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衛(wèi) 劉熹蒨
[摘 要] 華文水平測試漢字大綱(華測字表)的直接目的是用于華測,長遠目的是希望通過考試的反撥作用促進漢字教學和學習,在華測字表之前,學界亦無專門針對華文教學的字表。文章主要從研制基礎、研制理念、字表定量和定級、字表檢驗等幾方面介紹華測字表的研制過程。華測字表有堅實的研制基礎:即現(xiàn)有的字表及漢字大綱、母語課標、語文教材、華文教材以及華裔考生對自身漢字量的評價。本字表堅持“字量適中,向下集中”和“認寫分開,多認少寫”兩條總原則,按照定性、定量和人工干預相結合的方法,并結合華測的宏觀結構,將認讀字表和書寫字表各分五級。
[中圖分類號]H195;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174(2019)01-0059-09
1. 引言
由于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華文教學和測試的字表,長期以來,華文教材編寫、課堂教學、習作文本用字分析都只能以對外漢語教學和測試的漢字大綱為參照。但這些大綱與具有祖語(heritage language)(郭熙,2015、2017)性質(zhì)的華文教學并不能很好地匹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面向的對象不同。對外漢語教學和測試的漢字大綱主要是為“漢語二語者”開發(fā),而海外華裔青少年華文水平測試(以下簡稱“華測”)是針對海外華裔中具有較好祖語水平的人群開發(fā)的考試。這就決定了華測需要開發(fā)自己的漢字大綱,而且也必然跟HSK有很大不同。
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大背景下,文字是語言的保證,沒有文字的保駕護航,僅停留在聽說層面的語言將難以在語言競爭的態(tài)勢下在海外華人社區(qū)中存留下來(王寧,2015、2016),所以,漢字對海外華人社會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王漢衛(wèi),2009)。面對這樣的情況,華測將強化漢字能力作為一項特別追求,對各級別的漢字認讀和書寫提出明確的定量要求。
研發(fā)面向華裔青少年的漢字大綱,直接目的是用于華測,長遠目的是希望通過考試的反撥作用促進漢字教學和學習,并對海外華人社會的祖語保持起到積極的作用。本文將從研制基礎、研制理念、字表定量和定級、字表檢驗等方面簡要介紹華測字表的研制過程。
2. 研制基礎
基于現(xiàn)有的字表及漢字大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1988、1992、2013;國家漢辦,2010)、母語課標(教育部,2011)、語文教材(蘇新春,2007)、華文教材(暨南大學華文學院,2006;北京華文學院,2007;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002;馬來西亞教育局,2013—2015;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guī)劃與發(fā)展司,2007—2014)以及華裔考生對自身漢字量的評價①,可以得到以下幾點認識:
(1)具有中等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漢語母語者識字量一般在3500字以上。
(2)對外漢語教學用的字表漢字量一般在3000字左右,華文教學尚無專用字表。
(3)母語教學課標對會認、會寫字量提出了明確要求,但對字序、字種沒有嚴格規(guī)定。
(4)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雖字次量相差較大,但共用字種多,字種量相差不大,且都在生字表中對會認字和會寫字已明確列出。
(5)語文教材普遍采用初級階段集中識字的理念(李如龍,2001),識字寫字任務集中在小學前兩學段。
(6)不同版本的華文教材字次量、字種量都相差較大,除了馬來西亞教材外(小學課文字種3000字以上),其他國家教材的字種量都偏低(2000字左右)。
(7)華文教材生字教學任務主要集中在小學階段,但除了馬來西亞教材在第一學段的識字量顯著集中外,其他教材的生字教學用字在小學各學段分布趨于平均。
另外,根據(jù)我們伴隨華測的預測試所做的問卷調(diào)查,海外考生對自己的識字量、寫字量有大概的認識。各級考生自我判斷的識字量、寫字量都有一個相對集中的范圍,一至五級考生識字量主要集中在:800字左右、1400~1800字、1900~2100字、2300~2900字、2700~3300字;一至五級考生寫字量主要集中在:400字左右、600~800字、1200~1400字、1500字左右、2100~2300字。但同級考生識字量的一致程度相對較高,寫字量的差異較大。
上述國內(nèi)外字表、教材及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可為華測字表確定總字量和分級字量提供一定程度的參考。與此同時,華測字表的定量應體現(xiàn)導向性,引導華裔學生的識字量和寫字量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結合華測的整體設計(王漢衛(wèi),2016)、測試對象的特點、漢語學習規(guī)律(李大遂,2006)以及海外華裔的漢字學習現(xiàn)狀(馬燕華,2003;李嘉郁,2006;羅慶銘、王燕燕、閔玉,2017;王燕燕,2017),華測漢字大綱確立了以下研制理念。
3. 研制理念
3.1 總體原則
(1)字量適中,向下集中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所以華測字表必須在字量上有一個合適的表達?!白至窟m中”的意思是指在漢語母語者與漢語二語者之間找到一個適合的定位,相對于對外漢語漢字大綱和當前一般華文教材的漢字量,華測字表會適度提高總字量。
“向下集中”是指重點增加初級字表的漢字量,以求盡早盡快擴大學生的識字量,實現(xiàn)漢語的自主閱讀。盡管中國國內(nèi)的公立幼兒園不強制要求學前識字,但學前識字事實上廣泛存在(王鵬,2011;丁培培,2016)。在海外因為語言競爭的存在,學前識字更是受到了廣大家長的重視。華測字表的設計也應考慮這些情況,打破平均分布的慣例,向下集中,突出學齡前及小學低年級,使海外兒童盡早實現(xiàn)自主閱讀。
(2)認寫分開,多認少寫
“認寫分開,多認少寫”是指華測字表分為認讀字表和書寫字表(董兆杰,2013),包含先認讀后書寫、多認讀少書寫的含義,“認讀字”只要求會認、會讀,“書寫字”還要會寫、會用。
“認寫分開,多認少寫”既對漢字的認與寫提出了定性與定量的要求,也適度降低了學習者寫漢字的負擔。從漢字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來看(趙靜、李甦,2014),筆畫多、結構復雜的字不一定難認,但是準確記憶字形的每個細節(jié)是個問題,這就導致了難寫。從認讀字中選出一批使用活躍同時字形簡單的字列入認寫字表,控制認寫字量(尤其是初始階段的認寫字量),既是為了降低初學者寫漢字的負擔,同時也保證了華裔青少年的認讀漢字量。
3.2 認讀字表研制原則
(1)常用性原則
常用性直接體現(xiàn)為漢字在語料庫里的出現(xiàn)頻率,但字頻數(shù)據(jù)強烈依賴于文本,因此華測的字表將綜合多種語料庫的字頻數(shù)據(jù),選取綜合使用頻度高的字。
(2)詞表關聯(lián)原則
詞表關聯(lián)原則是調(diào)整認讀字種和字級時依據(jù)的原則之一。
由綜合使用頻度初步定下認讀字級后,某字的認讀級別與之所在詞條在華測詞表的級別需要進行核對。初學者認識漢字需以了解字義為基礎,所以某字在字表中的級別不能超前于詞表,同時也不宜落后于詞表太遠①。
(3)文化性原則
作為專門為海外華裔青少年開發(fā)的測試,華測內(nèi)容蘊含中華文化本身是其一大特色,這也會在華測字表中得到體現(xiàn)。例如常見的姓氏人名用字、重要地名等。
(4)系統(tǒng)性原則
系統(tǒng)性原則主要用于檢驗認讀字種選取與定級的系統(tǒng)性,綜合使用頻度相差不大時盡量定級一致。如日常起居類“枕”“膏”“梳”置于同級;蔬果類“橘(桔)”“橙”置于同級;飲食類 “餃”“饅”置于同級;餐具類“筷”“勺”置于同級。
3.3 書寫字表研制原則
(1)字用優(yōu)先原則
使用價值高直接表現(xiàn)為漢字本身的綜合使用頻度高,在研制書寫字表時,除了考察漢字的綜合使用頻度外,還需將其構字能力作為指標之一。優(yōu)先掌握構字能力強的字,對學習其他漢字具有較大價值。
(2)兼顧字形原則
認讀字表與書寫字表分開的出發(fā)點是降低學生寫漢字的負擔,要求書寫的字是從認讀字中選出的字形難度相對較小的字。在此,字形難度是指書寫上的復雜度。認字是對漢字進行整體辨認,除非遇到字形相近的字,一般不需要進行精確辨識和記憶。而寫字需要對漢字的筆畫、部件、結構和整字進行逐級的加工和再現(xiàn),是認知上的精加工,字形復雜度不一定影響漢字認讀,但會直接影響書寫難度(佟樂泉、張一清,1999)。
因此,在篩選書寫字時,字形也是重要考慮因素。字頻高而筆畫、結構較為復雜的字會考慮適當降級。
4. 字量和字種的確定
華測字表的研制程序是:理論先決,定量隨后,干預收尾。
具體的程序依次是:大體確定總量及分級字量,確定選字的底表,對底表漢字進行量化標注,依據(jù)定量數(shù)據(jù)逐級篩選認讀字,對認讀字進行人工干預,確定認讀字表,從認讀字中依據(jù)定量數(shù)據(jù)逐級篩選出書寫字,對書寫字進行人工干預,確定書寫字表。
4.1 總量及分級字量的預設與底表的選取及標注
按照“字量適中”的理念,華測字表的認讀字總量初步定在3200字左右、認寫字總量初步定在2200左右。按照“向下集中”的理念,小學中學的認讀和書寫字量都大致設定為8∶2的比例。具體如表1所示。
這是華測字表基于原則的大致設計,具體字量需待字種選取和調(diào)整后方可確認,但異于以往字表的基本面貌已呼之欲出。
依據(jù)哪些語料庫/字料庫作為華測字表的來源底表,以及如何認識、如何使用這些底表是華測字表研制過程中最基礎、最重要的。華測字表依據(jù)的原始語料庫/字料庫如下:
華測字表以國家語委現(xiàn)代漢語平衡語料庫中字頻超過5的用字作為字種選取來源,也就是底表,共5667字種。
選取字種前,先將底表中的每個漢字標上在各語料庫/字料庫(見表2)中的字頻序位、構字能力信息、字形難度信息、學段等級。字頻序位信息源于各大語料庫/字料庫,構字能力依據(jù)《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1級字)》里參與構字的個數(shù)和使用次數(shù)。字形難度標注為筆畫數(shù)和筆素數(shù)(王漢衛(wèi)、劉靜、王士雷,2013)。“學段等級”的完整表述應該是“擬用于華測字表的學段等級參考”。作文、教材用字的頻率信息按年級對應學段,語委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字頻表和綠皮書媒體用字表的語料來源與6~10歲的兒童認知水平相差太遠,所以其頻序信息用于小學第三學段、初中段、高中段。
4.2 認讀字表研制
4.2.1 定量選種與定級
華測字表對應5個學段,需要對底表字按5個學段的頻度信息進行5次綜合使用頻度排序,排序結果將作為選取各級認讀字種的依據(jù)。
根據(jù)各庫語料的規(guī)模、綜合性、適應的年齡段,我們將底表字種在不同庫的頻序/使用度序賦予一定的權重,再求取綜合序。綠皮書媒體用字的語料雖規(guī)模大、時代新,但書面語色彩顯著,許多日常生活常用字的頻率相對偏低,所以賦予其權重比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略低。
表3中,“小作序一”是指小學作文庫第一學段作文的字頻序,“語文教材序一”是指國內(nèi)4套語文教材第一學段課文用字的平均使用度序,“華文教材序一”是指7套華文教材第一學段課文的字頻序,后面“小作序二”“語文教材序二”等以此類推。“現(xiàn)漢序”是指語委現(xiàn)代漢語平衡語料庫字頻序,“媒體序”是指2009—2012年4年綠皮書(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09、2010、2011、2012)媒體用字平均字頻序,“初學科教材序”是指國內(nèi)人教版初中語文、數(shù)學、歷史、地理、物理教材課文的字頻序。
按照綜合使用頻度序計算結果,底表中每個漢字都附上了5個學段的綜合序位信息。再根據(jù)上文擬定的各級字量,初步選出各級認讀字。
綜合序一≤1300的共有1380字,作為一級認讀字。
綜合序二≤2100的共有2143字,去除一級已收字,剩余777錄入二級認讀字。
綜合序三≤2600的共有2661字,去除一二級已收字,剩下552字錄入三級認讀字。
綜合序四≤3000的共有2961字,去除前三級已收字,剩下343字錄入四級認讀字。
綜合序五≤3200的共有3200字,去除前四級已收字,剩下211字錄入五級認讀字。
由以上步驟共取出了3263字,分別是一級1380字、二級777字、三級552字、四級343字、五級211字,這3263字即作為華測認讀字表的初稿。
4.2.2 認讀字種調(diào)整
(1)留字與刪字
為保證認讀字表收錄的是常用字,而且與《華測詞表》相關聯(lián),刪字時主要參考《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1級字)》和《華測詞表(主表)》用字。超出這兩表任意一表的字人工干預去留。具體如下:
根據(jù)字表選字的常用性、文化性原則,保留常見的姓氏用字、人名用字、中國歷史地理用字、地名用字、天干地支用字、嘆詞用字共48個,將其他超出《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1級字)》或華測詞表主表用字的140字種刪除。
(2)增字
比對華測詞表主表用字,詞表中有764字不在3263字表內(nèi),其中有258字屬于《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1級字)》。
鑒于字表總字量不能無限增加,詞表所用字不需要全部納入字表,因此,我們挑選了字表未收而詞表收錄了的常用字——主要參考屬于《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1級字)》,同時在語委現(xiàn)漢語料庫頻序在4000序位之內(nèi)的字,按照常用性、系統(tǒng)性原則,挑選了以下32字,補入認讀字表,大致分類如下。
認讀字表初稿經(jīng)過刪字與增字處理,得到認讀字表定稿3263-140+32=3155字。
4.2.3 認讀字級調(diào)整
(1)按關聯(lián)詞表原則調(diào)整
按照字表研制時的詞表關聯(lián)原則,一般認讀字的級別不得超前于該字在詞表中首次出現(xiàn)的級別。
(2)按文化性原則調(diào)整
按照文化性原則,認讀字表中保留有43個超出《華測詞表(主表)》的字,主要是常見姓氏、人名、地名、天干地支或重要人物姓名用字。這些字無法關聯(lián)詞表級別,按字頻原則適當降級,將原位于一二級的調(diào)為四級,原位于三四級的調(diào)為五級,原位于五級的保持不變。
例如:劉、曹、歐、吳、宋、秦、郭、魏、嫦、娥等放在四級。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
(3)按系統(tǒng)性原則調(diào)整
按照研制原則,為保證初級認讀字的系統(tǒng)性,常見話題用字盡量收錄齊全、定級一致。參考史有為(2008)對構建最小語言平臺的最低量基礎詞匯表的詞匯類別劃分,結合兒童的認知背景,盡量將日常起居、運動、飲食、水果、動物幾類話題常用字認讀級別調(diào)為一致,例如“運動”“足、籃、排”屬一級,“乒、乓”也放在一級。
(4)按漢字構字能力調(diào)整級別
以《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1級字)》為統(tǒng)計范圍,認讀字中可作為部件參與構成這3500字的有709個,主要分布在前3級(原認讀級別)。按漢字的學習順序與漢語學習規(guī)律,常用的成字部件安排在初級字表中優(yōu)先學習可發(fā)揮更大的價值。例如:禾、立、令、京等詞表首次出現(xiàn)在二級,字表調(diào)整為一級。
經(jīng)過以上調(diào)整,1~5級認讀字數(shù)分別是:1127字、743字、595字、390字、300字,共3155字。
4.3書寫字表研制
4.3.1 定量選種與定級
書寫字表的研制原則是“字用優(yōu)先,兼顧字形”。
字用價值高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使用活躍程度高,體現(xiàn)在各字在各學段的綜合使用頻度序位上;二是參與構字的頻度高,我們采用的依據(jù)是在《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1級字)》里的構字能力,例如“是”除了本字外還參與構成了“題”“提”“堤”,“是”的構字個數(shù)即為3,構字使用次數(shù)為4,構字能力值為3.5。字形難度按畫素數(shù)據(jù)賦值(見前文表述)。
綜合使用頻度、構字能力、及字形難度不能直接做運算,同認讀字排序時一樣,也采用先將各字段數(shù)據(jù)轉換成序位,再賦權重的方法進行運算。
表6中,“字形難度序一”表示一級認讀字的畫素值序位,“構字能力序一”表示一級認讀字的構字能力值序位,“綜合使用頻度序一”為求取認讀字序位時第一學段的綜合序位;“字形難度序二”表示篩選完一級書寫字后所剩一級認讀字與二級認讀字一起重排的畫素值序位,“構字能力序二”表示篩選完一級書寫字后所剩一級認讀字與二級認讀字一起重排的構字能力序位,以此類推。
在3155認讀字中,可作為部件參與構成《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1級字)》3500字的共只有709個,且主要分布在前兩級,其次是三級,又因初級階段學會書寫構字能力強的字更有價值,所以構字能力序在前兩級所占比例更高,后面逐級遞減。認讀級別越高,字形難度大的字在所占比例越大,所以公式里字形難度序的比例逐級遞增。
一級書寫字從一級認讀字中選取,根據(jù)一級擬定的書寫字量450字,“書寫序一”排在前450序位內(nèi)的字定為一級書寫字。二級書寫字從二級認讀字以及篩選完一級認寫字后所剩的一級認讀字中重新排序選取,三四五級書寫字的篩選方法依次類推。
由以上步驟共選入2200書寫字。
4.3.2 書寫字種調(diào)整干預
(1)刪字
根據(jù)字表研制的文化性原則,認讀字表收錄了43個《華測詞表(主表)》中未收錄或者收于詞匯附表里的字,這些字只需會認讀即可,不作書寫要求。
(2)增字
篩選完書寫字,余下的955認讀字里還有少量字形復雜、構字能力弱或無構字能力的字,但鑒于其使用活躍,考慮補入。從一級認讀字中選擇以下13字補入書寫字表:廚、摘、鉛、矮、撒、摔、踩、踢、贏、懶、糕、襪、澡。因為這些字的字形大都偏難,書寫級別應適當偏高,安排在書寫字表第三級。
4.3.3 書寫字級調(diào)整干預
書寫字在排序定級時已經(jīng)將字形、字用因素作為定量考察依據(jù),調(diào)整認寫字級是為了彌補定量操作的不足。
認寫字級調(diào)整時除了遵循前文規(guī)定的“字用優(yōu)先、兼顧字形”原則外,還盡量避免認讀級別與認寫級別相差太大。除非是字形難度很大的字,一般認讀級別與認寫級別相差不超過3級,也就是說,一級認讀字盡量只安排在認寫字表的前三級,二級認讀字盡量只安排在認寫字表的二至四級。
調(diào)整后各級書寫字量分別是:450字、660字、725字、264字、94字,共2193字。
5. 結語
華測字表分為認讀字表和書寫字表,旨在促進華文學習者擴大漢字識字量,同時也對寫字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是漢語國際教育界第一次以大綱的形式對漢字的“認”與“寫”提出定性和定量的要求。
華測大綱(字表)配合海外華裔青少年華文水平測試而研發(fā),其將作為華文水平測試的讀寫試卷的漢字命題依據(jù),并可服務和引導華文教材編寫,乃至海外華文教學的整體設計。
按照定性、定量與人工干預相結合的方法,認讀字表和書寫字表各分五級,對應6-18歲年齡跨度的學生,既照顧到了學習者的認知發(fā)展特點,也遵循了漢字學習規(guī)律。
本字表的研制堅持了“字量適中,向下集中,認寫分開,多認少寫”的理念,目前認讀字和書寫字的字量如表7。
華測字表不是一成不變的,將在教學、測試中不斷檢驗和修訂,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參考文獻]
“漢字應用水平測試研究”課題組 2007 《漢字應用水平等級及測試大綱》研制報告[A]. 載中國應用語言學會,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編), 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0.
北京華文學院(編) 2007 漢語(小學版)(1-12冊)[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丁培培 2016 華裔學前兒童漢語教材選編——以印尼培民國際學校幼兒園為例[A]. 載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編),第六屆東亞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暨第九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 北京:2016-05-07.
董兆杰 2013 “認寫分流”是科學識字理念[J]. 教育實踐與研究(7).
郭 熙 2015 論漢語教學的三大分野[J]. 中國語文(5).
——— 2017 論祖語與祖語傳承[J]. 語言戰(zhàn)略研究 2(3).
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 2010 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考試中心 2001 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M]. 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 1988a 現(xiàn)代漢語常用字表[M]. 北京:語文出版社.
——— 1988b 現(xiàn)代漢語通用字表[M]. 北京:語文出版社.
國務院,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2013 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M]. 北京:語文出版社.
賈益民(主編) 2006 中文(小學版)(1-12冊)[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 2011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1992 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jié)漢字詞匯等級劃分[M]. 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
——— 1992 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jié)漢字詞匯等級劃分[M]. 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
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2009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9)[R]. 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10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0)[R]. 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11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1)[R]. 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12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2)[R]. 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13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3)[R]. 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大遂 2006 漢字的系統(tǒng)性與漢字認知[J].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華文教學與研究)(1).
李嘉郁 2006 談華裔學生漢字習得特點[J]. 海外華文教育 (1).
李如龍 2001 華文教學的基本字集中教學法芻議[J]. 海外華文教育(2).
羅慶銘,王燕燕,閔 玉 2017 新版新加坡小學華文教材漢字編寫模式[J]. 華文教學與研究(3).
馬來西亞教育局(編) 2013-2015 華文(小學)[M]. 吉隆坡:馬來西亞教育出版社.
馬燕華 2003 論海外華裔兒童漢字教學的特殊性[J].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 1999-2002 標準中文[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史有為 2008 對外漢語教學最低量基礎詞匯試探[J]. 語言教學與研究(1).
蘇新春 2007 基礎教育語文新課標教材用字用語調(diào)查[A]. 載王鐵琨(主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R]. ?北京:商務印書館:442.
佟樂泉,張一清 1999 小學識字教學研究[M]. 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王漢衛(wèi) 2009 論“華語測試”的三個基石[J].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華文教學與研究)(1).
——— 2016 華文水平測試(HSC)的基本理念[J]. 語言戰(zhàn)略研究(5).
王漢衛(wèi),劉 靜,王士雷 2013 筆素與漢字的難度序[J]. 語言教學與研究(2).
王 寧 2015 論漢字與漢語的關系[A]. 載民俗典籍文字研究(1)[C]. 北京:商務印書館.
——— 2016 文字在語言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 語言科學(4).
王 鵬,黃 達 2011 海外華裔兒童漢語識字理論和實踐[A]. 載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韓國漢字漢文教育學會, 2011年亞洲漢字學與教國際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 香港:2011-01-15.
王燕燕 2017 新編新加坡小學華文教材漢字編寫模式及教學策略[A]. 載李運富(主編) ,第七屆漢字與漢字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 北京:中華書局.
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guī)劃與發(fā)展司 2007—2014 小學華文(1-12冊)[M]. 新加坡:EPB教育出版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趙 靜,李 甦 2014 3~6歲兒童漢字字形認知的發(fā)展[J]. 心理科學37(2).
Abstract: The direct purpos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Outline of Heritage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 is to be used in HSC. The long-term goal i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through the feedback of the test,Before this sheet, there was no word sheet for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mainly demonstra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Outline of Heritage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 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basis, development principle, quantification and grading, and test of it. The sheet ha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the existing word list and Chinese characters outline, mother-tongue curriculum standard, Chinese textbooks, heritage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nd some important conclusions drawn by heritage Chinese learners on their own Chinese characters level.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outline adheres to the two general principles of “moderate amount, down concen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anual intervention, combined with the macroscopic structure of the HSC, we divide the reading sheet and the writing sheet into 5 levels.
【責任編輯 匡小榮】
Abstract: Flipped classroom is a teaching pedagogy that is currently used by many universitie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This paper reviews pros and cons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by analysing a “Business for Chinese” module, and proposes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mak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re interactive. This paper also uses the inverted pyramid form of Blooms learning taxonomy classification to design a teaching method that is more in line with students learning business and financial vocabular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ultimate goal of learning Chinese language.
【責任編輯 師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