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潔雯
摘要:幼兒接受音樂欣賞教育多數(shù)是在集體的教學條件下進行的,特別是隨著音樂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在很多幼兒園里都開始逐漸的普及音樂欣賞活動。通過在幼兒園里長時間的實踐和觀察,深切地感受到是: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關(guān)注幼兒的情感表現(xiàn)是非常重要的。幼兒的情感表現(xiàn)得到重視,可以使幼兒喜愛音樂課,可以使音樂欣賞教學得以順利進行,進而能夠達到教學的效果。本文將音樂欣賞活動中幼兒的情感表現(xiàn)這一課題展開論述。
關(guān)鍵詞:幼兒;音樂欣賞活動;情感問題;運用
一直以來,音樂欣賞教學活動都被眾多幼兒園教師認為的難題教學,經(jīng)常聽到嘀咕:“音樂欣賞不知從何下手”。殊不知,一個音樂的完整欣賞教學與教師、幼兒的情感問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本著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理解和對音樂欣賞教育的探討,下面我淺談一些我個人的看法:
一、運用故事-戲劇的方式使幼兒表達情感
編故事這一行為,在5-6歲幼兒音樂欣賞所有反應(yīng)中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幼兒的故事可長可短,長的故事可能講到一到兩分鐘,短的故事則是一句話就結(jié)束了。有時一位幼兒在聽一首音樂作品時會編出好幾個不同的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用編故事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伴隨著熱鬧喜慶的《快樂的節(jié)日》,幼兒編出了一個婚禮上發(fā)生的故事;隨著激昂雄壯的《土耳其進行曲》,幼兒編出了110巡警成功捉捕壞人、舉行慶祝晚會的故事。幼兒為什么如此鐘愛一邊欣賞音樂一邊編故事呢?因為音樂是在時間中流動的、變化的藝術(shù),它不像美術(shù)作品那樣,可以給人帶來穩(wěn)定可靠的視覺意象。聽覺意象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它總是處在變化過程中,一會清晰一會模糊。正是在這樣一種流動著的、變幻著的狀態(tài)中,幼兒的想象也隨之不斷地變幻著、推進著,這樣就形成了他們的故事。當幼兒講故事的時候,他們往往還會自編自導地把故事表演出來,這就形成了戲劇表演。
二、運用身體動作使幼兒進行情感表達
幼兒的身體動作,有時候就是由音樂的聲響刺激引起的生理反應(yīng),這時教師就可以實時的進行引導,比如在幼兒欣賞《土耳其進行曲》時,在聽到激昂雄壯的旋律時,部分幼兒出現(xiàn)了身體的顫抖,其中一位幼兒還向教師解釋說“我的心蹦蹦跳”。
有些動作則是幼兒在表現(xiàn)他們從音樂中聯(lián)想到的形象和情節(jié)。比如聽到《土耳其進行曲》時,幼兒模仿解放軍走路的樣子;聽到《搖籃曲》時,幼兒模仿媽媽哄孩子睡覺的樣子;聽到《雪花飛舞》時,幼兒聯(lián)想到一個女孩在跳舞。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通常會隨著音樂做一些舞蹈動作,他們或許在模仿那個想象中的人物,或許想象中的那個人物就是他們自己。
有的幼兒在身體動作的表現(xiàn)上似乎很有天賦,他們非常熱衷于用身體動作來體驗音樂,在音樂的伴隨下通常手舞足蹈,而且他們在欣賞不同的音樂作品時,都會有豐富的身體動作。嘟嘟(男孩)就是一個在身體動作方面非常突出的幼兒,我們看看嘟嘟小朋友在欣賞《野蜂飛舞》時的動作表現(xiàn):他跪在凳子上學老鼠爬;模仿跑步的動作,包括快速高抬膝,兩腿抖動;模仿眺望的動作;模仿滑雪的動作;模仿樂隊指揮的動作。
成人欣賞音樂的時候,通常是屏息靜聽,而有些幼兒卻會表現(xiàn)出另外一種欣賞方式。他們經(jīng)常搖頭晃腦,時不時還要動一動;有些幼兒干脆從頭到尾都手舞足蹈。他們的動作模仿或者舞蹈,是那么的投入和自然。幼兒在用身體動作與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以及音樂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最直接、最真誠的交流,這原本就是他們在欣賞音樂過程中進行情感表達最自然的、最簡單的方式。
三、運用詩歌的方式幫助幼兒表達情感
從研究者收集到的資料來看,5-6歲的幼兒還經(jīng)常會以詩歌的方式來解讀音樂,進行情感表達。當他們沉浸在音樂中的時候,大部分幼兒都用源源不斷的詩性的語言來描述他們的想象。
我們知道,藝術(shù)是相通的。音樂是聲音的藝術(shù),時間的藝術(shù),它沒有直觀的造型和明確的語義,這是它與生俱來的局限。但音樂也有其優(yōu)勢,音樂通過聲調(diào)的變化,節(jié)奏的展衍,旋律的運行來表達情感,它不受空間造型和語言概念的局限,有著巨大的概括性、表現(xiàn)性滲透力和親和力。它能夠同所有的藝術(shù)形式建立起親密關(guān)系,相互溝通和整合。研究者發(fā)現(xiàn),由于在聽覺審美過程中引起了視覺想象,可以引導幼兒以詩歌的方式加以表現(xiàn)。我們先來聽聽幼兒的詩歌:
A小朋友:《雪花飛舞》
天上一片片雪花落下來,輕輕落在我身上。
天上的星星一眨眼一眨眼的,很漂亮很溫柔。
我沒去過這么美的地方。
月亮和星星都出來了,彎彎的月亮掛在空中。
B小朋友:《春之歌》
藍藍的大海,
優(yōu)美的音樂,
美麗的浪花,
白云飄啊飄,
小魚游啊游,
有人在沙灘上拉小提琴。
幼兒在音樂的伴隨下一句一句地描繪自己腦海里的畫面。他們的語言經(jīng)教師稍作整理,就成了非常好的詩作。與一般的直白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是,這些語言是一種描繪性的語言,文學性的語言。讓研究者驚嘆的是,這些詩的意境竟然與音樂作品本身要表達的內(nèi)容是那么貼近。
通過他們?nèi)缭娙绠嫷拿枋?,可以想象到他們處在音樂中如癡如醉、消魂落魄的感覺,這或許就是音樂審美過程中的“高峰體驗”。在審美過程中的高峰體驗,雖然只是短暫的,但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tài)。幼兒可以在“高峰體驗”中獲得強烈的審美愉悅并讓自己的情感得到釋放。
在對幼兒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只會采用進行固定的知識傳授與音樂鑒賞的模式,往往只會使幼兒對音樂欣賞活動越來越反感。
參考文獻:
[1]周白玉.淺談幼兒音樂欣賞中的情感體驗培養(yǎng)[J].中華文化論壇,2008 (S1).
[2]張健.如何運用音樂活動進行幼兒音樂教學[J].文教資料,2009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