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閩川
摘要:賈寶玉和葉甫蓋尼·奧涅金分別來自中國和俄國這兩個國家的不同文化下的藝術(shù)形象一是世界文學(xué)史上的典型形象。他們被稱作時代的“多余人”。他們“同而有異”:出身貴族,受過知識教育;都對現(xiàn)實生活和官場不滿,但又都受階級所限;不能獲得圓滿結(jié)局,成為社會的“多余人”。而通過二者形象的對比研究,能夠知道中國和俄羅斯當時的社會狀況和歷史背景。
關(guān)鍵詞:封建社會;賈寶玉;奧涅金;多余人
《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文學(xué)的奠基之作,是公認的俄羅斯文學(xué)的典范,小說塑造了俄羅斯文學(xué)史上第一個“多余人”文學(xué)形象。奧涅金在沙皇統(tǒng)治的腐敗時期,明白統(tǒng)治階級破敗在即,但階級局限性又讓他沒有勇氣投入人民革命的行動當中去。因此他仿徨不安,患上了時代的“憂郁癥”,可以說奧涅金在某種意義上是“多余人”的鼻祖。而在18世紀中葉的中國文學(xué)史上也早早出現(xiàn)了“多余人”的形象,賈寶玉是曹雪芹《紅樓夢》中的人物,他是典型的“富貴閑人”,他追求個性,藐視禮法,有樸素的民主平等思想,但最后卻只落得皈依佛門的結(jié)局。賈寶玉與奧涅金在文學(xué)史上都屬于“多余人”這一典型人物形象范疇。
一、兩者之間的相似性
(一)相似的社會背景
《紅樓夢》反映的是18世紀中葉,即清王朝所謂的“乾隆盛世”:一方面,封建政治統(tǒng)治日漸僵化和腐朽,社會矛盾日益激化,整個社會蘊含著巨大的危機;而在另一方面,統(tǒng)治階級還保留著對于國家的強權(quán)統(tǒng)治,對人民進行了殘酷的鎮(zhèn)壓。雖然有外來文化的傳播,但是封建統(tǒng)治在政治、思想、文化、經(jīng)濟等領(lǐng)域還存在足夠的優(yōu)勢,新的階級還沒有產(chǎn)生。賈寶玉出生在賈家,是貴胄府邸??此乒怩r輝煌的賈府卻正是整個時代、整個國家日落西山的縮影。在這個大家族中,一方面,他們鼓吹道德教化;另一方面,他們道德淪喪,亂倫、縱欲、通奸、腐敗、奢侈、虛偽比比皆是。
普希金生活在19世紀上層階級和下層階級分裂嚴重的俄羅斯。沙皇大肆進行專制活動,奉行高壓政策,實行恐怖統(tǒng)治,鎮(zhèn)壓百姓,聯(lián)合歐洲其他封建勢力抵制民主運動,民主力量受到了極大的損害。而受到西方啟蒙主義和民主思想的一批貴族中的先進分子因為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以為高尚先進的事業(yè)發(fā)生質(zhì)變,又走投無路,在思想上找不到方向,因而陷入了孤獨仿徨之中。奧涅金就是他們之中的一個。
(二)都具有叛逆性
賈寶玉所在時代,儒家經(jīng)典《四書》被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然而賈寶玉對父親吩咐的“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沒放在心上,反而對《西廂記》《牡丹亭》之類被封建衛(wèi)道士反對的書如獲珍寶。他蔑視封建知識分子仕途經(jīng)濟之路,鄙夷挖苦那些熱衷于功名富貴之人是“國賊祿鬼之流”“沽名釣譽之輩”。他一出生就被安排到了“人上人”的地位,但他拋棄了封建貴族給子孫安排好的那條通往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的道路。而他生活的大觀園又是一個禮教較為松弛的地方,他從那些女孩子們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因此他把全部的熱情和理想寄托于那些被侮辱、被損害的女孩子們身上。他反對“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級觀念和“上下有別”的主仆觀念以及“父母之命”的封建包辦婚姻觀念。他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兒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兒便覺得濁臭逼人!”他同情被壓迫、奴役的奴仆。第七回中寫道他跟來自貧寒之家的秦鐘初次見面的時候,他產(chǎn)生極大的震撼:“可恨我為什么生在這侯門公府之家,若也生在寒門薄宦,早得與他結(jié)交,也不枉了此一生?!边@里不單單只是對榮華富貴的一種厭棄,更是對自己出生階級的一種否定。在感情上,他強烈反對封建專制象征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追求自由的新的以愛情為前提的進步的婚姻觀念。
奧涅金在貴族家庭中長大,無師自通于各種社交場合。他的吃穿用度,無不考究:“桌上擺著青銅器和瓷瓶,琥珀煙斗是在皇堡生產(chǎn),雕花水晶瓶里的香水精,最討那嬌嫩的感官喜歡,小梳子、小剃子應(yīng)有盡有,小剪刀有直頭也有彎頭,小刷子總共有三十來把……”然而他也接受過西方啟蒙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熏陶,向往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社會。奧涅金生活在法國啟蒙主義以及俄國貴族革命活動頻繁發(fā)生的時代,他對腐朽的俄羅斯上層社會感到失望,“心不在焉,流露出一副清醒模樣”,“奧涅金患上了不治之癥……對人生早已是心灰意冷”。他厭惡貴族社會,厭惡自己空虛的生活狀態(tài),因此他陷入無狀態(tài)的游離之中。他蔑視俄國地主,他知道鄰居們懷著勢利的心態(tài)想來結(jié)交自己,便騎著馬偷偷從后面溜走。他是貴族們眼中的浪蕩子、胡作非為的自由主義分子、虛無主義者、具有新思想的壞分子,是無禮的毫無禮貌的缺乏教養(yǎng)的危險人物。奧涅金在自己的土地上進行了改革,將搖役制改地租制,以減輕農(nóng)奴的負擔。在奧涅金看來,他的這些鄉(xiāng)紳鄰居們,是站在農(nóng)奴制上的將農(nóng)奴剝削地一貧如洗的吸血鬼,是“一幫子”壞蛋,是老奸巨猾的騙子。正如別林斯基所說:“奧涅金絕不是一個惡棍,一個放蕩淫亂的人,雖然同時也不是一個道德的英雄?!眾W涅金不滿足于這樣的渾渾噩噩的生活,他大膽地劉上流社會進行尖酸刻薄的嘲弄和諷刺,他厭惡自己的精神空虛和無所事事,他在潛意識里開始要求合理的工作和崇高的理想,他不愧是一個勤于思考的叛逆者形象。
(三)都具有“多余人”消極的一面
奧涅金和賈寶玉雖具有對封建貴族生活的不滿,但是僅僅是一種叛逆的初端。他們并沒有徹底堅決地走上同貴族階級決裂的道路,他們的反叛傾向只停留在比較原始的、朦朧的、不自覺的水平上,表現(xiàn)出了一種軟弱、不堅定和動搖,這是他們性格中更本質(zhì)和更顯著的特點。奧涅金在接受了西方先進文明思想的影響之后,對俄國上層社會報以批判態(tài)度。但為了繼承伯父的遺產(chǎn),他變成了他所諷刺的“虛偽者”,表面上憂愁,心里巴不得伯父早點死。而他雖然在自己農(nóng)莊進行了改革,但并不徹底,只是剝削形式的一種轉(zhuǎn)變而已。而他面對達吉雅娜的真摯表白的時候,他冷酷的拒絕:“我的愛情盡管怎樣熱烈……卻會使我對您怪罪?!闭绾諣栣f的那樣:“他在二十歲的年齡就已經(jīng)老了,而在開始變老時,又因愛情變得年輕。他永遠期待著什么,但什么也沒來到,而生命在消逝?!倍c連斯基決斗也體現(xiàn)了這一點。他為了貴族階級所謂的“貴族榮譽”殺死了自己的朋友,也是受俄羅斯封建觀念毒害的結(jié)果。
賈寶玉也具有巨大的局限性。他雖然反感貴族階級的虛偽和腐朽沒落,但是他自己身上也具有濃厚的貴族烙印。他雖然對女子體貼,與下人親近,但停留于表面。在第八回中,賈寶玉讓茜雪留了碗楓露茶,但被李嫲嫲吃了,寶玉因此摔了茶杯,怒罵茜雪,最后茜雪被攆出了賈府。“賈寶玉任性起來簡直不顧一切”然而,他在封建權(quán)威的代表即他的父親面前,則噤若寒蟬,都是“唯唯而已”;在面對一個丫頭叫“蕙香”時,他竟大發(fā)雷霆,認為一個丫頭“不必蕙香蘭氣,哪一個配比這些花兒?”并給這個姑娘改名“四兒”;而在婚姻和科舉問題上,他最終向整個封建家庭妥協(xié)了,賈母和鳳姐掉包寶釵為他妻子時,他也默認“木石前盟”比不上“金玉良緣”,他一向看不起的科舉考場,他也踏進去并得了舉人第七。他甚至對自己曾說過的那些褻瀆封建倫理道德的話表示過懺悔,認為“那是我小時候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信口胡說,如今再也不敢說了”。賈寶玉和奧涅金存在著與生俱來的階級屬性,他們要反對的恰恰是他們自身安身立命的東西,因此永遠不可能達到理想的新生活,他們只得痛苦和苦悶,落得悲慘下場。
二、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
(一)對愛情的態(tài)度不同
達吉雅娜一個真摯而文靜的女孩子。她在和奧涅金認識之后,被奧涅金迷倒,并陷入了暗戀的漩渦之中。她在鼓足勇氣之下給奧涅金寫了一封信,而這封信確實打動了奧涅金的心。然而對上流社會男女情感感到膩煩的奧涅金最終還是拒絕了真正愛情的到來,他不認為貴族女子中也會有人能夠跟他有同樣的想法和思考。他在上流男女關(guān)系的逢場作戲中形成了固執(zhí)的偏見,認為世上只有虛偽和玩弄。最終他拒絕了達吉雅娜。
而賈寶玉對待愛情,是執(zhí)著和追求自主的。在賈寶玉的愛清道路上了有四座大山:即父母之命,金玉良玉的宿命論,薛寶釵的誘惑,皇商家族的權(quán)勢。但賈寶玉從始至終都堅持自己的標準,“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他反對金玉良緣,堅持木石姻緣,因為當人勸他說些“經(jīng)濟文章”的話語來時,“林姑娘從來不說這些混賬話”;他鐘意不貳,他將“圣上所賜菩香念珠一串”送給奔喪剛回來的黛玉,以表真心。而當黛玉魂去九天,婚姻無愛的情況下,最后遁走空門二….賈寶玉的戀愛觀,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自我自主意識的覺醒,表現(xiàn)了他對封建專制制度的強烈抵制和反抗,具有很強的戰(zhàn)斗性。
(二)兩者的結(jié)局不同
賈寶玉出生貴胃卻有樸素的民主和平等思想,他又反對權(quán)威,對封建道學(xué)進行了直接的抨擊和蔑視,他同情奴仆,渴望真摯愛情,追求自由,然而他的性格和出身決定了他與封建背景無法徹底決裂,最終落得家道落魄。而他拋棄了現(xiàn)世的桎梏,來到青梗峰下,只聽惜春說他“入了空門”,李紈說他“成佛作祖成仙”,皇帝又封他為“文妙真人”至于究竟成佛成道,還是個謎團。曹雪芹說,賈寶玉是女媧補天所剩的一塊“余石”,到了最后,他還是成為人世的“余石”,成為“多余人”。
奧涅金雖然對現(xiàn)實黑暗社會不滿,然而最終也找不到出路,又無法擺脫世俗的習(xí)慣勢力和根深蒂固的封建貴族勢力,便索性投入到了自己之前深惡痛疾的黑暗現(xiàn)實中去了,他不再思考修改“古老的搖役制度”來“減輕農(nóng)奴的負擔”,他完全被虛榮心驅(qū)使,在本階級即將沒落和毀滅的最后返照中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賈寶玉和奧涅金,他們都擁有超前的智慧和優(yōu)握的環(huán)境,都想努力去改變現(xiàn)狀,他們反對本階級原始的丑陋基因。但是他們又因為自身階級固有的局限性,難以真正和本階級決裂,導(dǎo)致了自身命運的悲劇。而他們兩個的慘淡結(jié)局只是“多余人”殊途同歸的悲劇命運的不同演繹而已。
三、結(jié)語
通過對賈寶玉和奧涅金兩個東西方典型“多余人”形象的對比分析,我們不只是看到了“奧涅金們”和“賈寶玉們”所代表的階級所表現(xiàn)出的某些本質(zhì)特征,而且透過他們我們看到了整個封建社會行將滅亡的歷史趨向。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更有耐心和充滿期待地繼續(xù)挖掘、探索“多余人”人物所蘊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長沙:岳麓書社,1996.
[2][俄]亞歷山大·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