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珊
[摘要]英語教學是現代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隨著技術發(fā)展、時代變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持續(xù)更新,要求優(yōu)化英語教學質量?;诖?,本文以大學英語教學的特點和要求作為切入點,給予簡述,再以此為基礎,重點論述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不足,給出以語言運用能力為導向的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模式,包括構建問題教學模式、強調線上線下教學結合等內容,為后續(xù)具體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語言運用能力;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7-017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75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前言
語言運用能力是指在口頭語言(說話、演講、作報告)及書面語言(回答申論問題、寫文章)的過程中運用字、詞、句、段的能力,二者均以語言為基礎媒介。就英語而言,由于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實踐能力要求更高,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手段漸漸難以滿足實際要求,針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特點,擬通過信息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革新,并以語言運用能力作為基本導向,展開具體分析與探究。
一、大學英語教學的特點和要求
(一)大學英語教學的特點
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特點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詞匯量更大,二是教學牽涉到的專業(yè)性更強。結合英語教學的一般特點,可以發(fā)現語法內容在大學教育之前已經較為多見,是一個持續(xù)、緩慢積累的過程,進入大學階段后也不會出現“質”的變化,但詞匯量的增加卻顯著區(qū)別于高中、中專。此前學者的研究表明,高中階段學生每日接觸到的英語新詞匯約在5-8個之間,而大學階段學生每日接觸到的新詞匯,數目往往在15-40個之間(含四級考試要求),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精力進行學習。專業(yè)性方面,大學英語開始出現商務英語、交際英語等多種模式,不同模式下的學習重點也存在顯著差異。學生掌握了語法和詞匯后,還牽涉到詞匯的組織、語言的加工,對學生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更多挑戰(zhàn)。
(二)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
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牽涉到兩大方面,一是幫助學生持續(xù)進行知識積累,二是幫助學生提升知識運用能力,尤其是語言運用能力。知識積累方面,考慮到英語知識的多變性、復雜性,必須將其作為一項長期工作,以量變的積累尋求質變的提升,整個過程是緩慢而持續(xù)的。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在大學階段則需要快速予以提升。很多學生能夠掌握詞匯、語法,但在應用時卻缺乏經驗和技巧,如商務英語中多變的語言搭配形式,學生無法靈活運用語言,可能難以理解。此外,大學階段學生開始進入社會進行見習,企業(yè)在用人時,也更重視學生是否能夠適應崗位要求,而不是在卷面上獲取了多少分數??傮w而言,大學英語教學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要求最高,也是后續(xù)工作中尋求提升的重點。
二、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不足
(一)資源有限
資源的有限性,極大限制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成果,所謂資源有限,主要是指可拓展資源的不足。目前大學教材以及教師的英語水平,可以滿足基本教學的需求,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的知識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挖掘和傳遞,教材的運用也往往呈現重點集中、零散知識被忽視的問題。
教學內容落后,教學手段單一。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經常照本宣科,教學時內容沒有同社會發(fā)展實際相結合,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很多教材來自外國文學作品,這些優(yōu)秀作品雖然陶冶情操,但是內容枯燥,教學方式缺乏創(chuàng)新。如教學內容為“旅游英語”,在該類別的教育中,一般以教材中的課文為核心,之后以習題進行學習成果檢驗,在120分鐘的大課中,教師的時間安排也往往以上述兩項內容為基礎。假設課文重點為某景區(qū)的介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能無法對景區(qū)的歷史、現狀等進行逐一簡述,學生也只能抓住課堂內容,資源總量小且無法完全應用。
(二)學生學習過程被動
當前大學教學中,教師依然作為主體,學生多以被動接受的方式獲取知識,這與現代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理念相違背。在此前研究人員的調查中,現代大學80%的英語課堂依然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如國內某知名英語學院,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研究人員發(fā)現在60分鐘的英語課堂內,教師往往進行35-45分鐘的知識講解,5-10分鐘進行習題練習,剩余少量時間進行提問或者由學生自學,這一時間安排計劃中,學生完全稱為學習的客體,教學活動是以教師為核心開展的。部分學生表示,課堂內雖然允許進行自由討論,但時間較少,難以獲取有效成果,也有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占據大量時間進行知識傳遞和灌輸,導致學生喪失了主動學習的意愿,從長期成長的角度來看似乎弊大于利。
(三)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未得到重視
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英語作為第二語言,主要強調實用性,而非日常交際,這要求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視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目前來看相關情況并不理想。在針對我國北方部分地區(qū)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fā)現,超過85%的高校.90%的英語專業(yè),在進行學生英語能力考評時,依然采用傳統的卷面考核法,對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并不重視。在開展口試環(huán)節(jié)的少數高校中,口試的內容也較為平常,無法有效起到評估學生學習效果、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作用。如研究人員在北京某高校中發(fā)現,教師考評過程中應用了相同的題目,后接受考評的學生可以借鑒此前學生的答案,這樣的考核,價值是難以保證的。
三、以語言運用能力為導向的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模式
(一)構建問題教學模式
以語言運用能力為導向,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可強調構建問題教學模式,以現代信息化設備營造問題環(huán)境進行教學。如進行“教育英語”相關教學,教師可以選取英文原聲電影,通過多媒體技術制作為課件,在劇情發(fā)展的某一些關鍵節(jié)點提出問題。選取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以馬桑被擊中眼睛一段作為節(jié)點,提出問題“學監(jiān)會怎樣處理鬧事的學生?”給予學生5-10分鐘時間進行討論,學生討論完成后,要求學生站在學監(jiān)克雷芒馬修的角度,以英語表述討論結果,一方面培育了學生的“教育英語”知識掌握效果,另一方面也使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升。在問題教學模式的構建中,要求重視問題的價值性和可討論性,避免應用無意義的問題牽扯學生精力,應始終以教育作為基本原則。
建議教師對英語課堂設計再思考,科學設計出符合大學生思維方式的英語教學模式。具體建議如下:(1)建議英語教師為學生設計主題引導下的教學內容。以主題意義探究作為教學目的,在課堂中整合語言知識技能,采用科學有效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知識體系,豐富學生認知基礎。(2)建議教師設計情景化教學內容。突出教學活動的問題化與活動化,提高學生知識儲備能力,學生們在學習的同時了解新的知識,不斷對知識進行加工,面對新問題時學會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除此之外,建議教師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理解能力,讓學生們學會用英語表達文章意義,從而塑造正確的英語文化價值觀念,能夠將文化意識與學習能力充分結合,實現英語思維品質的協調發(fā)展。
(二)強調線上線下教學結合
信息化教學的顯著優(yōu)勢,是可以實現多元化教學,即將線上教學融入到常規(guī)教育工作中,避免傳統教學模式局限于教室、局限于課堂時間的弊端。如教學內容為“旅游英語”,教師可以在完成課堂教學后,選取部分帶有關聯性的知識內容,制作為數據包,發(fā)送給學生。數據包中包括基本資料、題目模塊等,要求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針對數據包中的各項內容寫就一篇文章或者用語言進行重點資料提煉加工,錄制一段語音,發(fā)送給教師接受遠程指導,或者在下一課時中由教師進行點評,指出其中的不足、肯定積極部分。從而利用詳細化環(huán)境實現教師的多元化延伸,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考慮到教師精力有限,線上教學的開展可以分組進行,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學生完成學習,寫就文章、錄制視頻后,在組內進行評估和審閱,由其他組內成員進行錯誤指正。每組設小組長一名,總結組內多發(fā)的學習問題,上報至教師處進行集中處理,針對性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重視課堂互動
課堂互動對于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具有十分突出的價值,大學課堂時間較長,且學生學習壓力不大,教師可以重新進行課堂內容的安排,將時間拆分為若干部分,進行不同內容的教學,結合一般性教學要求,給出分配建議如下:
師生互動應作為后續(xù)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重點環(huán)節(jié),如在上一小節(jié)中論及了線上教學,教師可以將下一課時內容通過線上傳遞的方式告知給學生,進入課堂階段后,以學生課后的學習成果為基礎,針對核心問題安排討論,以討論結果作為核心,進行互動。如學生針對“商務英語”中俗語的使用存在分歧,進行了討論,教師可以在互動環(huán)節(jié)與不同學生進行英語對話,并要求其他學生分析對話中的問題,給予指正,借以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
采用以閱讀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可以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特別是大學英語四級與英語六級考試,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考察。建議教師為學生們選取合適的英語閱讀文章,讓學生們閱讀文章以后與他人展開交流,相互討論心得體驗,在互幫互助的同時感悟文章的主題內容與段落大意。最終,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實現以語言應用為導向的英語課堂教學。
(四)充分運用信息化資源,實施討論式教學方式
為保證信息化教學充分發(fā)揮作用,首先要保證信息化資源得到有效運用。如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用了多媒體設備,講解到某地外貿情況繁榮,為直觀使學生感受該地的商貿態(tài)勢,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圖片、視頻直接調取資料展示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就互聯網圖片、視頻進行現場英文描述,發(fā)揮信息化教學優(yōu)勢的同時,進一步培育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由于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手段普遍單一,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英語教學正朝著信息化教學模式方向延伸。在教學實踐中,建議教師放棄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使用英語在課堂中進行討論,從而提高學生的英式思維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為學生們畢業(yè)以后的繼續(xù)學習與工作提供溝通保障。
最后,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為導向,還應革新現有的考評方式,將英語口語、卷面等兩項內容共同作業(yè)考評對象。建議卷面分數占比為40%,日常學分占比30%,口語占比30%,在期末考試階段,每名學生均通過網絡獲取口語試卷,允許學生收集資料為口語測試做準備。考評開始后,教師可針對學生回答中的錯誤、遺漏、發(fā)音等各方面做出綜合評定,將評估結果納入考評的總分中,提升學生對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視程度和水平。
2019年1月15日,教育部考試中心與英國文化教育協會聯合發(fā)布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與雅思、普思考試對接研究結果,這標志著中國英語語言能力標準與國際考試接軌。通過這種方式,英語語言測試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對接更加科學,可以有效推動我國語言測試的改革。對接結果具體如下:除了兩類考試聽力、口語、閱讀以及寫作考試單項與量表對接,雅思考試的總成績也將與量表對接,最終形成了普思、雅思考試各技能與總成績對應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臨界分數。由此可見,強調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與語言應用,旨在促進學生各個學習階段的銜接與英語教育“一條龍”,幫助學生在國內外英語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
總結
綜上,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自身特殊性,需重視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并充分應用現代化技術予以教學效果的提升。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資源有限、學生學習過程被動、語言運用能力未得到重視等實際問題,以語言運用能力為導向,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可構建問題教學模式、強調線上線下教學結合,同時重視課堂互動,對考評方式進行革新,以實現信息化資源的有效運用,提升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江健.“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大學公共英語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思路[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5):70-71.
[2]李強.基于教育生態(tài)學分析大學英語信息化課堂的構建思路[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21(1):136-137.
[3]袁曉偉.網絡時代背景下的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現狀與改革建議[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7):408-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