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征帆
閱讀至情文當灑至情淚
前人中有這樣的說法: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而不落淚者,此人必非忠臣;讀李密《陳情表》而不落淚者,此人必非孝子;讀韓愈《祭十二郎文》而不落淚者,此人必無友愛之情。只有投入感情才能真正地把書讀好??墒墙裉飚斘覀兣踝x那些值得悲泣的作品時,還有誰會為之落淚呢?由此可知,要懂得忠孝友愛的道理是多么難啊!
蜀漢后主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駐軍漢中,準備北伐曹魏,出師之前,向劉禪上疏,勸導他尊賢納諫,發(fā)揚劉備品德,并推舉可以倚重的文臣武將,表明自己出征的目的和決心?!冻鰩煴怼芬詰┣械难赞o,針對當時的局勢,反復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圣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yè),表現(xiàn)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貳的品格。清朝丘維屏說:“武侯在國,目睹后主聽用嬖昵小人,或難于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zhuǎn)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边@說法是很有道理的。屈原是在遵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采取幽隱詭幻的表現(xiàn)手法。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zhì)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統(tǒng)一的?!冻鰩煴怼芬蚱渖钋楹裾x,忠肝義膽,一直為人稱道。文天祥身陷囹圄,還高唱:“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标懹胃嵌啻翁岬健冻鰩煴怼罚纭俺鰩熞槐硗ü沤?,夜半挑燈更細看”“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等。
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據(jù)《晉書·李密傳》說: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然后進獻。晉滅蜀后,征西將軍鄧艾敬慕他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李密以奉養(yǎng)年邁祖母為由,謝絕了鄧艾的聘請。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晉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詔征密為太子洗馬(官名)。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歲,年老多病。于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家里情況,說明自己無法應詔的原因。這就是著名的《陳情事表》,或稱《陳情表》。《陳情表》辭語懇切,委婉動人。表到朝廷,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劉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贊嘆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縣,發(fā)給他贍養(yǎng)祖母的費用?!蛾惽楸怼芬允逃H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
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后來被譽為“祭文中千年絕調(diào)”。十二郎,是韓愈的侄子,名老成。韓愈3歲喪父,一直隨長兄韓會夫婦生活,與侄兒韓老成自由朝夕相伴,名為叔侄,情同兄弟。韓會夫婦相繼去世后,叔侄倆更是唇齒相依,相濡以沫。韓老成英年早逝,韓愈悲不自勝,痛悼萬分。在這種巨大的感情壓力下,自他胸臆涌出了這篇千古至文,抒發(fā)了心中無限的傷痛。祭文原本偏重于抒發(fā)對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結(jié)合對死者功業(yè)德行的頌揚而展開的。本文一反傳統(tǒng)祭文以鋪排郡望、藻飾官階、歷敘生平、歌功頌德為主的固定模式,主要記家?,嵤?,表現(xiàn)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guān)系,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親情。無論是追憶叔侄倆年幼時“未嘗一日相離”的童年舊事,還是歷數(shù)成年后兩人幾度分離的因由衷曲;無論是坦陳“生不能相養(yǎng)以共居”的歉疚與悔恨,還是直抒“嗚呼哀哉”的凄傷悲痛;字字句句都是從肺腑中流出而浸透著骨肉親情。尤其是“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幾句,更是無比沉痛的嘆息。
《出師表》《陳情表》《祭十二郎文》都是光耀千古的名篇佳作,三篇文章分別表現(xiàn)了古代君和臣、祖母和孫兒、叔叔和侄子的關(guān)系,感人之處乃是文中展現(xiàn)的最貼心、最暖心的人情味。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連九五之尊的皇帝讀了《陳情表》都會感動,今天我們這些有血有肉的人,讀到這些情動于衷的文字時,難道心里就不會為之顫動嗎?
在野須懷治國才 居官應有山林氣
明代的吳從先是清言小品的大家,他在其作《小窗自紀》里說過這樣一段話:“才懷濟勝,雖布置竹石,具見經(jīng)綸;骨帶煙霞,即特達珪璋,意近丘壑?!边@意思是說:如果具備了鑒賞自然山水的眼光,哪怕是設計園林竹石,也能顯示出一個人的學問、水平和處理大事的才干。如果天生迷戀鐘情于自然風光,哪怕是被破格提升官職,也仍然忘不掉那深山幽谷的隱居之地。
李白斗酒詩百篇,杜甫下筆如有神,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就是“仙”是“圣”,而是因為他們都自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魏征云:“求木之長,必固其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币粋€人只有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chǔ),練好基本功,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悅?!盾髯印防镉浭龅?,南方有一種鳥名叫蒙雞,它用細長的發(fā)絲,把羽毛編制起來,做成鳥窠。這種窠完美漂亮,蒙雞在窠中產(chǎn)蛋孵雛。但是,蒙鳩把窠筑在蘆葦上,幾陣風吹來,蘆葦斷了,鳥案也掉了下來,蛋也破了,剛孵出來的雛鳥也摔死了。這并非窠做的不結(jié)實,只是賴以建窠的基礎(chǔ):蘆葦稈太細,經(jīng)不起風吹。由此可見,打好基礎(chǔ)的重要性,基礎(chǔ)不牢,則將一事無成?!安艖褲鷦?,雖布置竹石,具見經(jīng)綸”,一個人并非天生都有這樣的本事,也不是人人都有這樣的才能,它只眷顧那些腳踏實地的人。所以從小處著眼,就小事人手,循序漸進,終能成事。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讀書求學,為官做宰,顯聲留名,光宗耀祖是大多數(shù)文人士子的畢生追求??墒且灿心敲葱┤瞬幌『弊龉?,為了心靈的清靜寧謐,棄官隱居者不乏其人,最有名的當數(shù)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了。他為了心向自然,自明本志,在做了八十幾天的縣令后毅然放棄了所謂的“前程”,辭官回鄉(xiāng),躬耕自資,朝賞青山,暮觀煙霞,與松竹為友,同蘭菊為伴。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賦出“閑情十愿”,才能悠然對南山,才能為我們后人留下品味不盡,回味無窮的佳篇華文。
李思訓是唐代書畫家,出身唐宗室,唐高宗時為江都令,因武則天執(zhí)政殺戮唐宗室而棄官隱居。隱居時他潛心,凈心作畫,形成意境雋永奇?zhèn)?、用筆遒勁、風骨峻峭、色澤勻凈而典雅,具有裝飾味的工整富麗的金碧山水畫風格。這一風格對后來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后世山水畫中的青山綠水就是對他這一派畫風的延續(xù)。明代莫是龍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繪畫上的南北宗論,則將他列為“北宗”之祖。倘若李思訓不是在隱居時安心治學,他能否成為“北宗”之祖,則將是一個大大問號。
“競功名有如車下坡,驚險誰參破?昨日玉堂臣,今日遭殘禍,爭如我避風波走在安樂窩”。這是元代散曲大家貫云石在辭官后寫下的一首《清江引》,曲中表明了他避開是非之地,尋求桃源生活的理想。出身維吾爾族貴胄,祖、父都官至顯位,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年方二十的貫云石承襲父爵,出任擁有實際兵權(quán)的三品要職——兩淮萬戶達魯花赤。不久,又出鎮(zhèn)永州。這位血氣方剛、文武雙全的青年軍官,管轄著十一萬戶百姓,統(tǒng)率著七千將士。他“在軍氣候分明,賞罰必信”“御軍極嚴猛,行伍肅然”;公務之暇,則寫詩作曲,投壺雅歌。他要憑著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yè),又愿意“自適,不為形勢禁格”,然而這在當時那樣的社會里,簡直是不可能的。在苦悶與矛盾中,他終于作出了將官職軍權(quán)讓給弟弟忽都海涯的決定。貫云石讓爵后,“與文士徜徉佳山水處”,“倡和終日,浩然忘卻”,在27歲那年,他稱疾辭歸江南,結(jié)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從此徜徉于青山綠水之間,在秀麗的西子湖畔度過了一生中創(chuàng)作散曲最旺盛的時期。
也許有人會說,古時做官哪有現(xiàn)在做官有意思,要是擱到今天,陶淵明們哪里會舍得去隱居呢!可是就是有這樣的人,不為聲色犬馬誘惑,寧愿過著清貧而祥和的日子。沈海東原是南京市雨花臺區(qū)糧食局的副局長,由于從小酷愛畫畫,做了當代著名山水畫家盧星堂先生的人室弟子。沈海東得到盧星堂自成風格的山水畫真髓,學到了盧氏山水清新、秀美的獨特面貌。同時沈海東也深知山水畫家最好的老師其實是自然界,但是長期在南京這座現(xiàn)代化的城市里生活,不僅無法親近自然,更阻隔了藝術(shù)家的視野。于是1996年,沈海東作出了一個大膽決定:遠離城市,去農(nóng)村生活。經(jīng)過一年的慎重考慮,在征得了妻子同意,他最終賣掉了南京的房子,攜全家去農(nóng)村安家落戶。定居溧水,因為那里有山有水,還有許多起伏連綿的江南丘陵,有著他畫不完的寫生對象!從此沈海東一家在溧水偏僻的山區(qū)里,過著“陶淵明”一般的隱居生活。他到山野里悠閑散步,呼吸清新空氣,尋找創(chuàng)作題材,安心作畫,不問世事。沈海東的物質(zhì)生活是清貧的,全家的收入都靠他賣畫所得,平日的隱居生活是艱苦的。賣得出畫還行,有時候很長時間都賣不出一張畫,家人就要跟著他節(jié)衣縮食了。不過,他們一家對于這種為藝術(shù)而隱居的生活方式無怨無悔。沈海東表示:“只要能夠畫畫,能夠生活在美麗的大自然環(huán)境里,只要有稀飯喝,我就足夠了!”這正是“骨帶煙霞,即特達珪璋,意近丘壑”的極好寫照,時下有幾人能如此瀟灑超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