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杏春
摘? 要:中國發(fā)展進入歷史新階段,國與國之間交流,對話和協商離不開語言這個載體。英語目前是當今世界應用最廣的語言。但是當代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的口語表達不佳,英語口語教學急需創(chuàng)新。本文根據混合學習理論和語言信息理論,從教學輸入,內化和應用相關策略,旨在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混合學習理論;語言信息理論;教學輸入;內化;口語
1新時代英語口語教學背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2017)。這議論斷明確指出中國正在經歷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也表明中國正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積極地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做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聞名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習近平2017)。
國與國的交流、對話和協商離不開語言這個載體,更與各國文化息息相關。英語是當今世界應用最廣的語言。據統計,全世界1/3的人講英語,45個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英語,75%的電視節(jié)目用英語播出,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語表達,全球互聯網信息90%以上是英語文本信息(李舫2005)。這些數據充分表明英語在較長一段時間保持極為重要的位置。目前國內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培養(yǎng)課程設置結構單一,英語溝通技能薄弱,對于文化特別是他國文化了解甚少,思維邏輯不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欠缺。目前正值新時代,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口語教學要與時俱進,以提升大學生口語技能為契機,高校大力全面培養(yǎng)新時代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2傳統英語口語教學弊端分析
傳統英語教學雖然已經逐漸克服“啞巴英語”教學模式,英語教學已經十分重視英語口語教授,但是從效果來看,學生口語交際能力不佳,普通同學只掌握簡單的會話表達,但是遠遠不能滿足交際要求。盡管教師在外語課堂上努力的模擬真實情景交際場合,但是還是存在學生死記硬背的現象,在真正的交際場合下,學生不能達到靈活自如地對話效果。另外一個主要的現象就是按照教學大綱,非英語專業(yè)學生教授教師按照要求采用新教材,通常是先聽后說的教學模式,因為存在新教材中每個單元信息量太大,學生練習聽力的時間往往會占用口語學習的時間,所以這樣教師無法保證學生練習口語的時間。
學生自己無法流暢地用英語表達,不會主動參加口語練習活動,課后花在口語練習的時間很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如何進行口語練習,所以要求老師給予指導及幫助。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一旦被教師頻繁的糾正口語錯誤,就會很受打擊,進而學生更加消極的對待口語學習。然而,惡性循環(huán)一旦形成,學生可能在后期口語學習中出現厭惡甚至憤怒的情緒。
3新時代英語口語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構建
3.1理論依據
3.1.1混合學習理論
混合學習(blended learning)是網絡在線學習和現實面對面學習相互融合的一種學習方式(李克東、趙建華 2004;何克抗 2005)?;旌蠈W習理論主張,教學既要發(fā)揮教師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何克抗 2005:37);混合學習更好地增加學生學習過程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發(fā)散創(chuàng)新思維,與傳統的教與學模式相互補,有助于獲得最佳的教與學的效果。
3.1.2語言信息理論
語言承載著人、社會和自然的信息。學習者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是學習者與環(huán)境交互形成語言信息結構的過程。學習者建構語言信息結構要歷經攝入、加工、輸出三個環(huán)節(jié)。學習者借助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捕獲語言信息,在有用原則的主導下,儲存語言信息,再借助分類、篩選、整合等手段,形成語言信息結構。學習者在外在語言的刺激下,激活語言信息結構,啟動語言使用機制,應用語言信息,實現社會交際。
3.2口語教學新模式實現途徑
3.2.1教學輸入
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教授學生的實際口語水平,將口語教學目標階段化,準備具有可理解性、差異性、梯度化的教學內容,巧妙利用多媒體,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如提問,討論,話劇表演,演講等,將教學內容由淺入深逐步教授學生。課堂上要空留學生思考的問題的時間,教師要合理適時干預學生英語思維過程,幫助學生注意中英文表達差異,給予指導并針對學生問題困擾給予合理性的解答與幫助。
同時英語學習要以學習文化知識為背景,在課堂上和課下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注重中英文表達差異,進而規(guī)范學生英語口語表達。
3.2.2自我內化
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勤于記錄,善于總結和思考,認真探討解決辦法。比如學生的發(fā)音語調要針對性的反復聽取教師準備好的錄音視頻,學生反復模仿并琢磨發(fā)音技巧。同時學生課下要大量閱讀口語教材,強化語言認知結構,練習過程中要善于總結,對比新舊知識,找出學習過程中前期和后期的階段性進步,在后期學習中要學會避免出錯點,大膽嘗試新的方法,掌握學習技巧,將教授內容記在腦中,并在實際場合中流利地表達出來,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3.2.3實際應用
在實際場合中如會場、演講比賽等,學生努力克服實際場合中遇到的新問題,努力展現自身學到知識,不要因為臨時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怯場,進而出現表達結結巴巴,慌張的神情。學生要在外界語言環(huán)境刺激下,最大可能激活語言信息結構,啟動語言存儲機制,運用語言信息,實現有意義的溝通與交流。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001).
[2]李舫.語言的壁壘[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
[3]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展[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9):37-48,49.
[4]李芳軍,屈社明.翻轉課堂下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發(fā)展的動態(tài)交互模型及其實效性研究,2018(5):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