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龍
[摘要]建盞的內在蘊含情感和外在形象表現(xiàn)都具有極高的探索價值。對建盞美學特征及造型文化進行探析,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借鑒與啟示。
[關鍵詞]建盞;美學特征;造型文化
在宋代,建窯屬于名窯之一,所生產瓷器釉色璀璨,造型典雅。建窯因位置處于建州而得名,也被稱為烏泥窯、建安窯等。宋代茶事興盛,文化繁榮,極大地促進了建盞茶器的燒制發(fā)展。從我國陶瓷歷史來看,建盞與宋代文化可謂一脈相承,推動著茶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建盞具有獨特的民族審美風格和濃厚的東方藝術神秘感,不僅豐富了民族文化寶庫,而且在國際上享譽很高。
一、建盞的美學特征
(一)造型秀麗典雅
建盞造型秀麗典雅、俊巧多姿,最具代表性的造型為束口盞,其特征為撇沿束口、腹微弧、腹下內收,淺圈足,口沿以下1cm~1.5cm朝內束成一圈淺顯凹槽,其造型呈現(xiàn)出V字線形。事實上,兩條傾斜線以這種線型共存時,必定會互相抗衡,互相排斥,讓人感受到開闊、舒展的視覺印象。
對比空間虛實可知,束口盞造型,口沿曲折,而外緣朝內收縮,從而約束為一圈淺顯凹槽,內壁就形成一周凸圈。這種凹凸線角,形成合理的虛實空間,空間關系虛實相應,有效豐富了造型形體,提高了器形特征。
從整體造型效果來看,束口盞的足與腹比例協(xié)調,外輪廓線形的收放適度,曲線從外敞口邊朝內緩收到圈足,這種一展一收讓整體造型體現(xiàn)出秀美、舒展及典雅的風韻。
(二)釉色裝飾璀璨如星光
建盞主要特征為釉色紋樣,其釉色漆黑發(fā)亮,花紋更是精美奪目,藝術魅力極強。在各種建盞中,具有代表性的釉色有三種,即為曜變盞、兔毫盞、油滴盞。
1.曜變盞
這種建盞目前海內外只有三件,均在日本,這些無價之寶被日本政府以國寶級別進行珍藏。中國國內,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完整的曜變盞,從歷年考古挖掘來看,殘片比較多。這種建盞的釉面特征為盞內外壁上有大小不等的圓形或者橢圓形小斑點,在黑釉襯托下,展現(xiàn)出濃淡不一的斑點,在光照下會閃現(xiàn)出光彩奪目的紫、藍、棕褐暈狀或金黃色彩,猶如夏夜的燦爛星光。
2.油滴盞
油滴盞同樣屬于建盞的珍品。這種盞以黑釉為底色,均勻散布著很多較小而又密集的斑點,從而形成結晶體,猶如繁星點綴到黑色夜幕上,也被稱為星建盞。這種建盞黑釉面上的斑紋猶如水面撒油一般。
3.兔毫盞
兔毫盞屬于建盞中最常見的茶盞,可以說此種建盞屬于黑釉盞的代表作。在宋代,此類建盞得到許多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高度贊揚,出現(xiàn)了許多動人的贊頌之辭。兔毫盞就是在褐色及黑色的釉層上,均勻細密呈現(xiàn)道道自然紋理,這些紋理猶如兔毫,色彩為黃金色就稱為金兔毫,銀灰色就稱為銀兔毫等。各種顏色的條紋,經過褐色或者黑釉的襯托,在光線照耀下就能變幻成多種絢麗的色彩。
(三)胎質與釉色和諧對比
建盞胎質粗糙且多孔,這種粗糙胎體與其光滑精美的釉面產生強烈對比,細中有粗,粗中有細。而且胎質主要呈現(xiàn)棕色、黑色等顏色,與釉屬于同類顏色,可在視覺上讓人感受到和諧統(tǒng)一。
(四)實用之美
從建盞造型可知,其底徑與盞面的口徑差別比較大,盞壁呈斗笠形,外撇角度大,盞壁斜直,盞壁四周距離沿口lcm~1.5cm處開始朝內折。因斗茶注湯,只能裝入容量的6/10,這個折線正好處于盞容量的4:6臨界線,湯花能夠高出該折線,因此湯花一退,水痕立即顯現(xiàn)出來,非常利于觀察斗茶的勝負。而且建盞形狀呈現(xiàn)V字線形,為上大下小;飲茶時,對碗內美麗釉色花紋一覽無遺。因此,用建盞可以邊欣賞邊飲茶,而且這種造型比較適合手握,尺寸大小剛剛合適。
從建盞胎質可知,這種胎質具有獨創(chuàng)性,屬于鐵質胎,這種胎體可耐高溫,材質較厚,具有較好的保溫性,適合斗茶所需。從建盞釉色可知,其釉色黑而滋潤、光亮如漆,其他窯系極少有建盞所用的黑釉。采用這種茶盞可襯托出白茶,便于品鑒,色調分明。
二、建盞的造型文化
建盞作品不但流行于民間,而且也可登大雅之堂,包含著區(qū)域內特定時期積淀的文化藝術傳統(tǒng)等,極富有濃郁的時代色彩,彰顯鮮明的地域特色,蘊涵著科學精神。對建盞而言,其造型都具有一定文化,造型文化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實用性
宋代吸收佛家和道家思想形成理學的思想,去除了一些浮華的風氣。在這種社會風氣下,為工藝和藝術帶來了一個平實氛圍。宋代陶瓷造型以質樸為主,極少有繁縟裝飾,讓人感受到一種清新自然之美。例如,大型碗口徑超過15cm,中型碗在llcm~15cm之間,小型碗口徑小于llcm。這些碗的共同特征是大口小足,形狀如漏斗,適宜茶水飲量,而且茶末極易沉淀與傾倒。建盞造型文化的實用主義,是基于人格力量的審美理想,提倡在物質世界中“人”的主體地位,提倡“物為人使用,物體為人類服務”的世界觀。
(二)時代性
以黑釉瓷器,特別是兔毫盞為代表的建盞,代表著宋代瓷器獨特的地方特征。建瓷的興盛與北宋時期的上流社會斗茶風氣相關,甚至連宋徽宗趙佶都積極參與,體現(xiàn)出強烈的時代性。
首先,建盞外觀極具民族風格與濃郁的藝術色彩,其外飾主要采用變化莫測的紋樣,包含油滴、兔毫等,美不勝收,這些裝飾紋樣有別于手工繪制、模印,不但依靠釉料配方變化,還依靠窯內氣溫不同產生出不同的紋理,常常會出乎意料,猶如鬼斧神工的佳作,極具欣賞價值,還體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次,建盞的造型別致,胎骨堅硬、厚重,邊薄底厚,保溫性與隔熱性極好。飲茶時,應重視茶水的溫度,以初沸水沖泡最佳。最后,建盞作品口大足小底深,其盞口的面積大,能夠容納更多湯花,極具觀賞性,足小底深可避免對茶色造成影響。
(三)科學性
兔毫盞屬于建盞的黑瓷代表物,屬于世界上較早的結晶釉產品。經過相關人士對兔毫盞的特征、外觀及理化功能深入探究,發(fā)現(xiàn)釉斷面屬于透明玻璃體,其表面的一層毫毛紋中有深棕色小晶體。從正面觀察表面,毫毛像魚背,為血紅色魚鱗狀結構,魚鱗界線由很多小赤鐵礦組成,鱗的自身與魚背兩側,由更多小鱗片與小魚字狀的赤鐵礦構成,其他部分主要為無色玻璃體結構。
燒造建盞的龍窯是宋代制瓷工匠的智慧結晶。首先,龍窯依山而建,窯室逐漸增高,不但能避免南方多雨季節(jié)積水受潮,還能讓熱氣逐窯升高,充分利用熱能。窯門開于兩側,有利于空氣對流,還能科學按照窯溫合理安置坯件。將最小坯件裝到最低窯,最大坯件裝到最末尾窯。建窯各方面都體現(xiàn)出工匠豐富的制造經驗,創(chuàng)造性設計高溫窯室,通過觀察火焰情況分辨火候。宋代建窯工匠已經非常熟練地掌握了各種復雜的技術,并能合理運用“窯變”這種制瓷理論。
(四)親和性
建盞造型,無論是大小,還是撇口、敞口等,均具有自然親和性,透露出一種人文關懷。融和著地域的文化心態(tài)和人倫意識,比如束口碗、腹微弧、淺圈足等,都是在外口沿以下lcm~1.5cm處朝內束成淺顯的凹槽,當斗茶時不但能夠掌握茶湯分量,還能避免茶湯外溢,這個凹槽稱為“注水線”。這類盞碗腹比較深,器形比較飽滿。建盞制作造型別致,胎骨堅硬、厚重,邊薄底厚,極具良好的隔熱性和保溫性。從建盞整體來看,處處都體現(xiàn)出一種親和性。
建盞屬于時代產物,集中體現(xiàn)出宋代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環(huán)境,體現(xiàn)出當代美學思想與工藝技術水平。而且建盞還屬于宋代茶文化產物,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宋代茶文化的發(fā)展。其美學特征與造型文化,展示出實用與美觀統(tǒng)一,對現(xiàn)代技藝具有很好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l]劉水清.建窯建盞的造型文化探析[J].中國陶瓷,2018 (11).
[2]金曉霞.建盞的美學特征及美學意義[J].陶瓷學報,2017 (12).
[3]胡凌學.淺議宋建窯天目釉茶盞興盛的原因[J].景德鎮(zhèn)陶瓷,2012 (12).
[4]涂靜如.宋代建盞造型設計及其文化內涵[J].設計,2018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