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龍 王剛 管帥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和邏輯分析法立足互動儀式鏈理論,從情景、情感和符號三個視角對小學體育和德育教育的現(xiàn)狀與問題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教學形式枯燥、師生情感連帶建立受阻、群體符號匱乏等成為體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弊端。這些弊端的存在致使小學體育教育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德育教育同時受阻,降低了體育教育在小學階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的作用。針對現(xiàn)存的問題,本文擬從營造互動情景、回歸情感傳遞、建構群體符號等方面探尋體育學科德育的支點。即利用體育游戲,增強課堂趣味性和參與性;增強師生互動,樹立良好榜樣;同時創(chuàng)建群體符號,強化集體意識和責任感。
關鍵詞:小學體育;互動儀式鏈;德育滲透;情感認同;群體符號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19)08-0018-03
一、互動儀式鏈理論闡釋
社會學中向來注重對儀式的研究,社會學奠基人涂爾干是研究儀式的理論先驅(qū),他認為儀式是人們在群體之中形成的行為方式,用以塑造和維系整個群體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1]。互動儀式鏈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 柯林斯于2003年提出,他指出互動儀式是當前人們最基本的社會活動,互動的基礎是獲得情感能量,這是人類交流互動的核心要素??铝炙瓜到y(tǒng)探討互動儀式的作用機制,強調(diào)了儀式的重要性。根據(jù)互動儀式鏈理論的觀點,情境是互動的基礎,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的個人與個人之間不斷發(fā)生互動,逐漸形成鏈條一樣的互動網(wǎng)絡關系,即互動儀式鏈;情感能量是人與人之間發(fā)生互動的根本動力,通過相互交流和彼此的情感的渲染,進而產(chǎn)生“群體團結(jié)”,并使得該群體中的成員獲得相應的身份感,產(chǎn)生共同的認知體驗。共享的認知體驗為參與互動的成員身份帶來的自我認可與情感能量的聚集,是互動儀式結(jié)果產(chǎn)生的前提;群體符號是互動儀式鏈生成的結(jié)果之一,是情感能量的結(jié)晶,通過制造有代表性群體的符號或神圣物,增強群體的團結(jié)、敬畏意識[2]。
二、小學體育滲透德育相關研究現(xiàn)狀
小學體育是學生了解體育的初級階段,更是培養(yǎng)德育的起始。在學校中體育課已不單單是培養(yǎng)學生強身健體和學習體育技能的一門課程,更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國家的大力倡導下,體育與德育進一步深化融合,青少年體育鍛煉問題也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學校體育教學仍存在諸多問題。據(jù)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diào)查中心聯(lián)合問卷網(wǎng)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59.5%的受訪者指出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仍在,學校重智育輕體育傾向突出,87.7%的受訪者期待加強青少年體育教育力度[3]。這一方面體現(xiàn)出人們對學生體育與德育的雙重價值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體育教育的不足,阻礙了德育的滲透,影響了學生素質(zhì)的提升。
在學界,針對“小學體育與德育教育”的相關研究,成果頗多,觀點各異。截至2019年3月9日,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中國知網(wǎng))以“小學體育教育”為關鍵詞進行檢索,找到相關研究成果1207條。本文借助中國知網(wǎng)檢索工具,以2013-2019年的期刊論文為樣本,運用Excel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并利用CiteSpace 軟件的共詞分析和知識圖譜可視化功能,繪制“小學體育與德育教育”領域研究方向的“論文圖譜”,尋找最新的研究進展,探討該領域的研究路徑、研究主題(圖1)。
由高頻關鍵詞共現(xiàn)圖可知,圍繞“小學體育”主題形成了諸多研究議題,“小學生”“素質(zhì)教育”“教學方法”“德育滲透”等成為研究熱點,尤其是體育與德育的共振分析常見于研究者的筆端。彭智勇認為,體育教學是實施德育教育的載體,德育教育是體育教學的成果體現(xiàn)[4]。劉亞偉認為,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特質(zhì),因此對學生的教育要因人而異,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要一味地對學生說教,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起到滲透德育教育的反作用[5]。針對如何具體實現(xiàn)德育的融合,不少學者側(cè)重于“情感教育”“賞識教育”,探索“游戲教學”,并試圖改變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新的教學場景。鄒美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核心素養(yǎng)”“德育”等相關概念進行梳理,闡述了德育的內(nèi)涵,發(fā)揮“游戲”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具有良好的體育品德,多采用“游戲”“活動”的形式,滲透德育[6]。歐陽永俊從情感視角提出,小學體育教學要注重提高教師自身的情感素質(zhì),體育教學要以情感服人,以學生為主體,要注重師生情感和諧等[7]。謝木根則分析了情景教學法在小學體育中的應用,不斷轉(zhuǎn)變體育教學方式[8]。通過具體分析發(fā)現(xiàn),大多相關研究文章出自小學教師之手,雖然具有豐富的案例分析,但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觀點,導致研究不夠深入。
三、互動儀式鏈理論關照下小學體育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形式枯燥,缺少互動交流場域
體育教學是體育教師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進行的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過程,而如何達成教學計劃,完成教學目標就涉及教學形式問題。尤其對于年齡尚小的小學生來說,“因材施教”顯得極為重要,只有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相應的教學成果。但在具體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中存在形式化、機械化、單一化等問題,甚至一些教師將體育課上成了學生們的“自由活動”課程,上課學什么教師教什么都不重要,只要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學生便可以自由活動。教師們對于課程缺乏相應的重視,對傳統(tǒng)落后的教學方式不做出改變,也導致學生對待體育課的認真程度不夠。這些問題集中反映出教師忽略了教學情景的搭建,未能給師生、同學之間的互動提供恰當?shù)膱鲇?,不僅無法激發(fā)起孩子們對體育的興趣,而且造成德育滲透失效,影響素質(zhì)教育的開展,降低了體育在幫助孩子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中的效能。
(二)教師權威遮蔽,情感連帶建立受阻
在小學體育教育過程中,情感教育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情感教育的直觀展現(xiàn),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度和親密度,讓學生更勇于在課堂中表現(xiàn)自己,這對于教學進度的推動以及教學效率的提升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但現(xiàn)階段以體育教師為主體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過分注重體育教學中教師角色的權威,而忽略了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過程、學習情緒和學習風格,從而極大地影響了體育教學質(zhì)量??傊?,部分教師的思想還停留在“師者權威”的階段,過于強調(diào)權威的意義,遮蔽了情感的互動與表達,不利于師生間情感紐帶的搭建。
(三)群體符號匱乏,難以激發(fā)集體認同
馬斯洛在動機理論中提出,動機是一個人行為產(chǎn)生的基礎。隨著個體的發(fā)育成長會逐步出現(xiàn)從低到高的五個層次需要,在滿足了基本生理需要之后,更深層次的就是一種情感和歸屬的需要[9]。一個人只有從生活的群體中獲得了這種需要的滿足才能更加幸福,一個群體中的大多數(shù)人對它產(chǎn)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個群體才能更加團結(ji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情感的維系需要符號載體與表達場域。從這一理論出發(fā),現(xiàn)在的小學教育中對小學生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教育還有待加強,主要問題表現(xiàn)在群體符號的匱乏,較難引導孩子們快速融入集體,感受到集體生活的魅力。又因孩子們都來自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個性特點,且以獨生子女居多,凡事大多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和集體榮譽感不足,對待集體中的事情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
四、運用互動儀式開展體育與德育教育
(一)利用體育游戲,實現(xiàn)情景創(chuàng)設
小學生正是處于一個懵懂好奇,天生愛玩的階段,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只是讓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理論知識進行機械的灌輸,教學缺乏趣味性,使得學生對學習體育產(chǎn)生厭倦的心理,對于體育課堂的積極性下降,因而使得體育教學活動的質(zhì)量受到影響[10]。所以這就要求我們體育老師在實踐教學中,能夠根據(jù)學生的不同階層做出相應的教學模式,善于在教學中運用體育游戲營造活動情景,拉近師生距離,利用情景創(chuàng)設出體育場景,讓學生在體育中發(fā)揮愛玩的天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培養(yǎng)孩子的德育行為。教師應增強自身素質(zhì),在幽默風趣之余保持體育教學的嚴謹性和安全性,在課堂內(nèi)增加一些小游戲的恰當引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達到快樂課堂的效果。荷蘭學者赫伊津哈(John Huizinga,1872—1945)提出傳播游戲理論,他表示,游戲具有一定的形式與規(guī)則;游戲是人自愿的主觀參與,具有非現(xiàn)實性的愉悅和主觀體驗[11]。在游戲中設置組別競賽,運用情景創(chuàng)設讓學生體驗感受團體接力賽,鼓勵學生們拼盡全力完成比賽,培養(yǎng)他們的團體精神,在競賽中滲透德育教育,使其更能感受到當下幸福來之不易,培養(yǎng)其愛國主義精神。從而讓體育教學在實踐中真正地落實,讓學生學有所學,讓教師教有所教。
(二)增強師生互動,回歸情感傳遞
《心理學大辭典》有明確表述稱:“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態(tài)度體驗?!痹隗w育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學生。首先,教師在課前做到根據(jù)課程進度制定本節(jié)課教授的內(nèi)容和教學情景創(chuàng)設,提前擺好教學器材,通過這些細節(jié)和教師自身的示范,給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不論干什么都要提前準備,養(yǎng)成認真對待每一件事的態(tài)度。其次,小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體育課堂上教師積極開展賞識和挫折教育,小學生在成功時得到老師的獎賞,在失敗時得到教師的鼓勵,教師更多地關心和贊揚學生,以增強小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興趣和熱愛。同時,舉辦師生之間的比賽互動,校長帶領全校師生共同進行課間操等活動,可以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體育課堂也可以合理地轉(zhuǎn)換成有意義的德育教育課堂。除此之外,教師通過對某些突發(fā)事件的科學合理引用,不僅能夠為德育滲透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優(yōu)良品質(zhì)的形成與進一步發(fā)展[12]。因此,教師要認真充分地準備好每一節(jié)課,做好應對各種情況的準備。在課余,也要注重提升自我的專業(yè)素質(zhì)和課外知識,為孩子們上一堂生動有趣、受益匪淺的體育課。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強化學生尊師重教的觀念,培養(yǎng)高尚品質(zhì),增進師生感情,提升教學效果。
(三)建構群體符號,強化集體意識
群體符號為情感的凝聚提供場域,有利于增強小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隊旗、隊徽、隊歌、紅領巾、隊干部標志等這些少先隊的符號都帶有不同的政治寓意,紅領巾是中隊旗缺失的那一角,意味著每一個少先隊員都是隊集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3]。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紅色符號,建立集體認同,這既有利于提升體育教育的效果,又能夠搭載德育教育,增強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道德品質(zhì)。
首先要從教師自身做起,教師要起到榜樣帶頭作用,激發(fā)學生的班級認同感。老師們將學生們視同自己的孩子,將班級看作自己的“家”,在無形中感染著學生們,給他們樹立起集體意識的標桿,激發(fā)起學生們對集體榮譽的認同感。同時要以實踐活動為依托,讓學生們切實體驗成功感。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體育課堂的獨特性,將一個班級劃分成若干小組,利用課上和課余時間和學生們一起制作屬于自己小組的組旗、組徽等屬于集體共同認知的符號。同時,在體育課上應開展豐富多彩的良性競爭活動,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班風,展現(xiàn)良好的班級風貌,鼓勵學生努力為班集體爭取榮譽,在成功中增強班級的認同感和榮譽感。并且在開展團隊比賽中,學生們搖旗吶喊、為團體加油打氣、頒獎時團體成員帶著隊徽踏上領獎臺等一系列儀式要素在特定的時空中組建起來。在這一場域和情景中,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表達和釋放,集體意識再一次得到加強。
五、結(jié)語
在小學教育體系中,體育教育成為發(fā)展德育的重要手段和關鍵載體,體育與德育的良性共振成為師生、家長關注的重點。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師在體育與德育的相互滲透中也面臨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教師應當通過做游戲等方式創(chuàng)設互動場景;以身作則建立師生情感紐帶;利用群體符號增強集體認同,發(fā)展多途徑的德育教學滲透,給學生帶來耳目一新的體育課堂。
參考文獻:
[1][法]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東,汲喆,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253.
[2][美]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2-106.
[3]中國青年網(wǎng).重智育輕體育87.7%受訪者期待加強青少年體育教育[EB/OL].http://edu.youth.cn/jyzx/jyxw/201702/t20170209_9098084.htm.
[4]彭智勇.淺談小學體育教學與德育教育[J].當代體育科技,2018(32):162-163.
[5]劉亞偉.關于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30):125-126.
[6]鄒美文.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實踐與探索[J].體育師友,2018(05):8-10.
[7]歐陽永俊.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淺析[J].青少年體育,2017(54):97-98.
[8]謝木根.情景教學法在小學體育中的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4(14):167-168.
[9][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生,程朝翔,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42.
[10]張劍英.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體育課的運動興趣[J].課程教育研究,2015(12):231-232.
[11][荷]赫伊津哈.人:游戲者[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1):2+34.
[12]吳雯.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當代體育科技,2018(33):166-167.
[13]楊灣.論少先隊儀式的政治教育功能[J].中國德育,2017(2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