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佟軍
[摘 要]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史學文化引領著鄰國史學的發(fā)展,日本江戶時代史學發(fā)展深受我國影響,各種史志書籍、資料達到空前的規(guī)模,史學文化得到全面發(fā)展。本文從日本江戶時代史學歷史發(fā)展沿革,利用對比、舉例等多種手法,從編纂體例、史學思想等角度闡述了日本史學深受中國史學的影響,明晰中國史學文化的博大精深。
[關鍵詞]史學;文化;江戶
一、江戶時代史學沿革
江戶時代是古代日本史學最發(fā)達的時期。德川幕府為提高自身的權威,進行大規(guī)模歷史編纂事業(yè),歷經(jīng)二百年而不衰。重要成果有日本通史《本朝通鑒》、足利將軍史《后鑒》、德川氏創(chuàng)業(yè)史《朝野舊聞裒藁》、德川將軍史《德川實紀》、大名史《寬永諸家系圖傳》和《寬政重修諸家譜》等。這時儒家的大義名分、勸善懲惡史觀已取代神秘主義的宗教史觀,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侗境ㄨb》和《大日本史》,就是以儒家史觀為指導的兩部代表性通史。前者以《資治通鑒》為范例,采取編年體,主張“據(jù)事直書則勸懲自見”;后者以《史記》為楷模,采取紀傳體,設論、贊,宣揚名分論和尊王思想。江戶時代中期幕藩體制開始動搖,儒家史觀脫離現(xiàn)實,出現(xiàn)發(fā)展、改造儒學,或以國學代替儒學的潮流。新井白石從武家立場出發(fā),發(fā)展儒學的理性一面,重視合理性和實證性,反對宗教神秘主義。其代表作《讀史余論》根據(jù)時代大勢和變化意義,提出“天下大勢九變”和“武家時代五變”的比較客觀的歷史分期論。與此同時,出現(xiàn)了儒學古學派,如山鹿素行著《中朝事實》,無批判地肯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鼓吹日本皇統(tǒng)連綿,優(yōu)于中國;荻生徂徠主張解古辭以把握其時代精神,解古法以了解其社會,但未形成系統(tǒng)的歷史著述。幕府末期,賴山陽著《日本外史》提出政權隨時勢而變、君臣名分不變、卑賤者取代尊貴者的史論,為尊王思想提供了歷史依據(jù);伊達千廣著《大勢三轉(zhuǎn)考》,按社會形態(tài)三分日本歷史,即血緣關系的骨代,制度完備的職代和大小名分割的名代,因而別具一格。
二、深受中國史學書籍、編纂體例影響
《本朝通鑒》是官方編修史著中最具有影響力的編年體通史。它自正保元年(1644年)林羅山起草《本朝編年錄》以來,歷時二十六年。受中國史學影響的林家,立志比照、效仿《春秋》、《資治通鑒》等史著,編修本國通史;德川幕府也意識到“以史為鑒”的重要性。因此,《本朝通鑒》既體現(xiàn)了林家比照中國史學編修通史的意愿,又是體現(xiàn)了幕府“以古鑒今、治國安邦”的意志。從林羅山對于《資治通鑒》的批注中可看出,他以《資治通鑒》的借鑒史觀為撰史宗旨,究明治亂興衰的決心。《本朝通鑒》在史學思想上,體現(xiàn)了儒家強烈的“鑒古治今”史觀和“懲惡揚善”的筆法,并且秉承了“據(jù)事直書、其義自見”的撰史原則。《本朝通鑒》效仿了《左傳》、《通鑒綱目》的道德評判色彩,又尊崇了《史記》、《漢書》等史籍的事實主義原則,它是官學林家充分理解中國史學基礎之上,運用中國史學的儒教史觀與治史原則,對本國歷史而進行的整合匯編。
修史凡例通常是一部史書風格、筆法、立場、史觀的集中體現(xiàn)?!侗境ㄨb》的凡例體現(xiàn)出這部史書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如實直書的態(tài)度與精神。這種直書的方法與理念,來自于中國史書,善惡必書的實錄才是良史。深受中國史學思想影響的官學林家,在書史敘事時將其列入首要位置,這種以事實為核心的直書態(tài)度,保證了史書的質(zhì)量與真實可信度。其次,撰史者雖然不置褒貶,但卻寄托了道德批判的期望,具有儒家道德評判史觀的特征。《本朝通鑒》的凡例充分參照了中國史書,尤其是宋代的《資治通鑒》、《通鑒綱目》,但又從本國的國情與歷史事實考慮,靈活變通地制定了符合本國實情的修史原則。《本朝通鑒》這部官修正史既通過效仿中國傳統(tǒng)史籍,在筆法、史觀、敘述風格上登上了更高的層次,又在具體的問題上,結(jié)合實情,使得本國史書沒有完全照搬硬套中國史籍,體現(xiàn)了修史的本土化與民族化。
官修性格、史料豐富、運用嚴謹?!侗境ㄨb》敘事精煉,古代敘事大致以皇室為中心,偏重于政治軍事,關于學藝方面的記載也不在少數(shù)。體現(xiàn)了官修性格,和中國修史修志一脈相承。首篇之前對所有的引用書目,按照正史、神書、朝儀、家祿等進行了分門別類,體現(xiàn)了其他史書中未見的特色。《本朝通鑒》在敘事紀實時,引用史料不單單局限于本國的正史與編年記錄,還從文學、宗教、律令、日記以及海外記載當中,搜錄關于歷朝歷代的記錄,多角度、多方位地描寫了本國歷史。《本朝通鑒》還大量參照對比了中國和朝鮮史料,并且對其進行了辨析,使本國歷史有了更多的參考依據(jù)。例如對《后漢書》關于日本國主卑彌呼的記載,《本朝通鑒》相互對照參看了和漢史籍,考證源流,辨析真?zhèn)?,說明修史的主體意識已經(jīng)增強。全篇內(nèi)容注明征引內(nèi)容的出處,體現(xiàn)了官修史書撰寫人物、事件時據(jù)史而書、嚴謹縝密的特點。
三、深受中國史學思想影響
朱舜水的史學思想,對于日本江戶前期史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朱舜水對日本史學所作出的最重大和最具體的貢獻非《大日本史》莫屬。朱舜水對《大日本史》的貢獻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其史學思想深深地融合進《大日本史》的編撰理念之中;值得一提的是,舜水的史學思想主要是在日本闡述的,這種影響主要集中于日本,幾乎沒有流布于中國。朱舜水詮釋中國的忠君愛國思想,還為日本的忠君思想制定典范。朱舜水以南朝為正朔,并對楠木正成的功績給予高度評價。水戶藩主德川光國親自將該文書寫于楠木正成的墓碑上,世間遂將朱舜水之文、光國之義和楠公之忠稱為“三絕”,受到后世頂禮膜拜。朱舜水以尊史求真著稱,其史德思想的核心為求真。應該重視歷史的本來面目,堅決反對曲筆和諱筆,認為即使是孔圣人也不能篡改歷史。朱舜水強調(diào)對書籍不能過于迷信,應根據(jù)自己的判斷和所掌握的知識去確定對錯,明確提出以古為鏡的史用思想。二是他為《大日本史》的編撰建設了一支功底扎實的史學隊伍,他的思想亦通過門生弟子在這部巨著中得以展現(xiàn)。朱舜水對日本江戶時期史學的影響,朱氏的弟友多集中于當時日本的兩個學派—朱子學派和水戶學派,朱子學派可謂當時日本主流學派(官學),其朱子學大師木下貞干與朱舜水交流甚多。朱舜水正是在木下邀請之下,完成《楠公正成像贊三首》的,雙方在大義名分思想上的挈合由此可知。木下弟子成才者眾多,其中新井白石為日本著名歷史學家,著有《古史通》、《古史通或問》、《讀史余論》和《史疑》等。因木下與朱舜水關系甚篤,新井白石亦接受了朱舜水的影響。有學者將新井白石視為朱舜水的庶傳弟子。
參考文獻:
[1]趙冬梅.2013.從池大雅作品看江戶時代日本文人畫的特征[J].安徽文學,2013年第10期
[2]張經(jīng)緯.2008.試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日本史學[J].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第3期
[3]趙冬梅.2013.日本氣象廳(JMA)百年沿革[J].黑龍江史志,2013年第24期
[4]李曉航.2012.朱舜水史學思想及其對日本史學發(fā)展的影響[J].北方論叢,2012年第2期
[5]趙冬梅.2014.論室町喜劇狂言的藝術風格[J].安徽文學,2014年第5期
[6]瞿亮.2011.江戶時代日本史學中的早期民族主義[J].外國問題研究,2011年第3期
[7]趙冬梅.2014.論柳田國男與周作人的鬼怪思想[J].文學教育,2014年第4期
[8]瞿亮.2012.日本近世的修史與史學[D].南開大學,2012年
[9]趙冬梅.2013.合作學習對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日語聽力課為例[J].現(xiàn)代語文,2013年第12期
[10]楊鵬.2013.國內(nèi)外關于日本史學對中國近代三大史學思潮影響研究綜述[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11]趙冬梅.2014.論日本動漫“隔空戀愛”效應存在的原因[J].電影評介,2014年第17期
[12]沈仁安.1983.日本史學新流派析[J].歷史研究,1983年第1期
[13]趙冬梅.2014.從“大小”看日本人的審美意識[J].文學教育,2014年第10期
[14]趙冬梅.2013.《甄嬛傳》和《大奧》中的女性人物對比分析[J].電影文學,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