、謙卑禮讓。
再次,據(jù)《國語·楚語》載,上古時期“民神不雜”“民神異業(yè)”,少皞時“民神雜糅”“民神同位”,顓頊時始“絕地天通”,由此直至西周,“神道設(shè)教”漸趨完善。或者說,西周完成了一個由原始宗教之禮到人文之禮的轉(zhuǎn)變,因?yàn)橹苋藢ⅰ暗隆钡挠^念引入了君權(quán)神授的體系之下,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全新而復(fù)雜的禮樂制度。同殷商相比,周公最大的創(chuàng)造就是援“德”而入“禮”鄭開說:“殷周之際宗教傳統(tǒng)的脫胎換骨卻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于‘德的崛起,以及他對舊傳統(tǒng)的‘點(diǎn)化?!币姡骸兜露Y之間——前諸子時期的思想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版,第250頁。,“明德慎罰”,繼而敬德以“保民”?!渡袝ふ僬a》曰:“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薄渡袝た嫡a》曰:“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祗祗,威威,顯民,用肇造我區(qū)夏。”《尚書·大誥》曰:“天棐忱辭,其考我民。”《尚書·立政》曰:“以敬事上帝,立民長伯?!薄睹Α枫懳挠州d:“丕顯文武,皇天弘?yún)捸实拢湮矣兄?,膺受大命?!鳖愃频奈淖植牧线€有很多,但是在殷商卻是罕見的,《禮記·表記》載孔子言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yuǎn)之?!币笊處缀醪粡?qiáng)調(diào)民,社會生活幾乎全是“神”,他們迷信神、崇拜神,他們凡事必卜,不論祭祀、征戰(zhàn),包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總是在不斷地占卜、反復(fù)地貞問吉兇。
周人也繼承了殷商天神崇拜的傳統(tǒng),依然認(rèn)為天神是王權(quán)的授予者和監(jiān)督者,但他們要為自己所承系天命的合法性做辯護(hù),還要回答為什么殷商如此敬重并崇祀天神卻仍然絕滅的原因,周公給出解釋是:天神是無私的,他以“道德”作為標(biāo)準(zhǔn)賞善罰惡,君王必須“敬德”方能“保民”從而得到上天的保佑,這種“以德配天”的思想,給周人的天命神學(xué)注入了理性主義的因素,使得周人的思想向人文主義發(fā)展。另外,周人也卜,但遠(yuǎn)遠(yuǎn)沒有殷商那樣繁復(fù),且占卜所借助的工具大多是筮草,《周易》就是卜筮之書,與商代《歸藏》當(dāng)有淵源關(guān)系。另據(jù)蘭甲云研究,“《周易》中涉及所有禮制內(nèi)容的卦爻辭共計有99條”[8](P218),其中可歸為吉兇賓軍嘉五禮的有77條,所以,亦可將《周易》看做一部隱形的禮書,這也從側(cè)面說明,周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較之殷商更加地“人文”化了。
最后,周代諸多的官職是承殷商而來,但從《周禮》所見西周天地四時的系統(tǒng)而全面的官職制度則是商代所不及的。這是一個在禮樂制度的體系之下,內(nèi)容龐雜而結(jié)構(gòu)復(fù)雜的系統(tǒng),官職的職責(zé)、具體禮儀的舉行也是分天地四時四方而行,具有周期性,循環(huán)往復(fù)??梢?,西周禮制試圖建立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政教體系,這是西周禮樂框架下政治制度趨于成熟的標(biāo)志。這種制度施行起來的具體內(nèi)容是各種禮儀規(guī)范,其中,最核心的是祭祀。《禮記·祭統(tǒng)》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上文講,同殷商相比,周人最大的創(chuàng)造就是重“德”,這一點(diǎn)還體現(xiàn)在祭祀之中:因?yàn)榧漓胧且环N無形而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禮記·祭統(tǒng)》云:“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周人以“德”為本的教育是可以通過“祭祀”反映出來的。
總之,周人以禮樂充實(shí)神道設(shè)教的內(nèi)核,政治和文化生活被設(shè)置在了禮樂系統(tǒng)的框架之內(nèi),并以此(包括禮樂的道德教化作用)完成了對社會成員的“齊”“整”,使得自省、恭敬等“美德”成為社會成員的行為和處事原則,整個社會在上下尊卑之中洋溢著和諧的秩序。
二 構(gòu)建“五禮”體系
關(guān)于西周禮儀制度,有“三禮”(“事天”“事地”“事人(鬼)”)“四禮”(“冠”“昏”“喪”“祭”)“五禮”(“吉”“兇”“賓”“軍”“嘉”)“六禮”(“冠”“昏”“喪”“祭”“鄉(xiāng)”“相見”)“八禮”(“冠”“昏”“喪”“祭”“朝”“聘”“射”“鄉(xiāng)”)“九禮”(“冠”“昏”“朝”“聘”“喪”“祭”“賓主”“鄉(xiāng)飲酒”“軍旅”)等說法,其中以“五禮”之說最為系統(tǒng),后世典冊禮籍如《開元禮》《通典》《宋刑統(tǒng)》《明集禮》《五禮通考》等多以之為綱領(lǐng),今從之。
“吉禮”為五禮之首,《周禮·春官·大宗伯》曰:“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奔?xùn)為福,吉禮的“禮義”就是“事神致福”,共計12個項(xiàng)目,上述“事天”“事地”“事人”的“三禮”其實(shí)可涵蓋于這十二個項(xiàng)目之中?!笆绿臁庇腥齻€項(xiàng)目:以“禋祀”祭祀昊天上帝;以“實(shí)柴祀”祭祀日月星辰;以“槱祀”祭祀司中、司命、風(fēng)師、雨師?!暗氺搿薄皩?shí)柴祀”“槱祀”皆是燒柴生煙,在火上加牲體、玉帛之類的祭物,煙氣混合著祭物的味道上升,從而象征天神已經(jīng)享用?!笆碌亍币彩侨齻€項(xiàng)目:以“血祭”祭祀社稷、五祀、五岳,方法是將牲血滴在地上,“社稷”是土神和谷神,“五祀”是五官之神,“五岳”即泰山、衡山、華山、恒山、嵩山五山;以“貍沈”祭祀山林川澤,是將牲體埋在土里或者沉入河底的祭祀方法;以“疈辜”祭祀四方百物,是將牲體分割、肢解開來的祭祀方法?!笆氯耍ü恚眲t有六個項(xiàng)目,《大宗伯》曰:“以肆獻(xiàn)祼享先王,以饋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嘗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钡谝粋€項(xiàng)目即“祫”,是三年之喪結(jié)束后合享于太祖廟;第二個項(xiàng)目“禘”是次年的春季分享于太祖廟、四親廟;“祠”“禴”“嘗”“烝”為春夏秋冬四時時祭。
“兇禮”與“吉禮”相對應(yīng),《大宗伯》曰:“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札,以吊禮哀禍災(zāi),以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编嵭⒃唬骸鞍е^救患分災(zāi)。”賈公彥疏曰:“凡言哀者,皆謂彼兇災(zāi),從后以物哀之也?!盵9](P663)兇禮有5個項(xiàng)目:“喪禮”是哀悼死者的禮儀,不同的血緣關(guān)系,所應(yīng)穿的喪服、服喪的期限、哀痛的表達(dá)方式不同。“荒禮”是對別的國家或地區(qū)遭遇不幸時表達(dá)自己同情之心的禮儀,如某國遭遇饑饉、疫癘時,天子與群臣減少食物、撤去樂舞等?!暗醵Y”是某個國家或某位朋友遭受水旱等自然災(zāi)害時,天子與群臣派遣使者前去慰問的禮節(jié)?!岸W禮”是同盟國被侵略,國土殘破,盟主國會合各個盟國籌集貨財補(bǔ)償受害國?!靶舳Y”是鄰國遭受內(nèi)亂或外侮時提供一定的援助和支持?!皟炊Y”最重要的是“喪禮”,“喪禮”的核心就是喪服制度,這也是周代宗法制度最集中的體現(xiàn),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皵厮ァ弊钪?,用粗生麻布做成,斷處外露且不緝邊,服喪三年,如諸侯為天子,大夫?yàn)榫?,男女(未出嫁)為父,父為嫡子,嫡長孫為祖父,妻妾為丈夫等。“齊衰”次之,用粗麻布做成,邊緣部分縫整齊,又細(xì)分齊衰三年(如父卒為母,為繼母,母為長子),齊衰杖期(如父在為母,夫?yàn)槠蓿R衰不杖期(如男子為兄弟、為伯叔父母,已嫁女子為父母,孫、孫女為祖父母),齊衰三月(比如為曾祖父母)四等?!按蠊Α痹俅沃檬炻椴贾瞥?,比齊衰細(xì),比小功粗,服喪九個月,如為堂兄弟、姊妹、已婚女子為伯叔父等。“小功”又次之,以熟麻布制成,比大功細(xì),比緦麻粗,服喪五個月,如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等?!熬屄椤弊钶p,用細(xì)麻布制成,服喪三個月,如為高祖父母,族伯叔父母,岳父母等。每種喪服具體的穿、戴、杖又有區(qū)別,喪葬及祭祀期間的哭踴方式,服喪期間的飲食、生活等也有不同的規(guī)定,茲不細(xì)述。
“賓禮”是天子待諸侯及諸侯相待之禮,孫詒讓《周禮正義》云:“賓客之禮主于敬,故謂之賓禮?!盵10](P1348)所以,也可以說,“賓禮”是天子敬諸侯以及諸侯相敬之禮。由“敬”則生情,生情則“親”,這便是“賓禮”的禮義,所以,《大宗伯》曰:“以賓禮親邦國?!惫灿嬘?個項(xiàng)目:春季是一年之“朝”,以日喻歲,故名“朝禮”,諸侯此時見王,取早來之意;夏季是萬物相見之時,各有所宗,諸侯以天子為“大宗”,故夏見天子曰“宗”;秋季非相見之時,萬物成熟,可不見而相見,是為“勤”,“勤”即“覲”,取“勤王”之意;冬季萬物閉藏,無心相見而相見,是為偶然邂逅,故名“遇禮”,取偶遇之意?!皶Y”即會盟,是諸侯“時見”天子,所以為“時見”,為其不定期,因征伐大事而定,此禮分方不分時,“不順服者”所在方位的其他諸侯皆來會盟,在王城郊外的該方位設(shè)壇,諸侯需先行常朝儀,后于壇上行“會禮”?!巴Y”亦是“會”,但此為眾會,所以稱“殷見”,若天子十二年因故未能巡守天下,則四方六服諸侯都要在當(dāng)年朝見于天子,且分方分時而來,亦是要先行常朝儀,再行“同禮”。以上皆為諸侯親自朝覲天子之禮,前四者大致相仿,時會和殷同兩者朝見天子的禮節(jié)比前者稍顯繁瑣,需另于郊外設(shè)壇行禮?!皢柖Y”是諸侯派遣大夫一級的使臣向王問安,亦有“恩問”“問遺”之意,因不定時,故稱“時聘”,這是一種“小禮”,所以行此禮是有條件的,一是天子有征伐之事,二是天子征伐的對象不在自己這個方位,天子征伐而自己非當(dāng)方諸侯不能參加會盟,則派遣大夫向天子行此禮?!耙暥Y”是諸侯派遣卿一級使臣向天子問安,所以為“殷覜”者,為其人眾也,因?yàn)榱T侯因遠(yuǎn)近不同朝王的年份亦有不同,其中第一年、第七年、第十一年只有侯服諸侯朝王,為避免冷清,遠(yuǎn)近四方諸國皆需派卿向王眾聘。所以,“問”“視”兩個項(xiàng)目一小一大是諸侯分別派遣大夫和卿出聘天子。
“軍禮”是與軍事活動相關(guān)的一整套禮儀制度,有5個項(xiàng)目,《大宗伯》云:“以軍禮同邦國:大師之禮,用眾也;大均之禮,恤眾也;大田之禮,簡眾也;大役之禮,任眾也;大封之禮,合眾也?!逼渲小按髱熤Y”是天子或諸侯的軍事活動前后及過程中所行的軍禮,包括“宗廟謀議”“告廟”“遷廟主”(“載主遠(yuǎn)征”)“命將”“冊命”“獻(xiàn)捷”“振旅”“獻(xiàn)俘”“逆旅”“哭師”等儀節(jié)?!按筇镏Y”就是定期的狩獵,很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所行的軍事演習(xí),又被稱為“大蒐”之禮,《穀梁傳》謂“秋曰蒐”,蓋“秋主肅殺”,故以秋蒐代四時田獵之名,然《爾雅》又有“春蒐”“秋狝”之說,“狝”亦有肅殺之意,《左傳》同樣也有“秋狝”之說《左傳·隱公五年》:“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當(dāng)以《爾雅》為確。后面“三個項(xiàng)目俱憑借軍事力量來進(jìn)行的國家事務(wù)”[11](P904),“大均之禮”是天子諸侯在邦畿之內(nèi)或封國之內(nèi)對人口進(jìn)行登記、管理,也要收取一些稅賦,這些活動基本上是太平的,但總是有些特殊情況要靠武力的保障;“大役之禮”是天子或諸侯發(fā)起的土木工程,比如營建都邑宮殿、戰(zhàn)爭筑城、治水造堤、農(nóng)業(yè)的興修水利等,這些大規(guī)模的工程要征發(fā)苦力,甚至是無償?shù)恼饔?,這其間武力的支持必不可少,若其中多少有一些禮儀性的活動,即是“大役之禮”?!按蠓庵Y”是勘定諸侯與中央之間、諸侯國之間、卿大夫私家封地之間的疆界,有時需要依靠軍事力量的支持和保障,也會有一些禮儀性的活動。
“嘉禮”是親睦人際關(guān)系、溝通感情的一套禮儀制度,有6個項(xiàng)目,《大宗伯》曰:“以嘉禮親萬民: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脤膰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逼渲?,“飲食之禮”是“飲酒禮”和“食禮”共目,或?yàn)樽谧鍍?nèi)部的飲食活動?!盎楣谥Y”是“冠禮”和“婚禮”共目,按《禮記·曲禮》的意思,男子二十而冠、三十而婚,女子許嫁則十五而笄不許則二十而笄?!梆嬔嘀Y”是“燕禮”和“饗禮”共目,“燕”即“宴”,“饗”就是“饗食”,前者注重歡快,后者注重親敬,皆為招待賓客的禮節(jié)儀式?!百e射之禮”其實(shí)就是天子與諸侯的射禮,孔穎達(dá)《毛詩注疏》曰:“賓射者,謂諸侯來朝,與之射于朝。”[11](P880)此射禮立賓主,天子為主,諸侯為賓?!懊屇囍Y”就是天子或諸侯將祭祀用的祭肉賜給諸侯或大夫,其中,“脤”是社稷祭祀用的肉,“膰”是宗廟祭祀用的肉采賈公彥《周禮注疏》第673頁:“分而言之,則脤是社稷之肉,膰是宗廟之肉?!?。“賀慶之禮”是諸侯國有喜事發(fā)生,天子派遣大夫前去慶賀所施行的一些儀式。
三 宗周“五樂”制度
《呂氏春秋·古樂》云:“樂之由來者尚矣,非獨(dú)為一世之所造也?!闭\然也,周代之“樂”亦是承古而來,尤其是“祭祀”,因?yàn)椤皹贰钡漠a(chǎn)生與上古時期的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密切相關(guān)。柳詒徵說,“羲農(nóng)以來,雖已有樂,而其詳不可考。古書之言樂者,殆莫詳于《周禮》。”[12](P213)周人對古樂進(jìn)行改造,將“樂”融入自己的“神道設(shè)教”的系統(tǒng)之下,如《周易·豫》曰:“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币韵茸媾湎砩系郏芴熳右簿兔皂樀爻蔀榱恕疤熳印?。而且,可以看出,西周樂制是配合著“禮”而施行的,我們可以稱其為“禮樂諧配”,但并非所有的禮儀活動都配有樂,比如喪禮、昏禮還有一些祭祀都不用樂,另外,居喪期間以及大兇、大災(zāi)、日食、月食、山岳崩、重臣死等情況下皆不可用樂?!抖Y記·曲禮》:“居喪不言樂”;《禮記·郊特牲》:“饗、禘有樂而食、嘗無樂”“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日月食,四鎮(zhèn)五獄崩,大傀異栽,諸侯薨,令去樂”。除以上這些,多數(shù)情況下,禮樂是相輔而成的。宗周樂制可分為“樂教”“詩樂”“樂舞”“用樂”“樂懸”五個方面,是一個有機(jī)的整體,古書未見有對此“整體”系統(tǒng)議論,姑以“五樂”名之,分述如下:
一是樂教制度。西周有專門的音樂機(jī)構(gòu),設(shè)有“大司樂”“樂師”“大胥”“小胥”“大師”“小師”“典同”“磬師”“鐘師”等樂官,計二十余種官職一千四百余人,如此龐大的機(jī)構(gòu)其最主要的職責(zé)就是掌管音樂教化。其行政長官為“大司樂”,亦稱“大樂正”,由兩名中大夫擔(dān)任,《周禮·春官·大司樂》云:“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xué)政,而合國之子弟焉。”黃以周先生云:“成均者,亦大學(xué)之總名也。以形言之曰辟雍,以義言之曰成均?!盵13](P1331)所以大司樂是掌管周代學(xué)校教育的官員。“國之子弟”就是貴族子弟,這是教育的對象。教育的內(nèi)容有“樂德”“樂語”和“樂舞”三個方面:其中“樂德”是“中”“和”“祗”“庸”“孝”“友”六種德行;“樂語”也就是通過學(xué)習(xí)“詩樂”而掌握的六種說話技巧;“樂舞”是學(xué)習(xí)先王六代樂舞。
二是詩樂制度。宗周時,《詩》是“樂”的組成部分,如大師的職責(zé)就是“教六詩,曰風(fēng),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保ā吨芏Y·春官·大師》)詩、樂往往配有舞蹈陣列,“凡詩必入樂,凡舞必合樂”[14](P86),詩、樂、舞三者是合一的。周人的第一首詩、樂、舞合一的代表作是《大武》,加上后來《詩經(jīng)》中的《周頌》,這些都是用于祭祀的,主要的內(nèi)容是歌頌祖先的功業(yè)道德?!堆拧肥茄缦砘虺瘯脴?,其中《大雅》多為貴族中公卿大夫的作品,不外歌頌王室、先祖的功德。西周還有一種收集民間詩歌的制度,《漢書·藝文志》所載“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fēng)俗,知得失,自考正也”說的就是西周的采詩制度,因其“觀風(fēng)俗,知得失”之效,故亦稱“采風(fēng)”,《詩經(jīng)》中的《風(fēng)》就收錄有十余個國家的民歌,有百六十篇,比《雅》《頌》的總和還多,后常用《風(fēng)》的前兩篇《周南》《召南》來代指《詩經(jīng)》。如孔子對伯魚說:“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論語·陽貨》)
三是樂舞制度?!吨芏Y·春官·大司樂》曰:“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薄对崎T大卷》是黃帝時樂舞,《大咸》即《咸池》是帝堯時樂舞,《大韶》是舜帝之樂,《大夏》是禹樂,《大濩》湯樂,《大武》是武王之樂,采鄭玄說,見《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34頁。這是周初六大樂舞,前五者承古而來,最后一個應(yīng)是周公所作。樂舞制度的宗法等級體現(xiàn)在舞蹈陣列、人數(shù)的規(guī)模上,《左傳·隱公五年》云:“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西周舞蹈的陣列,天子八佾,每佾八人,八八六十四人;諸侯六佾,每佾六人,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佾,每佾四人,四四一十六人;士二佾,每佾二人,二二四人。采杜預(yù)說,見《左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2頁:“八八六十四人,六六三十六人,四四十六人,二二四人?!贝苏f認(rèn)為“舞勢宜方”,故行變列亦變,另有“佾”不變之說,即天子、諸侯、大夫、士分別為八八六十四人、六八四十八人、四八三十二人、二八一十六人。亦可通。
四是用樂制度。如祭祀用樂,上述的六大樂舞分別用于祭祀“天神”“地示”“四望”“山川”“先妣”“先祖”,《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以祀天神。乃奏太簇,歌應(yīng)鐘,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先祖。”祭祀儀式中的不同階段用樂也有所不同,如升歌時用《清廟》,徹用《雍》升歌用《清廟》見《禮記·祭統(tǒng)》,徹用《雍》見鄭玄《周禮·春官·樂師》注:“徹者歌《雍》?!钡鹊取2煌亩Y儀用樂不同,同一禮儀的不同階段用樂也不同,最為核心的,不同等級的貴族在同樣的禮儀活動中用樂不同且等級森嚴(yán)。比如《雍》《王夏》《清廟》等為天子專用之樂,他人不可用。再比如,同樣是射禮所奏之樂,天子用的《騶虞》諸侯不能奏,諸侯用的《貍首》大夫不能奏,大夫用的《采草》士不能奏,士只能用《采蘩》。楊華《先秦禮樂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熊申英《樂以和同:東周以前的樂思想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五是樂懸制度。這是西周樂制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即懸掛鐘磬類樂器的定制,等級嚴(yán)格,不可僭越,《周禮·春官·小胥》云:“正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鄭玄引鄭眾注曰:“宮縣,四面縣;軒縣,去其一面;判縣,又去其一面;特縣,又去其一面?!盵9](P874)“宮縣”就是四面懸掛,因?yàn)樗拿嫦駥m室;“軒縣”則去掉南面,寓意避天子南面;“判縣”是左右懸掛;“特縣”是懸于左面。另外,據(jù)王清雷研究,樂懸制度又可細(xì)分為“用器制度”“擺列制度”和“音列制度”三個方面。[15](P138-186)
四 禮器制度三例
西周禮器有銅器(包括部分樂器和大部分兵器)、玉器、服冕、車馬、旗幟等內(nèi)容。
青銅禮器常見有“鼎”“鬲”“甗”“觚”“爵”“卣”“罍”“斝”“觶”“盤”“鑒”“簋”“斧”“戚”“戈”“矛”“鉞”“鐘”“鐸”“鈴”“鐃”等。其中以鼎器為國之重器。傳說黃帝曾鑄三鼎,大禹曾鑄九鼎,《史記·武帝本紀(jì)》曰:“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禹所鑄之九鼎后來“遷于夏商周”,成為了國家和天子權(quán)利的象征之物?!蹲髠鳌ば辍份d:“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問鼎中原”映射出楚莊王意欲稱霸諸侯、取代周朝的意圖,足見鼎器在周代的象征意義?!蹲髠鳌せ腹辍份d:“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敝苋说挠枚χ贫犬?dāng)自此始?!豆騻鳌せ腹辍泛涡葑ⅲ骸岸Y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盵16](P127)這應(yīng)該就是西周用鼎制度的大致情況,即:天子為“大牢”“九鼎”“八簋”,諸侯是“大牢”“七鼎”“六簋”,卿大夫是“少牢”“五鼎”“四簋”,士為“牲”“三鼎”“二簋”。
西周用玉制度可分為三,一是儀式用玉、一是配飾用玉、一是喪葬用玉。石榮傳:《三代至兩漢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山東大學(xué)2005年考古學(xué)與博物館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第173頁。玉器在西周的運(yùn)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行禮之器的,西周各項(xiàng)禮儀活動如祭祀、喪葬以及賓、軍、嘉等皆有體現(xiàn)。以祭祀天地四方為例,《周禮·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圓形青色之玉為“蒼璧”、方柱形的黃色之玉為“黃琮”,象征天圓地方之形以及天蒼地黃之色;“圭”是上尖下方之形,“青”為木色,象征東方;“璋”是半圭,“赤”為火色,象征南方;“琥”為虎形玉器,“白”為金色,象征西方;“璜”是半璧,“玄”為水色,象征北方。其他如“四圭有邸”“兩圭有邸”用于祭祀天神地祇,“圭璧”用于祭祀日月星辰,“大璋”用于祭祀大山大川,“祼圭”則用來祭祀祖先。以上儀式用玉淵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動,配飾用玉則可能更早,西周所配之玉有玉璜、玉玦等種類,主要是用于頭部、項(xiàng)部、腳部等,多為串飾。喪葬用玉主要表現(xiàn)為各級貴族的隨葬品用玉,有玉琀、手握、瞑目綴玉、棺飾等。
西周服冕制度深受孔子推崇,他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論語·衛(wèi)靈公》)朱熹曰:“周冕有五,祭服之冠也。冠上有覆,前后有旒。黃帝以來,蓋已有之,而制度儀等,至周始備?!盵17](P165)具體到服飾制度上,以祭服為例,按照《周禮·春官·司服》的說法,天子在祭祀昊天上帝以及五帝時“服大裘而冕”,享先祖于宗廟則服“袞冕”,祭祀先公則用“鷩冕”,祭祀四方名山大川服“毳冕”,祭土神穀神及門戶等五祀用“希冕”,祭祀林澤墳衍四方百物則服“玄冕”。諸侯公爵去“大裘冕”余與王同,侯、伯則再去“袞冕”,子男又去“鷩冕”,以此類推。即便同種服冕,各級貴族的用章數(shù)、旒數(shù)亦有區(qū)別,如《禮記·禮器》云:“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另,周人還有朝服、弁服、裘服、喪服、深衣以及服色等定制,正如《宋書·禮志》所說:“周監(jiān)二代,典制詳密。故弁師掌六冕,司服掌六服。設(shè)擬等差,各有其序……周之祭冕,繅采備飾,故夫子曰‘服周之冕,以盡美稱之?!?/p>
綜上所述,西周的禮文化蔚為壯觀,是對上古以來古禮制度的大規(guī)模系統(tǒng)的因革、創(chuàng)新與總結(jié),對后世中國政法文教體系的建設(shè)影響深遠(yuǎn),極具典范性質(zhì)。從制度上看,其禮樂體系有“三千”“三百”之序,廣博精微;其官僚系統(tǒng)天地春夏秋冬,甚是完備;其分封制諸侯環(huán)立拱衛(wèi)周室,萬國咸寧。從教育上看,宗周王官即學(xué)官,天官大宰以“八統(tǒng)”教萬民親敬賢能,地官司徒施“十二教”教民讓親和安,春官宗伯教禮儀、春官司樂教樂德,夏官司馬春教振旅、夏教茇舍、秋教治兵、冬教大閱,祭祀喪葬吉兇二禮教人慎終追遠(yuǎn),朝聘外交、軍禮田獵教人忠誠博雅、樸實(shí)剛毅,冠昏賓射、燕饗嘉禮則教人進(jìn)取擔(dān)當(dāng)、和睦友愛,幾乎所有的政治禮樂活動過程中鑲嵌著道德教化。從思想上看,周人將“德”形上化并援“德”入禮,構(gòu)建了以“禮”為特征的神道設(shè)教系統(tǒng),實(shí)現(xiàn)了由原始宗教之禮到人文理性之禮的轉(zhuǎn)變,其所構(gòu)建的德禮體系支撐起了整個觀念上層建筑。德禮體系的核心是宗法,這種“親親”“尊尊”的宗法觀念深入人心直至當(dāng)代。
[參 考 文 獻(xiàn)]
[1] 沈文倬.菿闇文存——宗周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考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6.
[2]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xiàn)出版社,2000.
[3] 過常寶.制禮作樂與西周文獻(xiàn)的生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5.
[4] 顧頡剛.周公制禮的傳說和《周官》一書的出現(xiàn)[J].文史,1984.
[5] 劉雨.西周金文中的祭祖禮[J].考古學(xué)報,1989(4):515.
[6] 楊華.先秦禮樂文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7]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 蘭甲云.周易古禮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8.
[9][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清]孫詒讓.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1][漢]鄭玄箋;[唐]孔穎達(dá)疏.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2]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13][清]黃以周.禮書通故[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4] 劉成紀(jì).先秦兩漢藝術(shù)觀念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 王清雷.西周樂懸制度的音樂考古學(xué)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16][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7][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