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嘉 劉懷樂
摘要: 對乙醇氧化反應實驗進行了深入研究,設計用CuO粉末作氧化劑氧化乙醇生成乙醛的實驗,說明教材上紅熱螺旋銅絲氧化乙醇的氧化劑是CuO本身,而教材、教參、教輔等長時期把該反應視為銅起催化劑作用的催化氧化反應。設計了“乙醇的銅催化脫氫”以及“有空氣參與的銅催化脫氫”兩個實驗,進一步實證乙醇的銅催化氧化反應機理是復雜的,既有無氧條件下銅的催化脫氫,又有空氣存在下的銅的催化脫氫,還有CuO作氧化劑的氧化反應,不能一概而論。
關鍵詞: 乙醇催化氧化; 乙醛; CuO; 實驗探究
文章編號: 10056629(2019)7008003中圖分類號: G633.8文獻標識碼: B
1 曾被忽視的問題
現(xiàn)行高中化學教材有人教版、蘇教版和魯科版三種版本,里面有一個共同的實驗幾乎用了完全一樣的實驗方法,去認識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反應。
實驗如是描述,試管里放入幾毫升乙醇,把燒呈紅熱的螺旋銅絲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復多次,觀察銅絲的變化和注意酒精氣味的變化。要求學生“綜合整個反應過程,說明銅絲在反應中的作用”。
有文獻指出,紅熱螺旋狀銅絲(CuO)氧化乙醇的氧化劑是氧化銅本身[1]。反應中紅熱的Cu絲表面被空氣氧化生成黑色的CuO,是CuO把乙醇氧化成乙醛。反應過程當寫成:
Cu+O2△2CuO
CH3CH2OH+CuO△CH3CHO+Cu+H2O
至于Cu絲的作用,我們提供以下幾個實驗來說明。
(1) 在試管里放進黃豆大小的黑色CuO粉末,加入約1mL酒精把CuO潤濕,然后加熱蒸干(直至灼熱),會發(fā)現(xiàn)CuO變成紫紅色的Cu,試管底呈現(xiàn)光亮的Cu鏡,并可以聞到濃烈的乙醛氣味。
(2) 把米粒大的CuO粉末放在玻璃質(zhì)燃燒匙里,把燃燒匙燒至紅熱,迅速伸進盛有少量無水乙醇試管內(nèi)的液面上方(有乙醇蒸氣),燃燒匙內(nèi)的黑色CuO也會立即變成紅色的Cu,試管口可以聞到乙醛的氣味。
(3) 在玻璃棒的一端,抹上一些黑色CuO粉末,當把燒呈紅熱的玻璃棒迅速伸進有乙醇蒸氣的試管內(nèi),黑色CuO也立即變成紅色(Cu)。同時在試管口聞到乙醛的氣味。
將這三個實驗與教材中紅熱螺旋銅絲迅速插入乙醇中的實驗作比較,很有相似之處。我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反復加熱螺旋銅絲的過程中,可觀察到紅熱銅絲表面有黑色氧化銅生成,當與乙醇接觸后即轉(zhuǎn)化為金屬銅??梢?,紅熱銅絲起了與試管、玻璃質(zhì)燃燒匙和玻璃棒等同的承載CuO的作用[2,3]。如果有人因此把這里的Cu絲視為這個反應的催化劑,那我們提供的玻璃質(zhì)燃燒匙、玻璃棒還能是這個反應的催化劑么?事實上像Fe2O3、 Pb3O4、 PbO等也有完全等同于CuO的氧化還原效果。
因此,我們有理由說,以上兩個反應是斷續(xù)的、獨立的,不同條件下的反應不宜簡單地合起來寫,更不能把這兩個式子加合起來,在沒有任何條件的情況下還在箭頭上面寫上Cu或Cu催化劑,很是欠妥。
2 實證乙醇的Cu催化脫氫反應生成乙醛
大學有機化學都有乙醇催化脫氫成乙醛的內(nèi)容[4]。
CH3CH2OHCu, 325℃△CH3CHO+H2
根據(jù)上述反應原理,設計了圖1所示的實驗方法,去認識反應生成的乙醛和H2。
實驗前在玻璃管內(nèi)加入足量的CuO,開啟啟普發(fā)生器用H2排盡玻璃管內(nèi)的空氣(氧氣),并充分還原CuO,讓全部CuO都加熱還原成Cu(活性銅)。然后如圖1所示連接好實驗裝置,用酒精燈加熱玻璃管(使乙醇通過活性銅時充分反應),通過酸式滴定管,以約0.40mL/min的速度滴加乙醇,使氣化了的乙醇通過活性銅時充分反應。
圖1 乙醇的Cu催化脫氫生成乙醛和氫氣的實驗裝置
隨著反應的進行,集氣瓶中的水逐漸減少,最終進入到燒杯中,最后把燒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測得水的體積,就是乙醇催化脫氫生成氫氣的體積。多次實驗表明,1mL的乙醇可定量收集到約365~370mL的氫氣(實驗在冬天室溫為12℃的情況下完成),實驗記錄于表1。
實驗后可以從集氣瓶或燒杯中取出少量的液體與新制的堿性Cu(OH)2共熱檢驗生成的乙醛。
為了驗證反應生成的氣體,在上述實驗之后點燃集氣瓶中的氫氣,可以觀察到H2安靜地燃燒呈淡藍色的火焰。
3 實證乙醇的Cu催化有空氣條件下脫氫生成乙醛
玻璃管內(nèi)放如圖2所示用的活性銅(用H2還原CuO制得),然后按圖2所示連接裝置,用酒精燈加熱玻璃管中有活性銅的部位,開啟活塞,用手擠壓把洗耳球體內(nèi)的空氣排出,將洗耳球的尖嘴接在活塞的導管下口吸氣,使整個裝置形成負壓,水流順著活塞導管部位流出(可調(diào)節(jié)活塞控制水流的速度),乙醇蒸氣隨空氣進入玻璃管,在活性銅催化劑作用下發(fā)生脫氫反應生成乙醛。一段時間后,拆除裝置,將盛有水的具支試管中的液體與新制的堿性Cu(OH)2共熱,有紅色沉淀Cu2O生成,示有乙醛。
文獻和實驗表明,乙醇催化脫氫原本是一個可逆反應,反應是在溫度為325℃的條件下進行的。
如果在脫氫時有空氣存在,比如把乙醇和空氣混合在一起時,脫去的H2即和氧結(jié)合成水,反應放熱促使平衡移向右方,這才有如下的反應成立:
2CH3CH2OH+O2Cu, 600℃2CH3CHO+2H2O+熱
文獻指出,這里空氣中的O2在反應中沒有起氧化作用,而是作為氫的受體[5]。可見,三種教材版本所呈現(xiàn)的化學反應表達式:
2CH3CH2OH+O2Cu或Ag△2CH3CHO+2H2O
或2CH3CH2OH+O2催化劑△2CH3CHO+2H2O
它們是在滿足上述條件下才能成立的。
4 幾點認識
(1) 教材、教參、教輔和教學,長時期把紅熱螺旋銅絲氧化乙醇生成乙醛的反應視為銅的催化反應,或者習慣性地把它視為催化反應。這至少說明我們對這個反應的反應過程認識不足,是應該糾正的時候了。
(2) 我們雖然沒有必要向?qū)W生辨析幾種(如CuO作氧化劑、無氧參與的銅催化脫氫、有氧參與的銅催化脫氫)乙醇氧化反應的機理,但是如果我們教師不明其理,甚至張冠(乙醇Cu或Ag催化氧化制乙醛)李戴(加熱螺旋Cu絲氧化乙醇到乙醛)了,這種科學性錯誤,應當杜絕在我們教材中出現(xiàn)。
(3) 乙醇在銅做催化劑有空氣(氧氣)條件下脫氫是否存在中間產(chǎn)物(CuO),至今沒有明確的定論。在認識上,教師應當樹立一個觀點——化學反應是復雜的,乙醇的銅催化氧化反應機理也是復雜的,既有無氧條件下銅的催化脫氫,又有空氣存在下的銅的催化脫氫,還有CuO作氧化劑而非銅起催化作用的氧化還原反應,反應時可能幾者兼而有之,不能一概而論。
(4) 著名的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創(chuàng)始人達爾文曾風趣地說:“大自然是一有機會就要說謊的。確實,大自然總是把現(xiàn)象、假象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而將真相,本質(zhì)深深地隱藏起來,要揭示其規(guī)律談何容易![6]”希望我們教材的編著、讀者,多在事實的真?zhèn)紊舷乱环Ψ?,去認識分析我們所討論的問題,以期求得我們共同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潘虹, 杜文敏, 朱華英, 劉懷樂. 乙醇氧化反應實驗的再認識[J]. 化學教學, 2016, (5): 58~60.
[2]李先拴. 銅催化氧化乙醇生成醛的反應機理[J]. 化學教學, 2011, (9): 45~46.
[3]戴志群. 乙醇氧化乙醛實驗中銅不是催化劑[J]. 化學教學, 1993, (3): 30.
[4]邢其毅, 徐瑞秋等. 基礎有機化學(上冊)(第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391.
[5]邢其毅編. 有機化學基礎[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65: 63~64.
[6]謝希德主編. 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M]. 上海: 上??茖W普及出版社, 1999: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