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晨鈺
北野武《骷髏寫樂》,以東洲齋寫樂的作品為藍本,畫面充斥著黑色幽默與奇異的人生邏輯
歌川廣重 《東海道五十三次》
深藍海水頂著白色浪花躥向空中,幾葉扁舟在浪里沉浮,遠處的富士山露出尖尖角。
這是日本畫家葛飾北齋的浮世繪版畫作品《神奈川沖浪里》。一重巨浪,掀起了中國人對浮世繪的初印象,就連魯迅都曾說:“恐怕還是北齋適合中國一般人的眼光?!?/p>
盡管人們認為浮世繪是活在江戶時代的古老繪畫,但它仍未褪色。在西方,梵高、莫奈等畫家深受其影響,而在中國,任意走進一家日式料理店,總能看到浮世繪壁畫。
這一次,浮世繪走進了798藝術(shù)工廠——“生生·浮世之光 | 浮世繪大展”。在這個迄今為止國內(nèi)舉辦的最大規(guī)模的浮世繪主題展中,不僅有江戶時代浮世繪名家葛飾北齋、歌川廣重、喜多川歌麿等人的作品,還有現(xiàn)代藝術(shù)家作品,比如導演北野武。
出生于浮世繪世家的高橋由貴子也為展覽提供了私人藏品。浮世繪在她的生活中,“就像胡蘿卜、大白菜一樣”。事實上,日本傳統(tǒng)工藝界向來認為“必須是描繪平民百姓生活的木刻版畫才是浮世繪”,也就是要有煙火 氣。
公元1600年,日本爆發(fā)關(guān)原合戰(zhàn)后,逐漸形成了幕府體制,脫離多年內(nèi)亂動蕩的局面。百姓在安穩(wěn)生活中開始有了更高的生活品質(zhì)追求,市民文化愈發(fā)蓬勃。“此前,文化一直是貴族和武士專屬的東西,現(xiàn)在老百姓也有機會享受這種文化生活了?!备邩蛴少F子 說。
為京都、奈良等城市圈百姓帶去新知的就是浮世繪版畫。浮世繪類似現(xiàn)在的報紙、雜志甚至互聯(lián)網(wǎng),記錄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
展覽中有幾幅歌川廣重的《東海道五十三次》。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董炳月解釋,這里的“次”不是指次數(shù),而是“旅次”,也就是中文里所說的“驛站”。這一系列作品描繪的就是從江戶(今東京)到京都所經(jīng)過的53個驛站的景色。歌川廣重仔細描繪了旅行途中遇見的趕路的能劇藝人、旅社里忙碌的婦人、在東京橋頭做生意的小販……
董炳月認為,日語中的“浮世”比漢語更復雜豐富,“它有兩層含義,第一個是指充滿憂愁的人世,第二個是因果不定的人世”。他覺得歌川廣重作品中的“旅情”正契合對浮世的解讀。
19世紀中期開始,歐洲從日本進口茶葉,浮世繪圖案最早就被印在茶葉包裝紙上,由此影響一眾印象派畫家。梵高的《星夜》就被認為參考了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里》,波浪形的夜空像極了翻滾的海浪,而梵高本人更是臨摹過很多浮世繪作品。
這次展出的除了江戶時代的名家作品,還有一些看起來相當新新人類的作品,比如用浮世繪版畫制作的初音未來畫像。初音未來其實是一個以語音合成程序為基礎(chǔ)開發(fā)的音源庫,后來衍生為一位虛擬少女形象,代言各種產(chǎn)品,甚至還運用全息投影技術(shù)開過演唱會。
高橋由貴子經(jīng)常與藝術(shù)家草間彌生、奈良美智探討版畫的可能性,目前也正在與日本著名建筑師隈研吾合作。她說:“把古代和現(xiàn)代的元素重新排列組合,這是更有趣的嘗試。我們的工作就是反映這個時代的興趣。浮世繪里畫的一定是當時最流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