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
300年前美國仿佛一葉扁舟,漂浮在已知世界之外。從1987年起就擔任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艾倫·格林斯潘,在《繁榮與衰退》一書中展示了原本處于荒野中的13個殖民地是如何好將自己整合成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最強經濟體的。在此過程中,美國經濟展現(xiàn)了驚人的自愈功能。
回顧歷史,美國人總是不停地遷徙。19世紀下半葉,近三分之二的30歲以上的美國人曾跨越國界。相比之下,歐洲的“堡壘”社會截然相反。比如只有四分之一的英國人走出了他們狹小的島國,他們選擇建造“堡壘”來保護已有的財富。在很大程度上,美國的繁榮在于它認可毀滅是創(chuàng)造的必經之路。美國擁有全球最自由的破產法,在自由競爭中倒閉與新生。全球最大的國內市場允許人們搬遷到合適的地方,獲得最豐厚的工作回報。美國也能夠接受在發(fā)展的進程中,廢棄掉一些城鎮(zhèn),關閉一些沒用的工廠。
但現(xiàn)在美國和其他緩慢增長的成熟經濟體,如歐美國為何失去活力洲和日本,對待創(chuàng)造性破壞的方式正日趨相同,正在喪失其標榜的拓荒精神,停滯不前。具體體現(xiàn)在流動性的下降,一方面,過去三十年中地域流動性一直在減弱,普通美國人遷移到經濟熱點地區(qū)已經變得越來越難。另一方面,向上晉升變得越來越難,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也在降低。一部分受保護的工人能長期保住工作,而越來越多的人徘徊在正規(guī)勞動力市場之外。
一直以來,美國自詡為創(chuàng)業(yè)的沃土。但現(xiàn)在美國人發(fā)現(xiàn),相比上一代人,他們創(chuàng)辦新公司更加艱難,而且即使創(chuàng)辦了新公司也很難將其發(fā)展壯大。新公司在所有企業(yè)中的占比從1978年的14.6%下降至2011年的8.3%,而倒閉企業(yè)的比例一直維持在8%~10%之間。
大公司在研發(fā)、競爭等各方面具備自己的規(guī)模優(yōu)勢,躋身前5%的精英公司能在更長的時間內保持領先地位,并提高其生產力,但其余95%的公司則停滯不前。格林斯潘對此深感憂慮,從長期看固化正在減緩創(chuàng)新在整個經濟中的傳播速度。
這一點尤其體現(xiàn)在科技巨頭上。它們利用網絡效應來主導市場,還利用便利性來排擠潛在的競爭對手,例如蘋果手機很容易和蘋果平板電腦搭配使用。在購買專利和起訴競爭對手侵犯專利時,他們表現(xiàn)得非常積極。
格林斯潘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權益支出抑制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即所有美國人都有權享受這套社會福利,而福利支出讓美國負重前行。
[美]J.希利斯·米勒 著
陳旭 譯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9年7月
西方解構主義批評代表人物J. 希利斯·米勒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挑戰(zhàn)了阿多諾有關大屠殺后的審美生產的著名言論“奧斯維辛之后,寫詩是野蠻的”,主張文學見證極端的集體與個人經歷的可能性。
辛德勇 著
中華書局
2019年7月
秦始皇巡游南方時病死沙丘,秘不發(fā)喪。胡亥得趙高、李斯之助,矯詔即位,卻登基不過三年便身死國亡。這段載于《史記》、流傳千年的史實,近來竟因西漢竹書《趙正書》的出土而備受質疑。辛德勇教授在提出并解決了一系列常人習焉不察的“小問題”之后,秦王朝波瀾壯闊又眾說紛紜的興亡大歷史隨之露出了真容。
[英]尤金·羅根 著
廉超群 、 李海鵬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年7月
阿拉伯世界的歷史是一個關于殖民、戰(zhàn)爭和抵抗的血腥的故事,也是一個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多樣、動人的故事。牛津大學歷史學家尤金·羅根廣泛利用五個世紀的阿拉伯資料,將阿拉伯人的經歷放在其關鍵的歷史背景之中,從阿拉伯人自己的視角加以客觀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