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土屋漸新:浙江省松陽縣生土建筑保護更新模式研究

      2019-09-10 07:22:44汪凝王直民蔡佩汝
      小城鎮(zhèn)建設 2019年12期
      關鍵詞:松陽縣

      汪凝 王直民 蔡佩汝

      摘要:本文通過對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生土聚落的實地調研,借由典型案例分析總結了松陽縣已開展的生土建筑保護更新模式,并針對其出現(xiàn)的問題與不足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期為潮濕丘陵地區(qū)生土建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生土建筑;潮濕丘陵地區(qū);保護更新模式;松陽縣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3 中圖分類號:TU241.5

      文章編號:1009-1483(2019)12-0084-07 文獻標識碼:A

      New Appearance of Earth Building: A Study on the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Modes of Earth Building in Songyang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WANG Ning, WANG Zhimin, CAI Peiru

      [Abstract] Through a field survey of traditional earth settlements in Songyang County, Zhejiang Provice,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preservation and regeneration modes of earth buildings in Songya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arth buildings in humid and hilly areas.

      [Keywords] earth building; humid and hilly area; protectionand regeneration mode; Songyang County

      1研究背景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地處浙西南山地,甌江上游,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足,氣候垂直差異明顯。松陽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漢建安四年,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縣城。這座古老縣城至今仍保留有百余座格局保存相對完整的傳統(tǒng)生土聚落,它們適應著多雨的氣候和山地環(huán)境,表現(xiàn)出江南潮濕丘陵地區(qū)生土聚落獨特的風情風貌,被譽為“最后的江南秘境”(見圖1)。

      然而走進這些生土聚落,其中的生土民居現(xiàn)狀卻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xiàn)在一定數(shù)量的生土民居室內采光不佳,落灰較重且基礎設施不夠完備,無法滿足當下人們的生活需求;其次,一部分生土墻體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傾斜開裂、受潮發(fā)霉和雨水堿蝕等現(xiàn)象,存在結構安全問題;此外,隨著村中人口外遷,生土民居長期空置而進一步破?。ㄒ妶D2)。上述問題形成了關于生土房屋不適宜建造或居住的偏見,不少村中的生土民居已被磚混房屋取代,傳統(tǒng)生土聚落的風貌受到破壞,面臨著保護和發(fā)展的矛盾困境。

      近年來,松陽當?shù)胤e極推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重視傳統(tǒng)文化復興,制定了傳統(tǒng)村落及民居保護方面的相關政策,涌現(xiàn)了一批生土民居的保護更新實踐,江南生土聚落漸漸有了新的活力[1]。本文對松陽縣界首村、王村、山下陽村、陳家鋪村、莊河村、平田村、西坑村、呈回村和楊家堂村9個具有代表性的生土聚落展開調查,從傳統(tǒng)建筑樣式修復、建筑空間改造、現(xiàn)代建造方式置入與文脈精神重塑等方面分析了當?shù)厣撩窬颖Wo更新模式,吸取其中的經驗并針對問題與不足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期為潮濕丘陵地區(qū)生土建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新思路。

      2傳統(tǒng)樣式如舊修復

      2016年,松陽啟動“拯救老屋行動”,致力于傳統(tǒng)村落文物建筑的保護、修繕和利用。隨后,《浙江松陽縣傳統(tǒng)村落文物建筑修繕導則》《浙江松陽縣傳統(tǒng)村落文物建筑修繕方案要求》《浙江松陽縣傳統(tǒng)村落文物建筑修繕驗收辦法》等一系列文件編制推出,規(guī)定了傳統(tǒng)村落文物建筑的方案要求、修繕導則和驗收辦法,希望能讓傳統(tǒng)村落特色面貌長久留存。

      依循修繕導則,不少生土民居按照原有的形制、結構和材料,利用傳統(tǒng)建造工藝對建筑受損部位進行修復,盡可能多地保留原有建筑與其所承載的原真信息。在王村某生土老屋修繕工地現(xiàn)場,針對主體木結構,工匠們替換了受損較為嚴重的結構構件,重新鋪設了椽子和青瓦;更換的月梁、牛腿、雀替等原有民居中重點藝術表現(xiàn)的位置仍輔以風格一致的木雕;針對起圍護作用的土墻,質量較好的生土墻體被原狀保護或局部修補,傾斜的墻體采取了“土墻牽正”的手法予以修正,坍塌或裂縫較大的土墻則被重新夯筑。重新夯筑的土墻亦按照傳統(tǒng)做法以卵石為基礎,借助松陽當?shù)啬0逑到y(tǒng)夯筑。

      由該模板系統(tǒng)夯筑的單元土墻砌塊長度約1米,厚度約0.6米,高度近2米。立模時,先將模板底部的四根桿件組裝,可利用橫桿上不同的卡榫位置控制土墻長度。接著,將四根立桿固定在底模上作為夯筑土墻時固定側板的骨架,相對的兩根立桿上端用“8”字形繩索套住,以防桿件傾倒。進而安裝豎板作為端模。夯筑時,逐層安裝橫向側板,側板與立桿之間留有空隙,可打入木楔以調整墻的厚度,同時增加側板的剛度和穩(wěn)定度(見圖3、圖4)。夯好的土墻與屋面進行交接處理,并以出檐防水等措施保護墻體。

      調研過程中,楊家堂村一處三合院剛完成修繕不久。這座宅院由三面房屋一面門墻圍合成院落。正屋三間,院落左右各有一間廂房,正廂房之間由通廊相連,是浙江地區(qū)典型的“三間兩搭廂”形制。一層的中央開間為堂屋,開間較大,朝院落一側不設門窗和隔墻,空間寬敞。堂屋后側還有一道狹長的天井,有利于更好地采光與通風。經過修繕,原有的建筑空間格局得以恢復;木構架、土墻和鋪地等得以修葺;門窗、樓梯、樓板和欄桿等依照舊的樣式重設(見圖5)??紤]到現(xiàn)代生活需求,后側的天井處還改建了現(xiàn)代衛(wèi)生間,水電排污等基礎設施也一并得到完善。

      3建筑空間設計改造

      隨著松陽鄉(xiāng)村產業(yè)結構不斷調整,尤其是旅游業(yè)迅速發(fā)展,一部分生土民居被改造為旅社或民宿經營,還有一部分轉變成書局、展覽館、作坊等。根據(jù)新的使用需求,建筑師們采用了多種設計手法著力打造新的民居空間。

      2015年,建筑師何崴及其團隊將平田村一處生土民居改造成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青年旅社——爺爺家青年旅社。原民居主體為一棟二層三開間的木結構夯土建筑,主體建筑兩側搭建有生產輔房。民居一層中間是堂屋,兩側是臥室,是主要的日常生活起居空間。二層空間開敞,多用于晾曬和儲存[2]。在設計改造過程中,建筑師基本保持了民居的外部形態(tài),將北面土墻于檐下局部向下削平約1米,補以木框支撐形成一個兩開間距離的長窗,一方面提升室內的采光和通風環(huán)境,另一方面將村落景致和遠山霧色帶入房中(見圖1)。建筑南向墻面在二層位置新開了一扇門,門外搭建起一座小型鋼結構橋梁與戶外坡地平臺相連。橋面鋪設圓木并以細樹枝于鐵欄桿外密織成籬,質樸的橋體與整體建筑風格相協(xié)調。

      旅社的室內改造主要表現(xiàn)在空間的整合與置入。建筑主體木結構得到修繕更新,一層原有隔墻被移除,三個開間被重新整合。吧臺、書架和桌椅參照柱網布置,界定出不同的活動區(qū)域,供年輕人休憩和交流。在原有建筑二層開敞空間,建筑師插入了三個可移動的盒子單元作為青年旅社的客房?!翱头亢凶印背饰菪危w量略小于單個開間寬度,以輕質木結構為骨架,外用半透明陽光板圍合,內部安裝高低床鋪,每個單元可以容納4~6人(見圖6)。盒子底部安裝有萬向滾輪,使用者可以根據(jù)需要移動盒子,擠壓出不同形態(tài)的公共活動空間。爺爺家青年旅社項目以“較小干預”的態(tài)度介入到老屋的改造中,凸顯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厚重與輕盈的空間對話關系。

      同樣在平田村,多年扎根于松陽鄉(xiāng)建的建筑師徐甜甜將村口一組荒廢的生土農房改造成農耕博物館和手工作坊。依托山勢,這幾棟農房分布在階梯式臺地上。將場地西北向較低階梯上的兩棟轉角相鄰的農房和圈舍設定為農耕博物館。設計方案維持了各建筑外部的獨立形態(tài),修復了生土外墻,重點對建筑內部空間加以連通[3]。室內隔墻在去除后形成了連續(xù)的線性展示空間。有趣的是,建筑師并未在農耕館內部設置樓梯,而是將建筑的內部流線延伸到室外,引導參觀者隨著村中的山徑拾階而上達到農耕館的二層和手工作坊,加強了公共建筑與村莊的互相交融。

      手工作坊原為兩棟生土住宅,中間夾有一條狹長的巷道縫隙,南北各有一間輔房。設計打通了巷道兩側的土墻,插入一個豎向的玻璃木格柵光井,從而將兩個建筑合并。建筑一層為開放空間,布置有儲物架和長桌,手工藝者可在此勞作。陽光透過光井落到長桌上,補充底層空間采光的同時強化了勞作的儀式感。主體建筑北側的輔房被設計成一間小茶室,茶室的屋頂用采光瓦搭配傳統(tǒng)瓦片,產生星點狀的光影效果(見圖7)。南側的輔房則改為室外花園,花園中增設通向二層的樓梯。建筑的二層有兩間客房分別位于光井兩側,供駐村藝術家居住或民宿經營。現(xiàn)今,農耕博物館和手工作坊不僅用以展示農耕和手工文化,還時常舉辦鄉(xiāng)村建設討論會,成為平田村的公共文化中心。

      4現(xiàn)代建造方式融合置入

      除了通過設計手段改造傳統(tǒng)建筑空間,不少鄉(xiāng)村建設者還關注到當前鄉(xiāng)村日益老齡化、空心化,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傳統(tǒng)建造方式相比工業(yè)化生產體系逐漸失去優(yōu)勢,不能適應當下的建造需求。基于此,一些鄉(xiāng)村實踐還嘗試引入現(xiàn)代結構材料與建造技術,以節(jié)約工程成本,提高建造效率,提升建筑品質,且在建筑風貌上達到新舊共融。

      2018年,飛蔦集民宿項目落戶陳家鋪村,改造經營了村中西南角兩棟相鄰的生土民居。這兩棟生土民居沿山地等高線呈“一字型”建于狹長臺地上,主體建筑為傳統(tǒng)穿斗式木結構,靠山體一側用毛石砌筑擋土墻,其余三個方向由土墻圍合,西側還附有磚砌輔房一間[4]。飛蔦集項目于建筑外部基本保留了土墻和石墻,適當擴大了窗戶尺寸。建筑內部用裝配式輕鋼結構替換年久失修的木結構。新的輕鋼屋架比木屋架加高約1米,增高的空間用于設備安裝(見圖8)。輔房因質量較差被拆除,主體輕鋼結構在此處延伸架出一跨二層的體量,外以大面積的玻璃圍合。

      改造時,地坪基礎被重新修整,預埋了綜合管線。輕鋼單元構件在工廠預制后運至現(xiàn)場,桿件之間無需焊接,工匠們可根據(jù)預留的螺栓孔定位,通過角鐵和螺栓裝配組裝。置入的輕鋼結構與土墻脫開一定距離,在地面柱腳處進行結構加強。室內墻體、抬升后的屋面板,以及檐口以下的幕墻以C型鋼為龍骨,外掛金屬拉網板支模,內填充復合泡沫混凝土,自重輕且保溫效果較好。

      云端覓境民宿項目是另一個典型案例。該項目坐落在西坑村,場地地形復雜,地勢落差較大?;胤秶鷥鹊牧鶙澤撩窬雍腿龡澊u混房屋順應地形走勢分布,布局緊湊。由于場地內生土民居的木結構腐蝕受損嚴重,土墻開裂坍塌面積較大,因此項目保留了質量較好的土墻,其余部分進行翻新改建。以場地西側高臺上一棟三開間兩層高的生土民居為例,設計方案延續(xù)了原建筑的基本形態(tài)和尺度,主要調整了開間布局,將兩側開間面寬加大以保證客房的寬敞舒適,中央開間則壓縮形成一個木質的樓梯間。由于建筑南朝山谷,設計將南向的開窗加大,二層東側挑出飄窗,客房增加露臺,形成開闊的觀云視野(見圖9、圖10)。

      新建筑兩側開間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混合結構體量,采取分層建造的方式。建筑一層為混凝土框架結構,在混凝土結構柱澆筑完成之后,轉角墻體以毛石砌筑,其余墻體為土墻,夯筑于兩柱之間。隨后,在墻和柱上方向內20厘米處澆筑圈梁和樓板。過梁外側砌有預制土磚,再沿圈梁和土磚固定一組鋼板便于找平繼續(xù)夯筑二層土墻。由于單元結構體量較小,建筑二層省去了結構柱,木屋架搭建在土墻之上。屋面板加鋪防水層,舊瓦在收集整理后重新鋪設(見圖11)。在生土建造階段,施工隊伍將回收的土墻土樣重新調配,使用傳統(tǒng)木模板再次夯筑。工匠們還對使用傳統(tǒng)夯錘和氣動夯錘進行了對比(見圖12)。氣動夯錘具有沖擊力大、頻率快的特點,用之夯筑生土墻體可增加土墻的密實度,進而提升墻體的抗剪強度。氣動夯錘在發(fā)達國家的現(xiàn)代生土建造中已較早普及,近年來逐漸推廣到國內的生土項目,但對松陽當?shù)氐氖┕り犖閬碚f這一工具依然相對陌生。根據(jù)現(xiàn)場操作反饋,工匠們可在短時間內掌握氣動夯錘的使用方法和夯筑技巧,施工更為省時省力。同時,傳統(tǒng)木模板的剛度可抵御氣動夯錘帶來的沖擊力,夯筑過程中并未出現(xiàn)模板不穩(wěn)定、墻體破壞等現(xiàn)象,模板拆卸后的夯土墻體呈現(xiàn)較優(yōu)品質。

      5在地文脈精神重塑

      面對傳統(tǒng)村落和民居的保護與發(fā)展,保持地域性特征的重要性已被大眾普遍認同。很多保護更新項目都積極保留或參照原有民居形態(tài),使得修復、改造或新建的建筑與生土聚落整體風貌相一致。但地域性特征不僅體現(xiàn)在建筑的外在形式上,更存在于村落的深層文化結構。在松陽,另有一些項目不拘泥于傳統(tǒng)樣式,注重建筑與外部環(huán)境及內部文脈精髓的關聯(lián)耦合,以期重塑鄉(xiāng)村場所精神。

      位于松陽中北部的王村始建于宋朝,曾是松陽史上最興盛的村落之一,是古市鎮(zhèn)到松陽縣城官道上的重要驛站,也是明代大學士王景的出生地。然而,王村在早年的規(guī)劃中被納入了工業(yè)區(qū),村子周邊建有密集的中小型工廠,村內相當數(shù)量的傳統(tǒng)夯土民居被3~4層磚混樓房所代替,剩余的老房子也多年久失修,傳統(tǒng)村落風貌破壞較大,發(fā)展前景不容樂觀。2015年,王景為王村人的定論讓村民們重拾文化自信,積極打造王景故里,恢復王村文脈,推動王村振興。其中,徐甜甜設計的王景紀念館成為規(guī)劃建設中的重要節(jié)點。

      王景紀念館坐落于王家祠堂北側,建筑根據(jù)場地周邊肌理形成一個連續(xù)凹凸的體量,內凹部分為出入口和兩個庭院空間。一層為紀念館展廳,屋頂為開放露臺。建筑采用混凝土無梁樓蓋結構,圍護部分為夯土墻體和木格柵庭院外墻。走進紀念館,平整的屋面、厚重的土墻和光滑的水磨石地面塑造出干凈純粹的內部空間。在這個純凈空間中,由轉角L形剪力墻構成的17座光井紀念柱成為視覺焦點。這些紀念柱大小不一,形態(tài)相近,底部為方形基座,頂部高出屋面并設有玻璃天窗,剪力墻與屋頂銜接處以弧形收口,柱身輔以弧面石雕,講述王景的人生故事。當光線自天窗灑下,人物浮雕更加鮮活,在紀念館空間中極具敘事性和場景感(見圖13)。17座紀念柱構成王景人生經歷的線性時間軸,引導參觀者了解王景的精彩一生。

      不刻意套用傳統(tǒng)樣式,王景紀念館的形體與場地環(huán)境相契合,混凝土與生土材料的結合回應了王村傳統(tǒng)夯土民居與磚混樓房交織的現(xiàn)狀,建筑結構兼具有紀念意義,與展覽敘事空間巧妙融為一體。王景紀念館表現(xiàn)出鄉(xiāng)村混雜表象下的有機理性建構。2017年,紀念館的建成給予王村村民強烈的文化鼓舞。除了展覽功能,紀念館還是王氏家族聚會和村中民俗文化活動的場地,一種鄉(xiāng)村精神得以回歸[5]。

      6保護更新模式中的經驗與不足

      不難發(fā)現(xiàn),松陽已開展的生土建筑保護和更新實踐應用了多種策略模式,呈現(xiàn)了多元的價值理念,產生了一批優(yōu)秀的鄉(xiāng)村建筑作品。這批作品充分尊重鄉(xiāng)村地域風貌,提升了建筑的基礎設施,賦予了建筑新的功能,融入了現(xiàn)代建造方式,優(yōu)化了空間環(huán)境品質,提供了豐富的設計和建造經驗,是老屋活化再利用的有益探索。

      與此同時也應看到,在諸多鄉(xiāng)土實踐中依然有部分項目存在一定的誤區(qū)和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第一,在一些實踐中,“黃土青瓦”淪為單一刻板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事實上,松陽當?shù)厣撩窬硬粌H僅包含土墻、木構、石基和瓦頂,也常與其他地域性材料相輔相成,構造工法多樣,單就土墻來說便有著數(shù)十種不同的細部做法。例如,一些工匠擅將青磚與生土墻體結合,靈活用于基礎防水、土墻飾面、轉角加固等,形成豐富的墻面肌理。而在新的實踐項目中,很多傳統(tǒng)建造技藝逐漸消逝。更有個別項目為了規(guī)避傳統(tǒng)生土聚落相關保護性要求,僅象征性保留極少部分土墻。整體建筑采用大體量鋼結構或混凝土結構,墻體則大面積磚砌。為了迎合“黃土青瓦”的生土聚落風貌,建筑的底部拼貼石片以充當砌石基礎,柱子和外墻面噴涂成黃色以模仿土墻肌理(見圖14)。這些“偽生土建筑”尺度過大,構造節(jié)點粗糙,與傳統(tǒng)聚落的內在價值背道而馳。

      第二,傳統(tǒng)生土建造技術有待科學更新。在松陽有不少生土建筑保護更新項目運用了多種現(xiàn)代建造手段,但在新修土墻時多沿用傳統(tǒng)夯筑方法。僅有少數(shù)項目重新考量土墻做法,用現(xiàn)代氣動設備提升夯筑效率和品質。傳統(tǒng)生土工藝有其顯著特點和優(yōu)勢,但也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如,土樣主要憑借經驗配比,建造時依賴人力夯筑,特別在潮濕丘陵環(huán)境下,土墻夯筑還較大程度受到天氣和地形環(huán)境的影響,較為耗時耗力。當前,國外生土研究機構已通過大量基礎實驗,優(yōu)化了生土材料性能,研發(fā)了生土建造機具系統(tǒng),更新了施工方法,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技術成果[6]。國內亦有研究團隊基于現(xiàn)代生土技術,對傳統(tǒng)生土工藝存在的固有缺陷進行了改良[7]。松陽可保留傳統(tǒng)技藝的精華,吸收和借鑒現(xiàn)代生土建造的相關適宜性技術,探索適用于潮濕丘陵環(huán)境的生土建造優(yōu)化方案,延續(xù)和發(fā)展生土聚落的地域性特征。

      第三,一些優(yōu)秀實踐作品的推廣效應有限。對于普通村民來說,一些示范項目的空間實用性不高、工法復雜或造價昂貴,因而不具備廣泛的可復制性。例如,飛蔦集項目中以預制裝配式為主的建造方式具有施工進度快、精度高等優(yōu)勢,還可提供較為理想的建筑物理性能。但單戶訂制、遠程山路運輸?shù)纫蛩卮蟠笤黾恿嗽擁椖康恼w工程造價,較難被村民在改建自宅時采納。因此,生土建筑的保護和更新除了以傳統(tǒng)風貌傳承、特色作品塑造為目標外,還應綜合考慮鄉(xiāng)村的現(xiàn)狀條件和實際需求,合理選擇經濟適用的材料和技術,調動村民的自主參與性,促進村落整體設計建造水平的提升。

      7結語

      在鄉(xiāng)村振興的戰(zhàn)略背景下,傳統(tǒng)民居的保護更新是新時期鄉(xiāng)村發(fā)展的重點。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呈現(xiàn)了松陽生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及面臨的困境,并借由典型案例分析總結了松陽當?shù)亻_展的生土建筑保護更新模式。可以看到,松陽的實踐為潮濕丘陵地區(qū)生土建筑的未來提供了多種可能性,但現(xiàn)有實踐仍多處于實驗性階段,尤其缺少系統(tǒng)且具有廣泛推廣意義的鄉(xiāng)村建筑技術更新方案。鄉(xiāng)村建設需統(tǒng)籌地域、經濟、文化等要素,在保留傳統(tǒng)特色的同時實現(xiàn)鄉(xiāng)村整體建筑的品質提升和可持續(xù)發(fā)展,這從來不是一個簡單易解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文化與建筑——鄉(xiāng)村發(fā)展的驅動力” 浙江松陽鄉(xiāng)村振興論壇綜述[J].時代建筑, 2019(1):188-191.

      [2] 何崴.爺爺家青年旅社設計隨想[J].城市環(huán)境設計, 2016(6):428-433.

      [3] 徐甜甜.平田農耕館和手工作坊[J].時代建筑,2016(2): 114-121.

      [4] 孟凡浩.工廠化預制與手工藝再生 飛蔦集·松陽陳家鋪[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9(2):118-121.

      [5] 葉澗楓.從宗社祠堂到“現(xiàn)代祠堂”對浙江松陽王村王景紀念館的解析與思考[J]. 時代建筑, 2018(4):134-139.

      [6] Hugo Houben, Hubert Guillaud. Earth Construction: A Comprehensive Guide[M]. London: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94.

      [7] 穆鈞.生土營建傳統(tǒng)的發(fā)掘、更新與傳承[J].建筑學報, 2016(4):1-7.

      猜你喜歡
      松陽縣
      媽媽的“雙減”
      捉蟋蟀
      松陽縣農旅融合產業(yè)發(fā)展與金融支持研究
      經營者(2020年4期)2020-04-10 06:45:49
      松陽:民生實事為家長解決后顧之憂
      浙江人大(2019年8期)2019-10-30 08:35:17
      松陽縣茶旅融合發(fā)展的實踐與思考
      松陽縣關工委走訪慰問貧困學生
      下一代英才(2016年4期)2016-11-19 20:19:07
      浙江松陽縣茶葉種植技術
      宅基地上的“暖心工程”——松陽縣探索“以宅基地換養(yǎng)老”的調查
      一年一萬“長效”受賄終落法網
      松陽縣城鎮(zhèn)低效利用土地再開發(fā)工作初步成效與思考
      塔河县| 稻城县| 康马县| 宾川县| 滨州市| 威远县| 蓝山县| 呼伦贝尔市| 江门市| 海伦市| 西宁市| 汕头市| 内乡县| 宽城| 桐庐县| 富蕴县| 筠连县| 奉贤区| 苍梧县| 秦皇岛市| 万宁市| 中宁县| 厦门市| 高台县| 肃北| 林西县| 奉新县| 米易县| 南投市| 临城县| 昌都县| 邯郸市| 阳高县| 鱼台县| 荥经县| 桑日县| 大足县| 南澳县| 尼勒克县| 兴海县| 长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