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明刊本《孟子全圖》:形象化、世俗化的孟子圣跡圖

      2019-09-10 22:46:42嚴俊姬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19期
      關鍵詞:世俗化形象化孟子

      嚴俊姬

      摘要:明刊本《孟子全圖》是一本關于有儒家“亞圣”孟子的圣跡圖冊,現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學。該書刊刻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系由福建建陽安正堂劉雙松主持梓印。全書圖文并茂,是《孟子》思想的具體化、通俗化、形象化、藝術化的有效載體,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可讀性。該書的圣跡圖屬性,決定了它的世俗性:刊本具備充分的受眾普適性,畫面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域性,刊刻圖畫存在明顯的類型化特點。

      關鍵詞:《孟子全圖》 圣跡圖 《孟子》 形象化 世俗化

      一、孟子圣跡圖與《孟子全圖》

      明萬歷刊本《孟子全圖》是一本關于儒家“亞圣”孟子的圣跡圖冊,現藏于日本早稻田大學。圣跡圖冊是古代儒、釋、道三教為宣揚各教中“圣人”行跡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加以繪制的通俗性編年史式的石刻、木刻等圖書。我們根據萬歷本《孟子全圖》一書末頁的書肆牌記可知,該書刊刻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系福建建陽安正堂劉雙松主持梓印。安正堂系建陽書林刻書名坊,書坊創(chuàng)建者為劉宗器,主持《孟子全圖》刊刻的劉雙松是其后人。安正堂刻書歷史悠久,相關資料表明,該坊的刻書史從明宣德四年(1429年)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清康熙年間。檢索瞿冕良先生《中國古籍版刻辭典》“安正堂”條的刻書目錄,我們發(fā)現,明萬歷二十六年刊刻的《孟子全圖》不在該目錄之中。

      現存的儒家圣跡圖中,“至圣”孔子的圣跡圖古刊本較為多見,而“亞圣”孟子的圣跡圖古刊本卻寥寥無幾。據筆者目前所知,古代有關孟子的圣跡圖(包括本文論述的萬歷刊本在內)系統至少有三種:一、明洪武六年(1373)勒刻于山東省鄒城孟廟啟圣殿廊下的《孟氏宗傳祖圖》碑,是中國較早的孟子圣跡圖載體。該碑刻背面的《孟子圣跡圖》,共12組,每組長35厘米,寬26厘米,分左右兩圖,共24幅圖畫。二、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刻本《孟子全圖》,封面和扉頁題為“孟子全圖”,正文象鼻處題“孟子故事”,全書21張圖,圖旁有文,文字多為駢散結合,個別圖冊旁邊文字或駢或散。三、清道光六年(1826)蘇州人顧沅的顧氏家刻本《圣廟祀典圖考》中最后附有《孟子圣跡圖》,據原書目錄稱“古本《孟子圣跡圖》”,因筆者未得見此書,故不知與上述兩版本系統是否存在相同之處,姑俟方家教正。

      關于明刊本《孟子全圖》,筆者還要說明的是,除此明刊本之外,早稻田大學還藏有該刊本的日本覆刻本《孟子全圖》。比對日本覆刻本與萬歷本,筆者發(fā)現,覆刻本在封面題名、正文圖文、象鼻題名、版權牌記等方面與萬歷本毫無二致,不同之處在于覆刻本無扉頁題名而有序文一篇,并且,覆刻本牌記之后又有其刊刻書肆——尾張名古屋書肆——的售書目錄、板藏地址和發(fā)行書肆的名單。

      二、《孟子全圖》與《孟子》

      我們已知,《孟子全圖》是諸種孟子圣跡圖的一種樣式,全書圖文并茂,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和可讀性,是《孟子》思想具體化、通俗化、形象化、藝術化的有效載體。

      《孟子全圖》的21幅圖中第1幅圖孟子像,圖旁“孟子總贊”,贊語采用四言駢體,宏觀概括孟子的崇高地位、學術淵源、思想主旨和重大影響,文曰:

      忠信巖巖,泰山巨鎮(zhèn);學本宣思,道宗堯舜;仁義七篇,以承三圣;排斥異端,擴發(fā)善性;存理遏欲,撥亂反正;扶植弘毅,功與禹稱;配食朝庭(廷),千載垂訓。

      第21幅圖是該書最后一幅圖,繪制的是孟子墳塋圖,圖旁文字有散有駢,簡略記述北宋景祐四年(1037)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在兗州任上發(fā)現孟子墳墓的過程,與北宋學者“泰山先生”孫復撰的《創(chuàng)建孟子廟碑》內容相吻合,第21幅圖其文曰:

      孟子葬鄒四基山,史傳不詳歲月始終,宋景祐四年孔道輔守兗州,訪得之于縣東北三十里,今墓是焉。(贊曰)四基之山,郁郁佳城;圣賢葬此,千載文明;文明之地,秀氣所鐘;子孫百世,躋躋雍雍。

      圖1“總贊”和圖21“孟子墳塋圖贊”兩幅圖雖然與孟子故事關聯不大,但確是對孟子和《孟子》的總體概括,具有定論孟子、囊括《孟子》的意味。

      全書除圖1和圖21兩幅圖外,其余圖片均是根據孟子生平故事繪制的。具體的,圖2至圖4是根據《列女傳》《子思子》《孔叢子》等書有關孟子的內容而繪制,圖5至圖20均是根據《孟子》一書相關內容繪制。為方便讀者進一步考索,筆者不揣淺陋,將已知的《孟子全圖》的文字內容來源情況列表于下:

      由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全圖》有16幅圖根據《孟子》一書繪制,占全書所有21幅圖的比例是76%。這16幅圖很好地體現了孟子學說中的“禮”“仁義”“仁政” “保民” “養(yǎng)氣” “性善”“王道”“與民同樂”等思想主張。

      如《孟子全圖》圖7的故事來自《孟子·梁惠王上》的第七章,該章是齊宣王與孟子的對話,文段較長,主要談論的是“保民而王”的話題,孟子在與齊宣王的談話之中,先回避了齊宣王探尋“齊桓、晉文”霸道的問題,進而引入“王道”的話題,再稱贊齊宣王有“以羊易?!钡娜蕫壑?,最后肯定齊宣王如果施仁政、保恒產的做法必然能夠實現“王道”。該章文字集中體現了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雖然本章文字采取對話形式,讀者理解起來相對不難,但如果沒有相應的章句,也不利于廣泛的傳播,而采用像《孟子全圖》一書中圖文并行模式則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該圖中,我們看到畫面中孟子與齊宣王對坐在朝堂之上,堂下一人牽牛,一人牽羊,似正在以羊易牛,圖旁文字云:

      齊宣王欲問齊桓晉文之事,孟子既□之而告以王道,復指以羊易牛之心可以保民,欲其擴充以行王道也。(贊曰)舍牛易羊,以小易大。百姓之言,宜乎我愛。不忍之仁,好生惡死。能推是心,可以王矣。

      比對圖畫與原文,圖畫中“以羊易牛”的即時性雖與原文孟子所云 “臣聞之胡龁曰” 的“以羊易?!钡囊讶恍月杂谐鋈?,但圖畫卻能夠形象地、藝術地傳達了《孟子》原文內容,這不能不說是《孟子全圖》中存在的“以實寫虛”的藝術創(chuàng)造。

      又如《孟子全圖》圖15的故事來源于《孟子·公孫丑下》的第七章,講的是孟子在厚葬其母后解答學生充虞關于該場葬禮規(guī)格是否太高的疑惑,孟子在回答學生疑問時充分論證,談葬禮從古時到當時、論棺槨由天子而平民,極力說明自己厚葬母親是為了盡人子之心,是“固所自盡”。該章原文雖不長,但理解起來也需句讀,而《孟子全圖》圖15旁的文字卻更為簡潔明了,讓受眾覽圖閱文,一目了然,可以稱得上是該章的簡化版與通俗版。

      如上所示的例子還有很多,結合《孟子全圖》與《孟子》兩書,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全圖》寓意于圖,形象生動,圖文互彰,妙趣叢生,它使原來只能依靠想象的《孟子》中的故事有了可視、可觀的直覺美感,體現出刊刻者“立象以盡意”的圖文結合思想。在功用上,《孟子全圖》正人倫,稱禮制,宣揚孟子圣跡,傳播孟子思想,充分顯現出了“圖畫天地,品類群生……忠賢成敗,靡不畢載。惡以誡世,善以示后”的儒家興成教化、鑒戒賢愚的作用??傊?,《孟子全圖》憑借具體化、形象化、藝術化的圖畫將《孟子》一書的思想予以生動表述。

      三、《孟子全圖》的世俗性

      《孟子全圖》是孟子的圣跡圖,圣跡圖的性質,決定了它的世俗性。具體來看,《孟子全圖》的世俗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刊本具備充分的受眾普適性,畫面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域性,刊刻圖畫存在明顯的類型化。

      《孟子全圖》刊本具備充分的受眾普適性?!睹献尤珗D》的刊刻和流行,形象地傳播了孟子故事和《孟子》思想,是《孟子》接受史中的重要事件。從現存刊本來看,其圖畫簡約易懂、文字簡略通俗,受眾范圍頗大,似乎并不專門針對知識分子階層刊刻,這種圖文并茂、言簡意賅的圖書即使對于初識文字的人學習《孟子》而言也是有一定裨益的。

      《孟子全圖》畫面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域性。觀覽《孟子全圖》,我們會發(fā)現,圖畫之中的人物服飾、家具、文具、假山等多有不符合孟子所處時代的特征,而更多的與刊刻者所處時代特征吻合。并且,《孟子全圖》的圖畫之中多有與北方人孟子生活的不符的南方景致,如芭蕉等,這凸顯出刊刻者的南方人身份?!睹献尤珗D》刊本中存在的“以今人律古人、以南人衡北人”的做法有利于該書刊印之后在南方地區(qū)的流布與傳播,這也體現出《孟子全圖》自身具有的世俗性。

      《孟子全圖》中的圖畫存在明顯的類型化。建陽劉氏安正堂在明代是建陽諸多書坊中較有名氣的書坊之一,刊刻書籍也相對較多,這種客觀情況使得刻工在刊刻圖畫時可能會出現因追逐利益、強調速度而重復使用已有圖版或對已有圖版稍加改變即予付梓的類型化現象。這種類型化現象在《孟子全圖》之中也是比較明顯的,如下面兩例:

      我們看,圖6與圖7中的衛(wèi)士、圖13與圖15中的牛車,它們在構圖設計、線條刻畫上是十分相似的,這些都體現了《孟子全圖》的類型化特征,而書中其他類似的圖畫還有不少,可見《孟子全圖》的類型化還是比較嚴重的。圖書的類型化,就其實質來看,也是該書刊刻者思想世俗化的一種表現。

      《孟子全圖》作為明代刊刻的一本孟子圣跡圖,形象具體,通俗普適,雖然存在諸如構圖重復、時代性烙印和地域性鮮明等方面的不足,但這種世俗性也正是該書的個性和亮點,它的刊刻和存世,為我們了解當時人們所理解的、所接受的孟子形象和《孟子》思想打開了一扇難得的藝術窗口,也為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思想史和圖書印刷史開辟了一條難得的治學門徑。一言以蔽之,明刊本《孟子全圖》是《孟子》世俗化的藝術橋梁,是形象化、世俗化的孟子圣跡圖。

      參考文獻:

      [1]瞿冕良. 中國古籍版刻辭典 [M]. 濟南:齊魯書社,1999:185186.

      [2]孫復.創(chuàng)建孟子廟碑[C]//劉培桂. 孟子林廟歷代石刻集.濟南:齊魯書社,2005:1.

      [3]楊伯峻.孟子譯注·滕文公上·二 [M]. 北京:中華書局,1960:113.

      [4]王延壽.文考賦畫[C]//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10.

      猜你喜歡
      世俗化形象化孟子
      用圖象法讓問題形象化
      磨刀不誤砍柴工
      數形特征顯本質 直觀形象化難點
      量詞的形象化特征
      北方文學(2017年23期)2017-09-02 05:12:51
      19世紀中晚期英國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從福柯“權力話語”視角解讀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傳記世俗化傾向
      西藏研究(2016年4期)2016-06-05 11:31:15
      論鳩摩羅什形象的世俗化演變
      淺談唐代敦煌莫高窟菩薩造像世俗化
      雕塑(2014年3期)2014-03-11 15:41:44
      井研县| 应城市| 浑源县| 南丹县| 北京市| 金寨县| 航空| 诸暨市| 麻江县| 兴安盟| 民勤县| 永修县| 五大连池市| 德保县| 崇州市| 晋宁县| 南皮县| 岗巴县| 固原市| 河间市| 多伦县| 涟水县| 灌南县| 庆安县| 永川市| 绥棱县| 宣城市| 鲜城| 云霄县| 彝良县| 枞阳县| 阳泉市| 道真| 封开县| 上思县| 奇台县| 安顺市| 新闻| 海南省| 确山县| 涡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