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紅
摘要:《孔雀東南飛》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民間敘事長詩。詩中塑造了劉蘭芝這一美麗形象,她美麗、善良、自尊,為了證明自身的價值和尊嚴,她用自己的生命演繹了一段纏綿悱惻、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她美麗、善良、自尊、充滿魅力具有傳統(tǒng)底蘊的形象是中國藝術長廊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故事的結局讓人扼腕嘆息,也增強了劉蘭芝形象的無窮魅力,使她的形象有著無與倫比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孔雀東南飛;劉蘭芝;形象分析
一、美艷不可方物的劉蘭芝
《玉臺新詠》中的《孔雀東南飛》屬于古樂府民歌,是流傳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與北朝時期的民歌《木蘭詩》并稱為“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的主人公劉蘭芝十七歲時嫁給了廬江府小吏焦仲卿,夫妻倆琴瑟和鳴,感情篤厚,但被婆婆厭棄,被迫離開焦仲卿回自己娘家,“自誓不嫁”,而被娘家兄長不容,只好嫁給別人,但在出嫁當天投水而亡。焦仲卿聽說后,也“自縊于庭院”。
在中國歷史上,人們同西方一樣也很重視和欣賞人物本身的審美價值。讓我們以《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為例。她美貌絕倫,聰慧過人,且又知書達理。詩歌一開頭就向讀者展示了這一點:“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結合詩歌中的外貌描寫,“足下躡絲襪,頭上玳瑁光,腰若紈素,耳著明月。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在面臨被遣歸的窘迫境遇中,她尚能保持鎮(zhèn)定,精心裝飾,美得讓人驚心動魄,可以說其美貌絕倫。隨著故事的展開,這種印象不斷得到加強。
“還家十余日”,縣令和太守便紛紛派人上門提親,可見她的美貌遠近聞名,德馨遠播,贏得四方才子仰慕。這里,詩歌通過側面描寫呈現(xiàn)了具有清新明麗、素潔淡雅外表美的劉蘭芝。她的美給人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是一種美麗大方、從容得體的外在魅力的流露??傊?,她是一個符合人們傳統(tǒng)審美標準、端莊嫻雅的傳統(tǒng)女性形象。
二、勞作不輟、利落能干的劉蘭芝
勤勞善良是中國古代勞動婦女的傳統(tǒng)美德,劉蘭芝也不例外。從“雞鳴人機織,夜夜不得息”,可謂起早貪黑,勤勞不輟?!叭諗辔迤ァ笨梢钥闯鏊淠芨?。能夠織素和裁衣滿足了農(nóng)耕社會男耕女織時期社會對女子作為人妻必須具備的家庭生產(chǎn)能力的要求。到“左手持刀,右手執(zhí)綾羅,朝成繡夾裙,晚成單羅衫”,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劉蘭芝不單單美麗,而且勤勞、干練、任勞任怨。及至她臨別前對房中什物的檢點交代,可證平時操持家務的穩(wěn)重和臨危不亂。
三、婦德完美的劉蘭芝
在封建社會里,劉蘭芝作為一個受過良好家庭教育的傳統(tǒng)女性,有著完美的婦德?!笆芸棽?,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說明她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婦德完美?!芭袩o偏斜”則說明劉蘭芝在婦容婦功等方面做得毫無差池,而焦母對于蘭芝的厭棄純粹是封建家長制使然。雖然劉蘭芝對這一情況心知肚明,但在辭別仍然替婆母著想:“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里。”從這一舉止看出她良好的教養(yǎng)和知書達理。另外,劉蘭芝與小姑子相處融洽。臨別時她與小姑告別時叮囑:“勤心養(yǎng)公姥,好自相扶將。”可見她自小受到的教育是要孝敬父母公婆,盡管婆婆對她極盡挑剔、很是刻薄。接著和小姑約定“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自古至今,姑嫂大多不和,但是蘭芝和自己的小姑子相處融洽,這也表現(xiàn)了她“宜室宜家”的素養(yǎng):“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流露出的是不舍;“始扶床”“如我長”則描繪了姑嫂二人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經(jīng)歷;“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則是離別后的約定,讓人不禁感動莫名。所有這些細節(jié)描寫都可以看出她的知書達理。
四、忠貞不渝的劉蘭芝
“女人重視愛情甚于她的生命”。(居里夫人語)黑格爾也特別同情愛情不幸的女性:“愛情在女性身上特別顯得最美,因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現(xiàn)實生活都集中到愛情里和推廣成為愛情。她只有在愛情里才能找到生命的支撐力;如果她在愛情方面遭遇不幸,她就會想一道光焰被狂風吹熄掉。”[1]劉蘭芝對待自己的感情就是如此?!熬斪髋褪?,妾當作蒲葦”是劉蘭芝和焦仲卿分別時的海誓山盟;“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是蘭芝抗拒再婚的誓言;“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是蘭芝踐行約定的決絕;“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是蘭芝自證清白的悲壯。即便面對父兄的威逼、太守的權勢,蘭芝也毫不心動,“蒲葦韌如絲”堅強地維護自己的愛情。所有這一切是中國女性特有的美德的彰顯,更是蘭芝的忠貞使然。
五、聰慧不屈、奮起反抗的劉蘭芝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是中國人特有的韌性,尤其是女性。《孔雀東南飛》描寫了劉蘭芝的美麗、聰慧、勤勞能干、知書達理,但是在善良和溫順的背后卻有一種不卑不亢的自尊、理智與被迫的反抗。
在不得不離開時,劉蘭芝對焦仲卿一番剖白:“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日公姥,及時相遣歸?!睆倪@番話里我們可以看出劉蘭芝認識問題的深刻和清醒,也看出她很清楚地認識到婆婆對自己的不滿,自己在焦家難以久留。從仲卿請求其母的對話中我們可以證明劉蘭芝的判斷是精準無誤的。婆婆厭棄她的理由不是她不夠勤勞,而是“此婦無禮節(jié),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蘭芝認為自己“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是一個懂生活有才藝的女性,理應得到丈夫疼愛和婆婆的理解。她不滿婆婆對她的苛責、常守空房的狀況,渴望擺脫女性作為夫家勞動工具的限制,渴望沒有封建禮教束縛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她雖然尊重婆婆,但是并沒有低聲下氣,唯唯諾諾。她不卑不亢,始終保持自己應有的尊嚴,才有了“十七為君婦,心中常悲苦”的抱怨,才會有“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的不滿,才會有“君家婦難作”的感慨,也才會有主動要求遣歸的激憤。因為她渴望的“自專由”挑戰(zhàn)了她婆婆封建家長的權威,被厭棄被遣歸已經(jīng)是不可擺脫的。聰明如她得知丈夫向婆婆請求失敗之后,更加明確自己必須離開的事實。但是,焦仲卿還是對母親和自己的婚姻一如既往的幼稚:“卿但暫還家,吾今日報府。不久當歸還,還必相迎娶?!钡?,劉蘭芝很理智,也很清醒:“勿復重紛紜,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遺施,于今無會因。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碧m芝對世事的洞明練達由此可見一斑。后面故事的發(fā)展也證實了她的分析。
“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若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段描寫不僅讓人有“精妙世無雙”的驚嘆,更讓人敬佩她良好的內(nèi)心素質(zhì):內(nèi)心痛苦,而表面平靜;胸中燃火而面無表情,這是屬于她的倔強與自尊。同時,所佩戴首飾精致絕倫,衣著精美異常,“事事四五通”可以看出她很精心。此時的主人公真是百感交集,萬感穿心,滿含對焦母的怨恨、焦仲卿的眷戀、前途的憂慮。原本她應該無心于服飾,無意于容顏,可她卻異常精心地裝扮一新。因為,一旦被遣歸,依照漢代禮儀應著嫁時衣,她也在用盛裝向焦母顯示她“實無罪過”。她在追求一份屬于女性的尊嚴,要贏得一份屬于自己的尊重,因此她不會也不能顯出傷心的樣子。她這么精心裝扮也是她反抗精神的體現(xiàn)。是運用自己的美艷做武器,對造成自己愛情悲劇的封建家長焦母進行示威,表示反抗。最后,為了屬于自己的愛情和曾經(jīng)“黃泉下相見,勿違今日言”的誓約慨然赴死。這是要證明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清白、自己的價值和尊嚴,也是一份她獨有的倔強。
六、慷慨赴死的悲壯美
劉蘭芝被“遣歸”后回家,縣令太守紛紛上門提親,盡管蘭芝為了維護她和焦仲卿之間的愛情盟約做出了種種努力,拒絕了他們的求聘。但是,在家長阿兄的逼迫下,無奈嫁給了太守的兒子。這是封建家長制逼迫的結果,是必然的。作為古代一名地位卑微的女性,她無力對抗無所不在的封建禮教。而焦仲卿則是一個拘謹濡弱、守禮盡孝、膽小怕事的形象,面對母親的強權,他不敢違抗;盡管和蘭芝相約“結誓不別離”,但是他并沒有采取任何有意義的行動來踐行這份契約。當劉蘭芝再嫁的消息傳來,他怒氣沖沖“因求假暫歸”,跌跌撞撞來見蘭芝并出言嘲諷、羞辱自己深愛的人:“賀卿得高遷,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
單從表面來看,似乎是劉蘭芝再嫁,違背了他們二人的誓約。但實際上,焦仲卿才是違背誓約的那個人。他不敢違抗母親之命,造成蘭芝被休歸家。在古代,女人的地位很低,如果被夫家休了就逃脫不了被恥笑的命運。同時,也是焦仲卿懦弱的性格造成他在蘭芝歸家后沒有積極采取措施踐行自己的諾言再迎娶蘭芝,從而造成蘭芝另嫁他人。第三,當?shù)弥m芝再嫁的消息,他沒有反思自己的無能,反而上門羞辱蘭芝,把違約的責任推給蘭芝,并憤而提出“吾獨向黃泉”。從后面的發(fā)展看出,他在蘭芝再嫁之后并沒有勇氣真的“獨向黃泉”,只是向蘭芝表達自己的失望和譴責,是對蘭芝羞辱之后的激憤之詞。也是他的羞辱導致蘭芝“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也是他在得知蘭芝踐約赴死之后,“心知長別離”,最終無奈履行自己“向黃泉”的誓言。而蘭芝盡管被遣歸,但是心里依然對焦仲卿抱有依稀希望:渴望丈夫能夠說服焦母,重新再迎娶自己,焦仲卿是她絕望中的最后一絲希望。但是,這個懦弱、惟母命是從的男子沒能給她希望、慰藉,而是在她身心疲憊之時譏諷嘲弄她。所以,她憤慨又凄婉地拜別人世:“我命絕今日,魂去尸長留?!彼`行了自己的誓言,囿于對焦仲卿的失望、對愛情的失望,對男權社會的控訴。她的死不是為了殉情,而是在遭到丈夫羞辱之后在改嫁的新婚夜里才憤而死去的。她要用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證明自己的尊嚴:她不是一個貪戀富貴見異思遷的女子。她的死讓人震撼,彰顯了一份圣潔,一份剛烈。
《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而劉蘭芝是文化長廊里獨具特色的一個存在。她顯示了對女性尊嚴的渴望,對美好愛情的渴求。她的悲劇是封建婚戀觀念造成的,但這并沒有湮滅她的善良和自尊。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M].商務印書館,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