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之寧
摘要:近年來,多模態(tài)隱喻因其在建構豐富的話語意義方面的優(yōu)勢, 逐漸引起語言研究者的關注,并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的話語分析中,旨在揭示隱匿于語言背后的社會文化意義。本文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題的新聞漫畫為語料,對其所包含的多模態(tài)隱喻進行分析,探討其意識形態(tài)本質。
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聞漫畫;多模態(tài)隱喻
中圖分類號:H05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177(2019)10-0026-02
近40年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直是國人奮斗的目標,今年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更是得到了國人們的廣泛關注。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有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新資訊的傳輸方式也是五花八門,人們除了可以從報紙或電視上獲得文字和視頻的消息,還能通過網絡新聞漫畫或是動漫視頻來獲取最新資訊,這使得民眾可以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全部內容,也使得年紀較小的民眾能掌握信息,從近年來央視網陸續(xù)播出的創(chuàng)意新聞動畫不難發(fā)現這一趣味的傳播媒介正受到大眾的歡迎。本文主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相關的新聞漫畫為語料,對其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進行解構,并探尋相應的模態(tài)配置情況,來辨識夸張新穎的新聞漫畫中所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本質。
1 多模態(tài)隱喻
伴隨著概念隱喻研究的不斷發(fā)展與擴大,語言學家們也逐步開始對其進行思考。Lakoff&Johnson(1980)指出,“隱喻首先是思維和行動上的,其次才衍生為語言。”Forceville&Urios-Aparisi(2009)引用Mark Johnson的原話說:“經典的認知隱喻研究一直只關注語言體現,這隱含某種偏見:意義只存在于語言符號中。事實上,其他符號或一切藝術形式對體現意義的構建過程與語言并無二致。”作為人類交際符號資源,除文字外,還有聲音、圖像、空間等其他交際媒介和手段。在異質感官符號的沖擊之下,文字在表達意義方面的符號壟斷地位正逐步削弱,這一系列原因都為多模態(tài)隱喻的出現做好了鋪墊。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是在人文學術界出現的“多模態(tài)”轉向語境下產生的一種新的研究范式:從只關注概念隱喻的語言文字表征轉向關注語言文字只擔任其中一種交際模式的多模態(tài)語篇表征。[1]
相對于只用或主要使用一種模態(tài)來呈現目標域和源域的單模態(tài)隱喻而言,多模態(tài)隱喻則可以通過5類感官系統(tǒng)即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和味覺模態(tài)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來指稱我們內在所蘊含的情感認知狀況。多模態(tài)隱喻分為狹義多模態(tài)隱喻和廣義多模態(tài)隱喻。從狹義上來說,多模態(tài)隱喻指源域與目標域分別由不同的模態(tài)來呈現。由于該定義在實踐中很難得到精準的論證,所以我們通常采用廣義上的多模態(tài)隱喻,即源域或目標域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模態(tài)共同實現隱喻機制,如圖像-文字隱喻、手勢-語言隱喻、圖像-聲音隱喻等。本文主要將廣義上的多模態(tài)隱喻作為理論框架,探尋主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聞漫畫是如何運用圖像-文字隱喻這一多模態(tài)隱喻形式來與外部世界進行互動,從而揭示新聞漫畫中的意識形態(tài)本質,即我們對其內在的情感認知狀況。
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聞漫畫
新聞漫畫是一種用漫畫的形式去報道或評論新聞的體裁。創(chuàng)作和構思都以新聞事實為依據,將時下社會關注的焦點熱點作為素材,在保證事件真實性的前提下,以夸張幽默的形象化手段對新聞事件進行藝術加工。本文之所以選取該主題,一是其重要的地位;二是順應時代主題;三是用多模態(tài)隱喻來闡釋新聞漫畫中的意識形態(tài)相關的研究較少。所以本文在求新的同時,也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得到論證。新聞漫畫通過夸張的藝術手法介于“似與不似”之間,以色彩豐富淺顯易懂的人或事物再配上文字及矢量運動,通過凸顯出來的漫畫特征來隱喻新聞事件的關鍵特征,從而轉喻整個新聞事件。
3 新聞漫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多模態(tài)隱喻表征
新聞漫畫的表現形式基本上為圖像-文字,這一表現手法與廣義上的多模態(tài)隱喻定義契合,即源域或目標域由兩種或兩種以上模態(tài)共同參與構建隱喻,所以本文用多模態(tài)隱喻為框架來解釋新聞漫畫中以夸張新奇的手法所表現出來的意識形態(tài)本質。
圖1來源于百度圖片,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題由圖像、數字和文字構成。其中微笑的大樓作為源域,以此來隱喻目標域,即“建設的小康社會”。顧名思義,“小康社會”并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靠著一磚一瓦一點一滴地去堆積而成,它有著夯實的基礎。就像建造一座大樓一樣,先從打地基開始,再一層一層往上加蓋。該漫畫以大樓“一磚一瓦”的屬性來隱喻“小康社會”,使人們看到這座大樓時,與自己意識中已有的“大樓”屬性產生連接,從而與“小康社會”產生共鳴,最后在意識中自動將“大樓”這一漫畫形象概念化為“小康社會”這一抽象概念,完成隱喻。另外,漫畫中奔向“小康”大樓的是一位朝氣蓬勃的年輕小伙,以此來代表所有奔向小康社會的中國人。他們?yōu)樵缛諏崿F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奮力前進,對未來充滿了展望。
圖2來源于百度圖片,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題由圖像和文字構成。與上圖的不同之處在于,此漫畫以“杠鈴”作為源域,將其用來隱喻目標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靶】瞪鐣钡慕ǔ桑蝿辗敝?,與“杠鈴”很“重”這一屬性產生連接,顯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之艱難,其中要實現的目標眾多,并不是一件易事。漫畫中的三人由2男1女構成,3人一起共同舉起“全面建成小康”這一杠鈴,以此來預示“小康社會”這一“杠鈴”重到僅憑一己之力是無法舉起來的,需要眾人合力,共同實現。通過3人共同高舉杠鈴,生動形象地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繁重,需要眾人合力這一隱喻。
當然,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源域還有很多,本文選取了出現頻率較多的“大樓”和“杠鈴”作為目標域,透過漫畫形象而生動的特征,對其圖像-文字轉喻的機制進行了淺顯的分析。從中發(fā)現,圖像-文字這一多模態(tài)隱喻,和以往的傳統(tǒng)隱喻和概念隱喻有異曲同工之處:首先與人們意識中已有的認知屬性產生連接,從而實現從源域到目標域的過渡,使得源域與目標域產生共鳴。與以往的傳統(tǒng)隱喻與概念隱喻不同的是,多模態(tài)隱喻可以通過5類感覺系統(tǒng)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模態(tài)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來指稱我們內在的情感認知狀況,而不是單單只靠文字這一靜態(tài)形式。
參考文獻
[1]趙秀鳳.概念隱喻研究的新發(fā)展——多模態(tài)隱喻研究——兼評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態(tài)隱喻》[J].外語研究,2011(1):1-10.02757063-5DE6-40F0-A09E-535A2B7CF6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