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艷
摘要:錯題是學生的學習常態(tài),一錯再錯的事情在很多學生中發(fā)生著。錯題的分析反思必須引起學生高度的重視,因為分析反思是學生進步的重要途徑,也是自我提升的源泉!學生常見的錯題有哪些?如何引導學生把錯題當“寶貝”呢?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促進學生深度反思?本文就這幾個方面做出初步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 錯題 計算能力
一、踐行緣起
筆者是一名一線的小學數學教師,在常態(tài)的教學中,發(fā)現經常會出現這種現象: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講了許多遍,仍然有很多同學在這一題上栽跟斗,還有些同學第一遍做錯了,訂正后,回頭再遇到還會繼續(xù)錯第二次、第三次……同一個地方摔倒很多次。每每看到此種情景,老師往往十分無奈,甚至煩躁生氣。
二、梳理羅列
面對學生種種不可思議的錯,我們始終不忘身上的責任和義務,根據錯題的類型帶領孩子梳理、分析,找到錯的源頭。再從源頭上找策略和方法,引導學生反思。通過以往的經驗總結,學生的錯題大致分布在以下模塊:
1.計算
計算是學習數學的根本,但始終有一些孩子常在計算上出問題,原因有很多。(1)專注力問題。有些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專注度不夠,在分神的狀態(tài)下經常容易出錯。最為典型的是把258寫進算式就成了285,還有的算6加5等于12!這些看起來比較荒謬的錯誤時常發(fā)生在學生的作業(yè)中。我對這類錯題進行匯總時發(fā)現,產生這類錯誤的都是一些心氣比較浮躁的孩子,寫作業(yè)時做不到專心致志,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喝水……不能做到全身心投入,即便是簡單的計算也能出錯。(2)基礎運算、口訣不熟練。有些孩子的計算錯誤不同于前者,屬基礎薄弱范疇。舉個簡單的例子:某位男同學把13×9算成118,我便問他:“為什么算錯?”他的回答是“把三九二十七當成三九二十八”。這樣的回答讓人哭笑不得,但錯的背后也折射出一些問題:乘法口訣還沒熟練地掌握,達不到信口拈來的程度。甚至在加減法中,也有一部分孩子因20以內的進位加和退位減不夠熟練,導致運算出錯。(3)不明確算理。算理是計算的根!算理不清晰,計算就沒辦法進行。(4)運算律的運用不夠熟練。這一類問題主要體現在簡便運算上,簡便運算是學生計算能力和規(guī)律應用能力的綜合體現,很多孩子在運算律的學習過程中能快速掌握,但涉及應用模塊便缺少對知識遷移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如簡便運算25×6×4,看到題目學生都能快速地搶答,先交換4和6的位置,然后先算25×4,最后再用25×4的積乘6。但嘗試換一換數字如:25×24,學生的計算敏感度頓時削弱,大多數的孩子都會第一時間運用豎式計算,忽略算式本身攜帶的簡便特質,采用硬算模式,稍不留神就錯。還有少數對于運算律處于混淆狀態(tài),所有運算律在腦中堆積,理不清,說不明,呈漿糊狀,東拉西扯,最終還是錯。(5)書寫習慣問題。很多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書寫不夠規(guī)范,6寫的像0,0寫得像6等等,書寫質量嚴重影響下一步的審題,導致計算錯誤。
2.圖形與幾何
這一模塊中,學生易錯的原因有:(1)概念的混淆 。如在求周長和面積的題型中很多學生會把周長算成面積,面積算成周長。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亦是如此。(2)缺乏空間想象力。在學習旋轉這一內容時,很多孩子缺乏空間想象能力,不知道一個圖形圍繞一個中心點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旋轉90度到底是什么狀態(tài),缺乏這樣的想象力便很難畫出旋轉后的圖形。(3)缺乏方法的支撐,仍以旋轉為例,缺乏空間想象力是這個年齡段大多數孩子共同存在的問題,但如果在旋轉的過程中能提煉出旋轉的方法——把經過中心點的線段進行一定方向和角度的旋轉,完成后把這些旋轉后的線段進行連接,便能畫出旋轉后的圖形。
3.解決問題模塊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很多孩子的錯也是千奇百怪,體現在以下幾種情況:(1)缺乏反復讀題的意識。一道應用題,草草讀一遍,沒有理清已知條件和問題便下筆,錯是必然的。(2)解決問題缺乏策略意識。從低段開始,解決問題便有策略的引導,從條件想起、列表、畫線段圖……學生往往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忽略這些策略的重要性。做題時,懶于動筆畫,完全憑想象,沒有直觀的表象,題意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內在的數量關系便很難清楚地把握。如這樣一道題目:李強和王明共有76枚郵票,李強給王明3枚,兩人郵票同樣多,兩人各有郵票多少枚?這里的李強給王明3枚,兩人郵票同樣多,很多學生潛意識里這樣理解——李強比王明多3枚,按照這樣的思路解題,當然是錯的。如果學生通過畫線段圖去理解題意,一定會發(fā)現——李強必須要比王明多6枚,給王明3枚后他倆的郵票才能一樣多,攻克了這個難點,思路便打開了,所有的問題便迎刃而解。(3)解決問題缺乏深度思考。通常會遇見這樣一群孩子,頭腦很聰敏,思維能力很強,但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我們班里一位小男孩就是典型的例子,一遇要解決稍復雜的問題,他便會淺嘗輒止,如果稍微引導一下便又茅塞頓開??吹竭@樣的情形我追問道:“這道題真的很難嗎?”他會立刻回復:“不難?!笔聦嵰舱缢磉_的那樣,但是由于思考的深度不夠,解題便會遇到障礙。
三、分析反思
每每遇到以上情況,我也是焦慮萬分,總想從源頭上想辦法,找策略,幫助他們在錯題中吸取經驗,找出問題,加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地完善。為此,筆者想出了許多金點子——
1.加強錯題的自我反思
在進行這項工作之前,請每個學生準備一個錯題本,專門用于謄抄錯題,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應嚴格要求。首先,原題要抄。其次,對于錯題還要有條理地進行分析,為了醒目,特意要求他們用紅筆呈現分析的過程,在紅色色調的沖擊下,激起他們對于錯題的高度重視,同時也便于后期的復習。在錯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按照三個層次:第一,哪里錯了?第二,為什么錯?這里重點請孩子針對具體的題目去具體分析。第三,未來遇到類似的題目會如何處理?如,簡便計算(25+18)×4時,有些孩子會寫成(25×4)+18,老師一看就知道這道題錯在沒有熟練地掌握運算律,更不能靈活地運用運算律。在要求孩子分析的時候,先說自己錯在哪里?分析:18后面少乘了一個4。錯因是:這道題根據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運算寫成25×4+18×4,以后學習中先把每個運算律理解透徹,再反復練習簡便運算。做題時,先觀察算式里的數字和運算符號,再通過數字以及運算符號確定運用哪個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通過這樣細致有條理的分析,便會在這一模塊加深學生對錯題的思考和反思,以此降低做題的錯誤率。在分析反思中,杜絕學生用“粗心”兩個字,這樣的字眼帶著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對于學生的自我提升沒有絲毫幫助。
2.小組內部互查錯題
在前面自我分析和反思的狀態(tài)下,為了避免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不強而出現的誤區(qū),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小組的力量,讓學生互查錯題,在互查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別人錯題的查找、分析、反思、辯解、碰撞,最終形成對錯題錯因的正確認識。對于一些能力稍弱的孩子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最終通過小組的力量讓錯題成為過去。
3.課堂上的錯題分享
為了豐富分析、反思的形式,我設置了“全班分享”環(huán)節(jié)。每周一,讓學生進行全班的錯題分享,在這里,孩子們會把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錯題與同伴交流,為了這次難得的“機會”,他們會在家里認真地組織語言,并進行錯題的深度思考。
很多孩子在分享完以后,都能得到其他同學給他傳遞過來好的建議或改進的方法,一節(jié)課下來,每位同學都在思考,都在為別人的錯題獻策獻計,整個班級其樂融融。
四、策略提升
學生的反思總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為老師,還是要從錯的源頭去抓。比如在計算中,為了避免學生專注力不夠,每次課堂上的計算要求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這樣做避免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做其他事情,干擾注意力。除了專注力問題,我還強調學生背熟乘法口訣,堅持每天計算,熟練掌握20以內的進位加和退位減,明確算理。在簡便運算中,一定是先理清運算律的意義,再明確每個運算律之間的區(qū)別和聯系,這樣才能在簡便計算中熟能生巧、運籌帷幄。最后,強調的是書寫習慣。作業(yè)中,我要求學生數字必須規(guī)范書寫,降低錯誤率。在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中,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將視野拓展到生活中去,注重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解決問題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策略意識,遇到一些稍微復雜的問題可以通過列表、畫圖等方法理清數量關系,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總之,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需要老師長期的堅持不懈,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堅持走在反思的路上,最終一定能看到最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