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恰圖良是前蘇聯(lián)著名的作曲家和指揮家。他的創(chuàng)作具有獨特的旋律音調、強烈的和聲語言、復雜的節(jié)奏形態(tài),這是亞美尼亞民族音樂的典型特點。另外,因受法國印象主義的影響,他的作品還以熱情、樂觀、富于色彩、旋律豐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見長。他的這首鋼琴作品《托卡塔》就體現(xiàn)出了這些特色,既有托卡塔典型的快速、緊湊的特點,同時還散發(fā)出濃郁的民族特色。本文以哈恰圖良《托卡塔》作為研究對象,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筆者也將借助于文獻考證、對比研究、邏輯分析、歷史描述等研究方法來進行研究。再有,從三方面來論述哈恰圖良《托卡塔》的創(chuàng)作特色,說明三方面特色形成的原因與影響以及在《托卡塔》當中的具體體現(xiàn);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礎上,對鋼琴作品《托卡塔》的四部分分別進行演奏分析,結合導師的演奏指導與本人的演奏體會,對《托卡塔》進行演奏分析,指出演奏這首作品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方面,為后人的演奏與學習提供借鑒性的參考。
關鍵詞:哈恰圖良;托卡塔;創(chuàng)作特色;演奏分析
一、哈恰圖良與其音樂創(chuàng)作特點
(一)作者介紹
《托卡塔》的作者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圖良,生于亞美尼亞梯弗里斯,是前蘇聯(lián)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自幼受亞美尼亞及高加索地區(qū)民族音樂的熏陶,十九歲開始接受音樂教育,1922-1929年就讀于格涅辛音樂中學,先學習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學習作曲,后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37年研究生畢業(yè)。1939-1948 年任蘇聯(lián)作曲家協(xié)會副主席。除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外,哈恰圖良還從事指揮和教學活動。自1952 年任職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和格涅辛音樂師范學院教授。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馬刀舞曲》,表現(xiàn)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的《第二交響曲》(又名排鐘)、舞劇《加雅涅》、《斯巴達克斯》以及電影《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配樂等。他還是前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歌的作者。
(二)音樂創(chuàng)作特點
哈恰圖良的音樂創(chuàng)作具有亞美尼亞民族音樂的特點,其作品中獨特的旋律音調強烈的和聲語言以及復雜的節(jié)奏型態(tài)等,都與亞美尼亞的民間音樂有著緊密地聯(lián)系。因受法國印象主義的影響,他的作品還以熱情、樂觀、富于色彩、旋律豐富和高難度的技巧性見長。他的鋼琴協(xié)奏曲和小提琴協(xié)奏曲都屬于世界各國音樂會經常演奏的曲目?!锻锌ㄋ肥撬脑缙谧髌罚瑢τ谒@樣一個像里姆斯基、穆索爾斯基、鮑羅丁等都是半路出家的偉大作曲家,他從一開始就始終蹈珊在民族主義的道路上從他的旋律風格與不羈的和聲,以及絢麗多變的配器就可以看出來,他的創(chuàng)作由表及里都滲透了亞美尼亞獨特的音樂風格。所以在這部鋼琴曲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撲面而來的亞美尼亞風。
二、哈恰圖良《托卡塔》的演奏分析
(一)速度與力度分析
樂曲速度的把握是表現(xiàn)作品音樂內容的重要手段,音樂作品往往憑借不同的速度表現(xiàn)不同的情緒和風格。速度的含義有兩個其一是指作曲家對作品所要求的速度;其二,是指演奏者處理這一速度的方式。我們在考慮一首樂曲的速度的時候,首先要把握樂曲總的情緒。用什么速度來演奏一首樂曲,既要尊重作曲家的要求,還要根據(jù)樂曲的性質和情緒來確定一個合適的演奏速度。哈恰圖良在《托卡塔》中根據(jù)不同音樂表現(xiàn)的需要,為了滿足音樂的情緒起伏的需要增加音樂發(fā)展的推動力對速度做了標記。音樂中音響的輕重強弱稱為力度,于力度的藝術處理是音樂表現(xiàn)的另一重要手段。力度的變化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處理得當會使音樂作品栩栩如生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因此演奏者要真正揣摩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表現(xiàn)豐富的音樂形象。在哈恰圖良的《托卡塔》中經常有重復的對比樂句出現(xiàn),即使是重復的樂句,也要通過力度的變化來展現(xiàn)其不同之處,在此需要做不同的力度處理,需要有強有弱來突出樂句之間的強烈對比,以表達出不同的樂思風格。哈恰圖良在《托卡塔》這部作品的速度和力度上采用了頻繁的變化處理。這些都是為了更好的塑造音樂形象體現(xiàn)音樂的表現(xiàn)力,讓情感在音樂中更加自然的起伏。
(二)踏板的運用
作為音色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踏板的使用也更加復雜、精細。踏板的使用是為了音樂的風格、感情以及音樂所需的音響效果服務是為了更好的表現(xiàn)音樂作品。踏板的運用是處理作品時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演奏中極其個性的部分。踏板使用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好壞,以及色彩和風格的體現(xiàn)。
踏板分左踏板、中踏板、右踏板,分別也成為弱音踏板、持續(xù)音踏板、延音踏板。在哈恰圖良《托卡塔》中,右踏板的使用是最多的。我們一般將右踏板的踩法分為直踏板法和切分踏板法,這兩種踩法的正確使用才能確保音樂作品完美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周薇.西方琴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朱秋.西方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李應華.西方音史略[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
[4]王鐘瑩.淺音之父巴赫[J].文藝評論,2010(17):75-80.
作者簡介:
扈雅潔(1995-),女,蒙古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