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潔
古詩博大精深,乃中華之國粹。但現階段小學生對古詩的意境理解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在于它的抽象,導致學生往往陷入“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從而挫傷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所謂“入其境,方能知其意?!币饩尘腿缟胶颂依锬敲牢兜墓?,要品嘗,就得剝開它堅硬的果殼,如何啟發(fā)學生用智慧剝開這層堅硬的果殼,讓學生“柳暗花明又一村”“漸見燈明出意境”呢?我試圖從古詩背景、音樂吟誦、借畫悟詩、巧抓“詩眼”、以詩帶詩、創(chuàng)作表達等多種途徑闡述領悟古詩的意境。
一、掀古詩背景之紗,露古詩意境之顏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寫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每一首古詩基本上包含了具體的歷史背景和事件,大部分都是詩人所處年代的寫照或是作者本人在某一時期境遇的寫照。因此,想要領悟古詩的意境,就必須分析背景,認識古詩中藝術境界的氛圍或情調。喜歡聽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妨用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以故事的形式講述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或詩人的生平,讓古詩回歸到歷史的情境中,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凌空翱翔,俯視當時社會面貌,攫取詩人的心意,讓靜止的古詩行走在學生的心坎上,使學生感觸到詩人的心境和古詩的整體意境。如李白的詩,離開家鄉(xiāng)漂泊時,《靜夜思》中鄉(xiāng)愁滿懷;在高登廬山的《望廬山瀑布》中寄情山水;流放夜郎在白帝遇赦時,《早發(fā)白帝城》中的心如輕舟等,人處在不同時期,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二、品音樂吟誦之音,感古詩意境之情
(一)讓古詩的意境在音樂聲中浸染
在實際教學中,用音樂營造氣氛、重塑古詩意境,能帶領學生及時進入“佳境”,事實證明,這種方法行之有效。如在教《楓橋夜泊》一課時,教師先播放《春江花月夜》這一名曲,再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把學生帶到月下江邊的意境中,學生如見張繼其人,如聆鐘聲。經歷這一過程后,學生不但感受到了詩的意境,也為學好古詩鋪了大道。
(二)讓古詩的意境在吟誦中流淌
“熟讀深思子自知”,古人在讀詩時不僅“高聲朗誦,以昌其氣”,還講究“密詠恬吟,以玩其味”。在反復吟誦中,指導學生運用恰當的肢體語言進一步體驗古詩的意境美,能夠讓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悟出:透過語言,入詩歌之境,悟詩歌之心,品詩歌之味。
三、借詩中之畫為風,拂古詩意境之貌
詩,是語言表達的藝術;畫,是線條色彩的藝術。偉大的詩人總能掙脫文字的羈絆,在詩中用語言描繪出直觀的視覺美、含蓄或坦露的情感美。一首好詩就是一幅絕妙的圖畫,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山水詩就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美譽。
(一)觀有形之畫,賞古詩意境
古詩有“詩是有聲畫,畫是有聲詩”的特點,許多詩人既善畫詩,又精詩藝,他們的作品往往融情于景,“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古詩的課文一般都配有插圖,這些直觀性的插圖或多或少表達了詩中較為抽象的意境,教師在教學時就可有效利用該資源幫助學生理解古詩的意境。
(二)擬無形之畫,構古詩意境
許多詩歌的意境連插圖也無法很好地將其表白,這時,教師可以借助無形之畫,通過引導、啟發(fā),讓學生依托古詩進行范讀、精讀,在咬文嚼字時想象詩中的情境,把古詩想要表達的意境進行“再塑造”,在理解“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過程中鑒賞古詩的意境。
四、挖掘詩中之“眼”,現古詩意境之心
古人寫詩極為重視“煉句”之功,古詩看似只有寥寥數句,實則句句意蘊深邃, “言約而意豐”。詩中的許多字眼也極富感染力和表現力,可直接表達作者的心聲,這就是“詩眼”。而“詩眼”往往能“一針見血”,教師在古詩教學中也應該注重“煉句”,品茗“詩眼”,通過巧問妙點,讓古詩的意境自然流露,讓學生體驗到詩人的情感,讓課堂直抵“詩和遠方”。如在教《獨坐敬亭山》時,可抓住“獨”這個“詩眼”引導學生用心品讀,并提出質疑:“李白游歷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也多次去過一座小小的敬亭山,為什么現在卻久久地坐著,還這么深情地看著敬亭山呢?”學生在解疑中自然理解了當時李白內心的孤獨和寂寞。
五、借古詩意境之道,通古詩意境之神
(一) 舊詩帶新詩
教師可讓學生利用已學古詩的意境感悟新的古詩,憑借舊知同化新知。如教學《春日》時,課前,教師讓學生復習了關于描寫春天的古詩,如《春曉》《詠柳》《憶江南》等,喚起了學生對春天的原有感知,為更好地感悟“無邊光景一時新”“萬紫千紅總是春”做了充分準備。
(二) 一詩帶多詩
教師要通過一首詩的教學牽引出多篇古詩,讓學生在深入品讀古詩、挖掘詩的意境、情感及語言特殊的基礎上再精選相關詩句、詩篇,自然地融入學習過程中,以達到心心相印、相得益彰的目的。如在《如夢令》一課中,讓學生想象“溪亭日暮”時,教師誦讀了“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當學生體會到詩句“沉醉不知歸路”中,詞人喝的是開心陶醉之時的美酒時,再讓學生對照《聲聲慢》中的“三杯兩盞淡酒”“怎一個愁字了得”,體會詞人喝的是悶酒,抒發(fā)了內心的孤獨凄涼。通過一詩帶多詩,把學生對意境的理解、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引向了深處。
六、嘗創(chuàng)作表達之味,再續(xù)古詩之意境
學習古詩時,要啟思維,以益智。在古詩教學中,讓學生與作者、時空進行虛擬對話,不僅能獲得對社會、人生、人性、人情世故的深刻體驗,感悟語感,內化美感,而且能開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教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教師可設計一段學生與作者的對話,話題是:“人在失意時該如何”。有學生寫道:“失意,但不失志。”有學生又寫道:“不知失意之痛,怎知得意之樂?!痹谶@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在詩人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體現了一種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人生價值觀,令后來者無限神往。
幾千年璀璨的中華文明在不斷地積淀、外顯,造就了中國古詩這一塊華麗的文學藝術瑰寶。只有在了解這寬厚的背景的前提下,再結合具體的詩篇用心推敲,才能領悟詩歌中那沁人心脾的情韻、耳目一新的景象。
(責編 孟 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