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海
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胡適先生兩次提到了“一以貫之”,一次是孔子與曾子所言,“吾道一以貫之”,一次是孔子與子貢所講,“予一以貫之”。這兩次談話都涉及到孔子思想的核心問題,然而對“一以貫之”的解釋,卻如程樹德先生所說“自漢以來,不得其解也”。
胡適先生在書中談到:“所以我說孔子論知識注重“一以貫之”,注重推論,本來很好。只可惜他把“學”字看作讀書的學問,后來中國幾千年的教育,都受這種學說的影響,造成一國的“書生”廢物,這便是他的流弊了?!睂τ谶@種說法,我卻不敢茍同。
首先,在“予一以貫之”中重視在“學”的問題上,簡而言之是“多與一”、“博與約”的問題,而“吾道一以貫之”有前置定語,講明是“吾道”,則是從更廣、更深的意義上來表述。但從兩者語句相似的角度來看,它們反映了孔子的思維方式——“一”的思維方式。
子貢以“多”聞名,但孔子教導他要找到“一”,其內(nèi)涵是表明這里的“多”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因而才能有“一”。而“吾道一以貫之”表現(xiàn)更加明顯,只有處于一個整體中,才有終始、本末,才有廣大與精微并存,才能貫通。“一”的思維方式是孔子認識事物的首要方式,它表明一種整體性和連續(xù)性。在這之下,才產(chǎn)生了孔子追求“和”的理念、向外推導式的思想和兩取其中的方法。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由“一以貫之”想到:
首先,樹立一種意識,終身學習。談到學習,自然離不開讀書。一代名相于謙有言: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尤其是為人師者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盡管開卷有益,但并非不加揀擇,畢竟浩如煙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三字經(jīng)》中,當讀到,“蘇老泉,ニ十七,始發(fā)憤”的時候,心里驀然一驚,年光似水,迢迢不停。古人尚且如此,我等豈能虛度光陰?
其次,保持一種姿態(tài),躬身實踐。我們常說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躬耕教學一線,扎根三尺講臺,是為人師者最美麗的生命姿態(tài)。實踐出真知,離開了實踐的土壤就失去了專業(yè)成長的地氣和底氣。
在新課程改革中,數(shù)學教材相對以前有所改變,老師上課就不能按部就班。《高中數(shù)學》必修2三視圖這一節(jié),內(nèi)容很貼近生活。我在課前準備了一些棱錐、棱柱、圓錐、圓臺等模型,發(fā)給他們。讓他們同桌一起拼湊這些模型能形成哪些新的形體。學生們興奮起來,他們忙著拼湊。很多學生都做出了很多不同的新模型??墒钱斘乙笏麄儼研履P彤嫵鰜頃r,他們感覺有難度了,簡單的還行,復雜的畫不好了。那怎么辦呢?此時我告訴他們?nèi)晥D。根據(jù)新模型的拼湊情況將三視圖畫出。以后學生在畫三視圖時就有了一定的思維。讓學生多動手,老師在必要時進行指導,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最后,應養(yǎng)成一種習慣,且行且思。哲學家帕斯卡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思考,是人之為人的獨特品質(zhì),也是教為人師者,思考的基點在哪里?首先應是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身為一線教師,雖沒有系統(tǒng)精深的教育理論素養(yǎng),卻擁有最鮮活生動的教育實踐資源。
比如說:如何提高高中數(shù)學的解題能力?很多同學都說高中數(shù)學難學,學好數(shù)學并沒有同學們想象中的那么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就可以快速的提高數(shù)學的做題能力,練習一定數(shù)量的題目就可以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我一直認為數(shù)學大概可以分成兩部分,計算能力和解題思路。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課下同學們多練習,做題時一定要每步算清(即便是最簡單的四則運算),盡量專注,提高正確率。解題思路需要熟練掌握所學知識,平常多思考數(shù)學,思考生活,多讓腦子轉(zhuǎn)起來,才不會銹住。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領(lǐng)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各級領(lǐng)導干部必須做到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shè)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zhàn)要一以貫之,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不斷開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中。這三個“一以貫之”充分體現(xiàn)了黨中央歷史和現(xiàn)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nèi)相關(guān)聯(lián)、理論和實際相結(jié)合的寬廣視角,充分體現(xiàn)了黨中央對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的深入思考和把握,必須堅決貫徹落實。
總書記強調(diào)這三個“一以貫之”,是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進一步細化和延展,對各級領(lǐng)導干部特別是黨的高級領(lǐng)導干部進一步明確了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實現(xiàn)什么樣的奮斗目標、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擔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掌握什么樣的工作思維和工作方法等重大問題。
教育是慢工細活,學校的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靠的是一次次精心組織的教育活動、一堂堂高效課。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有一流的成績。這里不是說大事無關(guān)緊要,而是說小事最容易被人輕視和疏忽。如果一再疏忽小事,那么學校發(fā)展根基就會虛空,行將不遠。教育要有成效,積微速成是一項必須堅持的原則。
習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做好新時代的教育教學工作也是一場歷史性的“趕考”,答得好不好,最終要靠歷史和實踐來檢驗。我們將更加緊密地團結(ji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三個一以貫之”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努力開創(chuàng)教育教學工作新局面??傊?,唯有一以貫之 ,方能行而致遠。