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磊
摘要:明人徐渭著《南詞敘錄》,是古代論述南戲的專門著作。南戲通俗、多采,“無今人時文氣”,可卻“無人選集,亦無表其名目者”。為此,文長撰《南詞敘錄》,首次總結(jié)南戲風(fēng)格,研究南戲藝術(shù)特點,著錄宋元南戲六十種、明初戲文四十七種,以反對戲曲創(chuàng)作駢儷風(fēng)尚,扶植新興俗曲。《南詞敘錄》是南曲戲文出現(xiàn)以來,宋、元、明、清四代專論南戲的唯一著作,具有較高文獻考證價值,其獨樹一格的戲劇美學(xué)思想值得探討,謹以此文探析徐渭戲劇理論觀。
關(guān)鍵詞:南詞敘錄;戲劇理論;徐渭;辭賦
徐渭,字文長,號青藤老人,浙江紹興人。徐文長詩文風(fēng)格清奇,不落俗套,并有《詩文全集》。其能操琴,諳音律,愛戲曲,是一位有名的劇作家,所著《南詞敘錄》為中國第一部關(guān)于南戲的理論專著,所著雜劇《四聲猿》曾得到湯顯祖、馬驥德等曲學(xué)家好評。有戲劇論著《南詞敘錄》問世,見解獨特,不墨守陳規(guī)。南戲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故劉后村有“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唱蔡中郎”之句?;蛟疲骸靶烷g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曰‘永嘉雜劇’,又日‘鶻伶聲嗽’?!?/p>
一、徐渭《南詞敘錄》概說
(一)《南詞敘錄》源流追溯
《南詞敘錄》,在唐宋元明四代,是中國古代專論南戲的唯一著作。南戲熔唱、舞、念、作于一爐,故事性完整。由于情節(jié)曲折,劇本一般是長篇。整本南戲長可達五十多出,短則二三十出。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張協(xié)狀元》長達五十三出,《宦門子弟錯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南戲根據(jù)劇情需要可長可短,靈活性較大。其時,文人歧視南戲,但在民間多受歡迎。徐撰此書,一是為其爭名,同時也填補戲劇理論空白。著者自謂:“北雜劇有《錄鬼簿》,院本有《樂府雜錄》,曲選有《太平樂府》,記載詳矣,唯南戲無人選集,亦無表其名目者,予嘗惜之??烷}多病,咄咄無可與語,遂錄諸戲文名,附以鄙見?!痹摃嬲撌瞿蠎蛟戳骷澳蠎蛩囆g(shù)風(fēng)格特色、南戲聲律、南戲作家作品及南戲常用術(shù)語、方言的考釋等,最后附以戲文目錄。南戲源流,《南詞敘錄》認為:“南戲始于宋光宗朝,永嘉人所作《趙貞女》《王魁》二種實首之”,又引用另一則見解:“或云:宣和間已濫觴,其盛行則自南渡,號曰‘永嘉雜劇’,又曰‘鶻伶聲嗽’。”此二說對南戲源流闡述已頗為清晰。關(guān)于南戲發(fā)展,則謂:“其曲,則宋人詞而益以里巷歌謠,不葉宮調(diào),故十大夫罕有留意者。元初,北方雜劇流入南徼,一時靡然向風(fēng),宋詞遂絕,而南戲亦衰。順帝時,忽又親南而疏北,作者猬興,語多鄙下,不若北之有名人題詠也。永嘉高經(jīng)歷明……乃作《琵琶記》雪之,用清麗之詞,一洗作者之陋?!边@一段表述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認為南戲乃“宋人詞而益以里巷歌謠”,既肯定了曲與詞的關(guān)系,同時又肯定了“里巷歌謠”在南戲形成中的地位,這頗為符合南戲形成的實際情況;二是比較概括而準確地縷述了南戲從宋代到明初的演化跡象?!赌显~敘錄》中,較為全面地分析南戲特色。早期南戲在音律上“本無宮調(diào),亦罕節(jié)奏,徒取其畸農(nóng)、市女順口可歌而已”,肯定南戲在初創(chuàng)時期音律上的靈活狀況。同時,早期南戲“語多鄙下”,至高則誠“以清麗之辭,一洗作者之陋”。但南戲發(fā)展到明初,以《香囊記》為始,“以時文為南曲”,“南戲之厄,莫甚干今”,于此肯定了南戲在初創(chuàng)時期的藝術(shù)面貌。
至于南北曲異同,《南詞敘錄》中有則著名論述:“聽北曲使人神氣鷹揚,毛發(fā)灑浙,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戲則纖徐綿渺,流麗婉轉(zhuǎn)。”徐渭高度評價南戲,與其對于“本色”的弘揚密切相關(guān)。他認為南戲“有一高處:句句是本色語,無今人時文氣”,這是徐渭戲曲主張的核心。王驥德曾言:“先生好談詞曲,每右本色?!彼^“本色”,就是要通俗自然,以家常語人曲,而反對以“秀才家文字語及引傳中語”寫曲,要求在創(chuàng)作中做到“俗”與“真”的統(tǒng)一,這是徐渭“本色”論的主要內(nèi)涵。南戲就其音樂——南曲來說,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系統(tǒng),是許多聲腔劇種如海鹽腔、昆山腔、弋陽腔的發(fā)展基礎(chǔ),為明清后多種地方戲的繁榮,提供豐富養(yǎng)分。徐渭對當時尚處于民間狀態(tài)的南曲四大聲腔,作了較早考察和評價,特別對昆山腔,給以有力的辯護,將其與隋唐之雅樂相提并論,旨在提高昆山腔的身份。此外,在南戲?qū)m調(diào)音律問題上的論述,以及對南戲作品評價極具見解。
(二)徐渭戲劇理論對后世影響
徐渭既采用北雜劇形式兼收南曲自然格律,創(chuàng)作有雜劇集《四聲猿》即《狂鼓史漁陽三弄》《玉禪師翠鄉(xiāng)一夢》《雌木蘭替父從軍》《女狀元辭凰得鳳》四則獨立單元。后兩部戲是寫女子改換男裝,建立功勛的故事,折射出其對女性的反傳統(tǒng)看法,作品不落案臼,為戲劇形式多樣化開拓了道路。湯顯祖曾說:“《四聲猿》乃詞壇飛將,輒為之演唱數(shù)通,安得生致文長,自拔其舌!”此外,徐渭對當時流行的輕視南戲之風(fēng)非常反感。他認為南戲有自己寬松自由的格律,受到民間歡迎,通俗、多采,“無今人時文氣”,卻“無人選集,亦無表其名目者”。為此,徐渭寫下《南詞敘錄》,首次對南戲加以總結(jié),研究了南戲的藝術(shù)特點,著錄了宋元南戲六十種、明初戲文四十七種,以反對戲曲創(chuàng)作的驕儷風(fēng)尚,扶植新興的俗曲。這是中國第一部關(guān)于南戲的理論專著,在戲劇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雜劇《歌代嘯》、小說《英烈傳》,據(jù)說也為徐渭所作。在戲劇理論方面,徐渭主張“本色”,即戲劇語言應(yīng)當符合人物的身份,應(yīng)當使用口語和俗語,以呈現(xiàn)人物真實性,而反對雅致的驕語,過度修飾,這些看法都頗有見地。徐渭生長在浙江,又曾隨軍往來南戲盛行的浙、閩各地多年。這是徐渭寫作出《南詞敘錄》這樣的最早一部關(guān)于南戲的概論性著作的客觀條件。徐渭作為寫出《四聲猿》這樣優(yōu)秀北雜劇的作家,對南戲的批評自然會以北曲作為比較參考。在他批評南戲著作《南詞敘錄》中處處可見如此對比:
“南曲北調(diào),可于箏琶被之;然終柔緩散戾,不若北之鏗鏘入耳也。”
“南易制,罕妙曲;北難制,乃有佳者。何也?宋時,名家未肯留心;入元又尚北,如馬,貫,王,白,虞,宋諸公,皆北詞手;國朝雖尚南,而學(xué)者方陋——是以南不逮北?!?/p>
“聽北曲使人神氣鷹揚,毛發(fā)灑浙,足以作人勇往之志,信胡人之善于鼓怒也,所謂‘其聲噍殺以立怨’是已;南曲則纖徐綿吵,流麗婉轉(zhuǎn),使人飄飄然喪其所守而不自覺,信南方之柔媚也,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是已?!?/p>
按此文獻,可見徐渭對于南北戲曲之異同比較。整體看,徐渭充分肯定北戲藝術(shù)成就,認為北戲高于南戲,同時,又對南戲這一新生事物持宣揚推介態(tài)度?!昂孔詠砀哂跐h音。在唐,龜茲樂譜已出開元梨園之上。今日北曲,宜其高于南曲。有人酷信北曲,至以伎女南歌為犯禁,愚哉是子!北曲豈誠唐宋名家之遺?不過出于邊鄙裔夷之偽造耳。夷,狄之音可唱,中國村坊之音獨不可唱?原其意,欲強與知音之列,而不探其本,固大言以欺人也”。他在承認北曲在音樂方面高于南曲的同時,又對那些自命正統(tǒng)而壓制民間音樂的仕人提出苛刻批評。
二、“本色論”是徐渭戲劇理論重心
徐渭倡導(dǎo)“本色語”,反對時文氣?!皶r文”是古代利.舉考試使用的文體通稱,如唐宋律詩——對仗工整,韻律有嚴格規(guī)定的賦體文章,明清時八古文——由破題、承題、起講、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的一種極死板的文體。這里所說的“時文氣”是指寫曲文過于呆板,拘囿文字用典。王驥德在其《曲論雜論上》就提到徐渭“論曲每右本色”,可見“本色”在徐渭戲劇觀中占有重要地位。徐渭的本色論,也是在其繼承了元代戲曲成就后針對南戲的弊病提出來的?!澳蠎蛞菄醯皿w。南曲固是末技,然作者未易臻其妙?!杜谩飞幸樱浯蝿t《玩江樓》《江流兒》《鶯燕爭春》《荊釵》《拜月》數(shù)種,稍有可觀,其余皆俚俗語也,然有一高處,句句是本色語,無今人時文氣”。
所謂“得體”,就是指與戲劇這一藝術(shù)形式本身所要求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客觀規(guī)律相符,從這一點上來說,“得體”即是“當行”。具體到實踐中,首先就是對“本色語”的要求。在徐渭看來,“與其文而晦,毋若俗而鄙之易曉也”。在《題昆侖奴雜劇后》中他又提出:“至散白與整白不同,尤宜俗宜真……凡語人要緊處,略著文采,自謂動人,不知減卻了多少悲歡,此是本色不足者,乃有此病?!笨梢娦煳肌氨旧Z”要求第一是發(fā)自作者內(nèi)心真情創(chuàng)作,而非抄襲,在此背景下,就算是俚俗也能原諒,否則一無是處。有些人誤以為徐渭的本色語就是指的俚俗語,那則是曲解了徐渭的本意了。徐渭更高的審美要求,可從他在《南詞敘錄》中對《琵琶記》的稱贊中看出來。惟《食糠》《嘗藥》《筑墳》《寫真》諸作,從人心流出,嚴滄浪言水中之月,空中之影,最不可到。如《十八答》,句句是常言俗語,扭作句子,點鐵成金,信是妙手,也就是說“本色”不等于“俚俗”。
三、結(jié)語
戲曲《西廂序》中,徐渭首次提到:“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猶俗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替身者,即書評中婢作夫人終覺羞澀之謂也。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多插帶,反掩其素之謂也。故余于此本中賤相色,貴本色,眾人嘖嘖者我煦煦也。豈準劇者,凡作者莫不如此?!贝藭r徐渭“本色論”主要都是圍繞戲曲而談,如“語人要緊處,不可著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越警醒,此才是好水準,不雜一毫糠衣,真本色”。徐渭戲曲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促進了明后期戲曲創(chuàng)作理論繁榮發(fā)展。《南詞敘錄》全面論述了南戲這一藝術(shù)門類,在宋元明清四代,是唯一一部研究南戲的專著,在中國戲曲理論批評史上貢獻卓然。
參考文獻:
[1]劉奇玉.古代戲曲創(chuàng)作主體思維特征論[J].韶關(guān)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2009(10):18-19.
[2]陳友峰.心靈之訴求與外物之超越——簡論元典文化思維方式對戲曲審美形態(tài)之影響[J].戲曲藝術(shù),2005(2):38-40.
[3]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代戲曲論著集成(三)[M].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59.
[4]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