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從小就怕父親”
作為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董必武在全國人民心目中,是一個具有大家胸懷、長者風范的偉人形象。在3個兒女眼中,父親董必武是可敬可畏的?;貞浧鸶赣H,“嚴格”兩個字從長子董良羽口中脫口而出,“從小就怕父親,家里的人也全都怕他?!痹诙加鸬挠洃浿校?歲時的一件事讓他記憶頗深:“我從小就跟著父母輾轉(zhuǎn)奔波,沒有教科書,父親就把授課內(nèi)容寫在毛邊紙上,訂成課本,讓我背誦。一天他突然檢查作業(yè),讓我背乘法表給他聽,背到三七二十一時,可能是聲音小了點兒,結(jié)果父親說我背錯了,全部重背,我當時心里委屈極了,但是他說錯就是錯了,我要是不重新背一遍就不能回屋睡覺!”回首父親嚴厲的教育,董良羽心存感激:“雖然,從小到大父親的嚴厲從未變過,但是從父親那里學到的東西讓我受益終生?!?/p>
董必武不僅十分關(guān)心子女們的學習,還十分重視對子女艱苦樸素作風的教育培養(yǎng)。他要求子女們用錢必須記賬:“要你們用錢記賬,不是怕你們多花錢,而是要胸中有數(shù)。養(yǎng)成這樣的好習慣,將來為國家、為人民服務(wù),要用錢的時候,就會從實際出發(fā)。”在董必武的言傳身教中,子女們紛紛以父親為榜樣。兒子董良翮上中學時想買一雙自己喜歡的布鞋,就從車費中三分五分地積攢,過了兩年,積少成多,才終于買到了那雙鞋。
“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
1969年,董良翮高中畢業(yè)后,面臨就業(yè)問題。那時候,年輕人最向往的是到部隊參軍,其次是到工廠當工人,這兩種崗位十分緊俏,因為大部分青年人都要去農(nóng)村插隊勞動。當時董必武是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要安排孩子去部隊或工廠不是什么難事。但董必武的態(tài)度十分鮮明:“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良翮還是下鄉(xiāng)插隊去!”按照父親的要求,董良翮報名下鄉(xiāng),被安排到河北省晉縣周頭公社賀家寨大隊插隊落戶。
臨別時,董必武提醒兒子說:“你是革命的后代,要嚴格要求自己,生活上要艱苦樸素,和群眾同甘共苦,決不能高人一等!”
董必武不僅把兒子送去務(wù)農(nóng),還希望小孫子長大了也到農(nóng)村去。1972年,董必武在給小孫子的詩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父母在晉縣,農(nóng)忙事田畝。望爾速長大,協(xié)作左右手。吾意亦云然,世為農(nóng)人好。孫良頗茁壯,天逸符大造?!?/p>
1975年春,九十歲高齡的董必武病重住院,董良翮回京探望父親,已是彌留之際的董必武卻不讓兒子留在身邊,催促他趕緊回去:“農(nóng)村工作忙,不能長期耽擱。我這里有人照顧,你還是回農(nóng)村安心工作。”董良翮只得含淚辭別病危的父親,回到插隊的農(nóng)村。
董必武的一生是辛勤的一生,也是嚴厲的一生,他用嚴厲教會了子女如何堅守本心,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