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銀花
摘 要:在長久的應試教育體系下,語文學科同其余學科一道被定性為“知識容器”,其內的語言、文學知識、寫作模板等被大加強調,這具有一定的教學必要性,但教育在“教書”此本質內涵之前始終應以“育人”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參照小學語文教材文本所滿溢著的自然、生命色澤,在先進性的“生命教育”理念下,此階段的閱讀教學當以激發(fā)學生生命自然熱情為旨歸,在顛覆傳統(tǒng)“應試語文”模式、建構現(xiàn)代更觸教育及學科本質“育人語文”新模式的同時,使語文成為學生生命幸福成長的助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命自然熱情;閱讀教學
應試教育持續(xù)影響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已不自覺地趨向、側重于對文本思路結構、表現(xiàn)手法、語言形式及對學生試題作答模板的研究,而其本應作為學科核心的人文化色彩卻早已失落,由此而得的對學生關于自然、生命與社會思維與情感的培育亦便成為妄談。在素質教育理念指引下,出于對科學教育的敬重與對學生成長的責任,在小學此學生啟蒙階段,則應充分發(fā)揮語文對生命與自然的展現(xiàn)功能,以激發(fā)其生命自然熱情為旨歸,奠定其成為“幸福的人”、“能夠發(fā)現(xiàn)美的人”、“快樂的人”的基礎。
一、生命自然問題的啟發(fā)激思
在網(wǎng)絡技術發(fā)達與信息爆炸的現(xiàn)代社會,小學生同樣被浸潤于多重的誘惑之下,而愈加遠離對自然和生命此本體存在的關注。相應的,由此而來的靈動、細膩、敏銳的思維與情感亦便成為其永遠的成長缺憾而難以彌補。為喚醒學生對此的主動關注,關于此的問題拋出無疑為效果最佳的方式,且亦能夠使之后相關文本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有所可依。
例如:在《觸摸春天》一文的教學之前,為使同學們對這篇關于春天和生命的文章有真正切身的感觸,我便先以“你們聽說過‘一花一世界’嗎?有沒有思考過為什么這么說呢?春天的花香、蝶飛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呢”此問題促進同學們的思維和情感向自然與生命方向的回籠。對此,大多數(shù)同學只是單純地做出“很香、很美”此類不痛不癢而顯然并非出自內心真實感受的膚淺回答。因為其并沒有真正地去注意、觀察過身邊的自然與生命事物,亦從未在其中真正覺出美來,這是現(xiàn)代智能技術在便捷生活之外造成的人的審美麻痹表現(xiàn)。為使同學們能夠憶起并真正重視起被其長久忽視的此自然生命元素,我搖搖頭,在黑板上寫下“要等到生命即將逝去、地球即將毀滅的時候,我們可能才會覺出這個世界原本有多美”這句話。這沉郁的文字顯然切實觸動了同學們的情緒,而使其真正開始對自然和生命進行反思。
二、生命自然圖景的呈現(xiàn)想象
繼以生命自然問題的啟發(fā)激思之后,則當是對文本中所述生命、自然場景的呈現(xiàn)過程,以回答學生在上一環(huán)節(jié)產生的“到底自然和生命有多美”的問題。此發(fā)乎自身內心之問的教學是真實有效的,其能夠產生的教學力量是傳統(tǒng)依靠教師單純的描述與講解所無法達到的。除此,教師亦應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的自然、生命想象空間,以想象拓展美、深化美。
例如:在《觸摸春天》一課的教學中,在上述的問題提出之后,我便讓同學們在文本初讀之后重復朗讀“她慢慢地伸出雙手,在花香的引導下,極其準確地伸向一朵沾著露珠的月季花。我?guī)缀跻俺雎晛砹?,因為那朵月季花上,正停著一只花蝴蝶”“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許久,她張開手指,蝴蝶撲閃著翅膀飛走了,安靜仰起頭來張望”幾個句子,并且邊讀邊想象此所述的花與蝴蝶、人與花和蝴蝶的畫面。在此之后,我則提出:“安靜是一個盲人,她為什么能準確地抓住蝴蝶,又為什么會在張開手指后‘看’著蝴蝶飛走,此過程中充當安靜眼睛的是什么?為什么這種東西會具有眼睛的功能?”這便引導著同學們向“安靜因為熱愛春天、熱愛花朵與蝴蝶,能夠發(fā)現(xiàn)它們的色彩有聲音而能夠對其有敏銳的感覺”此方向思考。在此之后,我還讓其自己去設計一幅“春天圖”,即通過想象將自己印象、理想中的春天呈現(xiàn)出來。此舉將大大加深其對自然、生命的感知。
三、生命自然探究活動的展開
想象確乎能夠增筑美,但其并無法與主體熱愛真實的自然與生命等同,因為想象和現(xiàn)實之間始終具有距離的橫亙,而能夠真正讓同在現(xiàn)實中生活的學生產生對周圍環(huán)境的熱愛感、對自身生活幸福感的渠道卻恰是其對現(xiàn)實美的真正感知與觸及。因此,繼在文本基點上的關乎自然與生命問題的激發(fā)啟思與對其圖景的呈現(xiàn),教師還應組織學生開展生命自然探究活動,以讓其真正融身其中,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其內的美。
例如:在《我們奇妙的世界》一文的教學結束后,我便讓同學們結合從本文中獲得的思考,嘗試去細細揣摩、觀察和發(fā)現(xiàn)自己周圍自然與生活中的微小事物、現(xiàn)象,提出自己的問題,記錄自己的思考與所產生的情感。在一周結束后,在班級內開展以“我發(fā)現(xiàn)的自然與生命”為主題的作品展示活動,即每位同學皆可展示自己實地拍攝的照片,并以相同的問題引起其余同學的思考,在此之后向其表述自己的所聞與所思。而在此一周期間,同學們則會以細膩、好奇的眼光與心靈去洞察生活中司空見慣而不以為意的一切,如“葉子原來有不同的形狀、不同的顏色,甚至同一片葉子也分布有不同的顏色,還有經脈紋路,有新生與枯萎。每一片葉子都是一個生命體,一草一世界”等。如此,其對真實的自然與生命便會有真實的感動與熱愛。
自然與生命是包括學科課程在內的所有文化、文明的起源,因而是學生學習所需具有的情感基點,即只有對其有熱愛的情感,才會有足夠的好奇與動力驅使投身到對其的研究中來,在此過程中同時找到自我生命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永琴.小學語文教學中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J].教育現(xiàn)代化,2017,4(24):251-252.
[2]王亞晶. 生命教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之行動研究[D].贛南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