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央平
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應重視“段落教學”是連接低年級字、詞、句訓練與高年級篇章訓練的“橋梁”。如何優(yōu)化第二學段的“段落教學”,讓學生在段落學習中發(fā)展語言和思維,習得方法和能力呢?我認為,在課堂上搭建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支架,能有效落實段落教學。下面以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大自然的聲音》一課為例,具體闡述支架式教學在第二學段“段落教學”中的應用。
一、搭建支架,激發(fā)興趣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業(yè)中的“腳手架”,這里指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提供扶持。學習支架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提出的支架式教學,提倡為學習者提供一種有助于理解知識的概念框架,將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為可以把握的操作步驟。在教學《大自然的聲音》時,我借助生活經驗搭建情境支架——以名片的方式進行導入,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一)出示名片,搭建支架
教師:你從名片中知道了我的哪些信息?學生1:我知道了您叫孫麗麗,您的職業(yè)是教師。學生2:我還知道了您喜歡閱讀、寫作和旅行。教師:通過一張小小的名片,你們就獲取了關于我這么多信息,看來名片是互相認識、自我介紹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上課一開始,以學生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名片作為支架,既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又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學生大致知道了名片的格式和組成的元素,為設計名片提供了范例。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學片段二:
教師: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風、水和動物要來參加這場最美音樂選拔賽。不過,大自然爺爺說,參加者需要遞交一張名片,讓大家都能認識這幾位音樂家和歌手。現在就讓我們來幫他們設計,怎么樣?學生:好?。ㄇ榫w高漲)教師:讓我們先來幫風設計名片吧!
在教學中巧設與生活聯系緊密的情境作為教學支架,不僅拉近了語文知識與學生的距離,而且營造了一種學習氛圍,使學生形成了良好的求知心理,積極參與知識的探索、發(fā)現和認識,這樣既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認知的??奎c,又能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獨立探究,習得方法
獨立探究是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目的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開放地發(fā)現、探究、創(chuàng)造。這時教師不是放任不管,而要為學生的探究提供必要的條件,幫助學生確立目標和策略,提供探索該學習內容所需的概念框架,在學生自主探究過程中進行有效監(jiān)控。
(一)教給方法,提取信息
教學片段三:
出示描寫“風”的語段,指名三位學生接讀。
教師:我們總不能把這么長的一段話全寫到名片里吧?可以提取哪些信息呢?先看第一句,你讀之后可以獲取哪些信息?圈一圈,畫一畫。學生1:它會在森林里彈手風琴。教師:它的演奏樂器是手風琴,我們可以把這個信息寫到名片中。(板書:演奏樂器手風琴)你們可以把“手風琴”這三個字圈一圈。學生2:它的職業(yè)是大自然的音樂家。教師:你真會讀書?。ò鍟郝殬I(yè)音樂家)學生3:它的姓名叫風。教師:(板書:姓名風)真了不起!一下子把風的重要信息都找到了。誰能看著黑板,連起來介紹風呢?學生介紹(略)。教師:后面幾個句子又在介紹風的什么呢?請大家試著用學習第一句的方法找出關鍵的信息。
詞組句,句組段,一個語段基本上由一個或幾個句子組合而成,讀懂每個句子是學好段的關鍵。支架式教學的關鍵是利用支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開展學習探索,形成語文學習的一般方法。剛開始探究時,以第一句為例,啟發(fā)引導學生如何去讀懂一句話。在教師的“攙扶”下,學生掌握了抓關鍵詞、提取信息、讀懂句子的方法。然后,學生就能借助這根“拐棍”獨立探究。
(二)整理信息,構思名片
學生的層次不盡相同,他們獨立探究的時間也長短不一。當一部分學生完成后,可以要求他們把圈畫的信息進行整理,在腦子里構思“音樂家名片”,以便在小組里交流。
三、協(xié)作學習,拓展思維
(一)小組合作,設計名片
自主探究告一段落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組長的帶領下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讓盡可能多的學生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并在與他人思維的比較中得到補充和完善。
在教學中,我提出了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組長負責,組織每位組員交流學習成果。
2.根據組員意見,由一名組員執(zhí)筆完成學習單。
(二)集體評議,優(yōu)化名片
教學片段四:
教師:剛才這兩個小組給我們分享了各自設計的音樂家名片,大家比較一下兩張名片,說說值得學習的地方或給他們提提意見,幫助他們把名片設計得更好。
出示名片:
學生1:我覺得第二張名片“翻動樹葉”和“不同的歌曲”寫在一起不好,第一張名片和我們小組寫的是一樣的,我覺得這樣寫好。教師:能不能把認為這樣寫得好的理由說給我們聽聽呢?學生1:因為風是演奏家,上面說它的演奏樂器是手風琴,我們覺得“翻動樹葉”是它演奏的方法。教師:說得有理有據,掌聲送給他。其他小組還有別的意見嗎?學生2:第一張名片的“聲音”改成“演奏樂曲”更好,作者把風當作人來寫了。教師:你還關注了作者的寫法,真了不起!學生3:我覺得第二張名片應該把“呢喃細語”和“雄偉的樂曲”寫上去,這樣就比較具體了。教師:“呢喃細語”是一個新詞,你們知道它的意思嗎?學生4:小聲地說話。教師:你能聯系相近意思的詞來理解,不錯。文中哪個詞也能解釋它的意思?學生5:輕輕柔柔。教師:是啊!呢喃細語就是指輕輕柔柔,很溫柔地說話。來,一起來讀好這句話。(學生齊讀)教師:剛才同學們對兩張名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而且有理有據。現在各小組再修正一下,優(yōu)化音樂家名片。
本環(huán)節(jié)以兩個小組設計的名片為靶子,在教師的調控、點撥下,讓學生進行比較并發(fā)表見解。在這種互評模式下,學生更容易發(fā)現差異,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從而完成從具體到抽象、從模糊到準確、從單一到系統(tǒng)的思維訓練。同時,可不失時機地把握好一些關鍵性詞語的教學,如“呢喃細語”,引導學生找近義詞,聯系上下文理解,并通過適時的朗讀體會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
四、積累語言,總結提升
“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是《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要求,支架的搭建有助于積累、內化文本語言,并且能透過語言現象發(fā)現語言密碼。
(一)借助支架,積累語言
在支架的幫助下,大大降低了積累語言的難度,使學生消除了死記硬背的恐懼心理。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語言積累水到渠成。
(二)總結提升,滲透寫法
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了什么,還要明白是怎樣寫的。雖然第三學段才提出“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這并不意味著第二學段就不能提及,我認為可以適當“滲透”,積累感性認識。
綜上所述,在第二學段“段落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找準切入口,建立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支架,能讓學生在寬松、有趣、愉悅的課堂氛圍中觸摸、感知、品味,積累語言,發(fā)展思維,習得方法,提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